

理想之城。


一座科技、人文與生態和諧相融的理想之城,是什麼模樣?
深圳率先給出了答案。
以與人人相關的出行為例。在這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比超過四分之一的前沿之城,150座、5676個採用華為最先進液冷大功率超充技術的充電樁拔地而起。
它們不僅為市民節約了60%的充電時間,就近匹配的咖啡機器人,更是讓“一杯咖啡,滿電出發”的體驗如絲般順滑。

這也是一座能同時舉辦文博會、國際人工智能展覽會、世界無人機大會等國際級最前沿展會的超級城市。
來自印度的細密畫和來自尼泊爾的梵音缽等各國文化的精髓載體在這裡匯聚,1000餘件ai前沿技術與精品在這裡迸發科技的光芒,各類低空經濟平行論壇在這裡召開,更是讓人對未來城市交通充滿想象。

在深圳,它們同台競技、百花齊放,催生出無數價值碰撞與交流合作。
科技、人文精神的傳承,需要當前的奮進,更需要下一代的傳承與創新。在深圳光明區,一座震驚亞洲的科技館拔地而起,以高科技、強體驗的豐富展項,向參訪者生動展示了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當代基礎設施,同時有效傳遞了個人、集體碳排放等環保知識。
來到這裡的孩子們紛紛表示:太酷炫了,根本玩不夠!

“一個城市的預期就是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公園,老百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裡的花園一樣。”在深圳福田的蓮花山公園,習總書記的指示被書寫在展覽館的牆上。
事實上,深圳早已是千園之城,公園打造可謂“見縫插園”,無處不是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的美景。連新西蘭貿易部長麥克萊都忍不住稱讚,“深圳是我去過的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之一”。

配置多國語言的豪華全景觀光巴士穿梭其間,它們將城市內涵梳理為四條經典主題路線,不僅能以最快的速度,讓參訪者見證深圳的魅力,還能提供包車服務、化身移動的party,真正實現“嗨遍全城”。
……
超充之城、花園之城、天空之城、文化之城……隨着深圳的標籤不斷豐富,在各個領域成為全球標杆,誰還能不感嘆一番,生活在深圳,簡直太棒了!
市民生活是城市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但透過它的特徵和質感,也足以使人聯想到水面之下的經濟基石。
2024年,深圳拿下多個“超萬億”:規上工業總產值超5.4萬億,進出口總額4.5萬億,社消零總額1.06萬億,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首破萬億。同時,其更是成為了多個“第一城”:工業第一城、外貿第一城、汽車產量第一城。
其中,“深圳創新四姐妹”——華為、比亞迪、騰訊、中國平安四大萬億市值巨頭,一次次以自身突破引領全國乃至全球行業突破。
大疆、優必選、晶泰科技等眾多著名獨角獸企業在這裡牢牢紮根,迅速長成新時代的經濟排頭兵。
內在的磅礴勢能,外顯為城市面貌的生機勃勃。已走過45年發展歷程的深圳經濟特區,依然以年輕的姿態,走在時代的前沿。

看起來,深圳似乎總能“幸運”把中時代脈搏,精準立於風口之上。
然而,這實際上是“政府搭台、企業唱戲”,以“一盤棋思維”謀長遠發展的必然結果。
早在2013年,曾經以“三天一層樓”為榮的深圳,就主動換擋,將當年的gdp增長預期下調到了9%。
隨後,又宣布實施“登峰計劃”,進行重大科技攻關,定下了“力爭到2030年前,在核心芯片、工業,母機、5g、機器人、智能裝備、石墨烯、數字生命、精準醫療等領域產生一批世界領先的龍頭企業”的目標。
換言之,從那時起,深圳就已決心顛覆過往模式,從“模仿者”轉變為“創新者”,開始在“前無古人”的前沿領域,與先進國家同台競爭。
這背後,是深圳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的變道決心。敢想、敢冒、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特區精神”,再一次成為深圳飛躍的核心動力。
以機器人產業為例。彼時,全國科創氛圍還未及今天這般濃厚,但深圳科創委遇到越疆科技這類初創公司缺乏資金,就已經能及時響應,快速為其申請專項扶持;
優必選在納稅額度未達到標準時,想搬到更具人才和租金優勢的南山智園,深圳南山區政府當即決定為其打開綠色通道,並在後續持續給予資金和稅收支持……
這類事迹不勝枚舉。在紮實的產業鏈基礎上,灌溉堅定的變革決心,以高度靈活的政策協調性和效率導向的措施執行,保證“新質生產力”的茁壯成長,是深圳成為“中國機器人第一城”的核心原因。
如今,深圳依然是想企業所想,致力於發揮好城市平台的支持功能、整合功能和服務功能。
就在2024年,深圳推出大灣區首個大模型ai生態社區——深圳“模力營”,算力供應服務平台、語料數據服務平台、大模型合規服務平台等七大“模力營”模力支撐平台同步推出。
入營企業將率先獲得算力、空間及應用場景方面的補貼及支持,比如每年最高100萬元的算力補貼,享受兩年免租、空間裝修免費等優惠政策等。

最近,深圳市政府又宣布:“為了推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深圳計劃在2025年再開放100個應用場景,全域全時全場景,將應開盡開。”
由此,機器人企業將得以在各類真實環境中進行極限測試,獲取第一手的高質量數據,推動性能驗證、產品研發迭代的效率。
不變的是初心,變的是方法越來越開放、創新與多元。

發展看長遠,但深圳深知,推動效率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好時機,永遠是當下,是每一個具體問題的具體解決。
深圳是中小微企業最活躍的城市,這些企業由於規模小、信用記錄不完善、抵押物不足,往往難以獲得金融機構青睞。
深圳就積極探索“政園銀”模式,面向中小微企業推出無抵押信貸產品“園區貸”,依託產業園區入駐企業的房租、水、電、燃氣繳納等多維度數據,為企業量身打造增信服務。
營商環境是影響企業效率的重要因素,深圳就以企業和人才需求為導向,迭代推出一系列為企業減負、提升資金融通效率、提供集成式服務的營商環境改革政策,持續釋放市場活力。
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深圳市登記在冊商事主體超444萬戶,同比增長3.7%。
這些政策,僅僅是深圳為支持企業發展行動的冰山一角。目前,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推廣借鑒上海浦東新區、深圳、廈門綜合改革試點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的號召下,深圳綜合改革試點3批48項經驗已獲全國推廣。
在具體條例之外,深圳的成功對於廣闊中國大地的各大城市,最有借鑒意義的,或許正是那句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為內涵的特區精神。
45年前,隨着中國將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引進到寶安,深圳的故事開始書寫。
作為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深圳在改革開放的呼喚中誕生,以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而聞名,更是借改革開放的東風實現了自身的騰飛。
這是深圳的第一次奇蹟。
在更多人眼中,這是基於地理區位天然優勢的紅利大爆發,但只有經歷過其中艱辛的人,才真切感受過“從無到有”的不易。
而這種經驗,恰恰磨礪出這座城市的品格。
由此,深圳才能在高速增長中保持冷靜、放眼長遠,以主動換擋的代價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儲備了一大批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醫療健康等領域的種子企業,構建起一個更具創新活力的經濟生態。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深圳的第二次奇蹟,才能積聚爆發所需的勢能。
未來,隨着深圳的產業鏈條更廣泛地伸向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特區精神的影響力也將釋放得更廣、更深。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殷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