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絕望的死法:47歲潛水員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2025年05月28日02:12:03 科學 1308

“韓教練,你今天還要去挑戰九頓天窗嗎?注意安全啊。”

“老鄉你們放心吧,我會注意安全的。”

但令誰都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是韓頲在人世間說的最後一句話,2023年10月7日晚,被稱為“亞洲第一潛”的韓頲下水之後失聯,令全世界都感到震驚,那又是什麼導致打破亞洲記錄的韓頲在九頓天窗失蹤的呢?

故事:絕望的死法:47歲潛水員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聞

這是韓頲來九頓天窗的第121次深潛,每次他深潛的時候周圍的村民都會過來觀看。在2023年4月27日的時候,韓頲在九頓天窗用12.5小時創造277.4米的亞洲洞穴潛水深度紀錄 。這次挑戰,韓頲打破了亞洲水肺潛水的最深紀錄、洞潛潛水的亞洲紀錄、洞穴側掛潛水的世界紀錄

韓頲是浙江人,今年47歲,由於以前養了一隻貓被行內人叫做“老貓”,他是中國首位休閑水肺自由潛水和技術潛水三棲教練,藍旗國際潛水俱樂部創始人,也是《戰狼》主演吳京的技術潛水導師。

2023年10月7日晚,韓頲給哥哥打完電話就開始準備第121次下九頓天窗,每次下潛前韓頲都會給哥哥打一個電話,為了讓哥哥心安,也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狀態。每次下水前,他都會做好回不來的準備,他明白,挑戰極限的同時,也是在理解生死。

九頓天窗是亞洲最深的水下洞穴。平靜的池面下,石峰岩壁交錯,是一個近乎完全黑暗的世界,多數情況下能見度不足兩米。更重要的是,至今沒有人知道九頓天窗到底有多深,曾有人用聲吶設備探出它深度在300米以上,它也因此被稱為“水下珠穆朗瑪峰”。

韓頲一一檢查着深潛裝備,CCR(呼吸循環迴路系統)、呼吸管、潛水服、減壓氣瓶、潛水電腦表...即使每天都會檢查,但韓頲還是會在深潛前再檢查一下,畢竟在海里要是裝備出了任何問題帶來的都是致命的威脅。

故事:絕望的死法:47歲潛水員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聞

檢查完裝備沒有問題,韓頲就換上裝備打算下水的時候,突然感覺心悸了一下,韓頲心中隱隱有了一絲的不好的預感,韓頲想起來之前有個前輩跟他說過:“如果你下潛前有了一些異樣的感覺,千萬不要下潛!”

韓頲有點猶豫起來,但他選擇在這一天下潛是有一個特別的原因。他有一個最看重的學生叫董傑,也是韓頲唯一的固定潛伴,在去年深潛的時候去世了。

這次挑戰300米的下潛,原本定在9月26日,那天是董傑的忌日,但九月初的時候,韓頲得了感冒身體不適,所以改到了10月7號的晚上。之所以要在夜間進行,這也是韓頲特別的安排。

如果一切順利,從下水到升水,經過近15小時,他將於10月8日白天成功升水,並打破286米的洞潛世界紀錄,而那一天,剛好是董傑的生日。董傑生前的願望就是突破300m的記錄,他想帶着董傑的名字一起實現這個目標。

韓頲在岸邊又等了十分鐘,沒有再感覺到心悸,韓頲都差點以為是錯覺。猶豫再三還是決定今天下潛,上次創造世界記錄的那次深潛他只差9m就可以打破世界記錄,但一向求穩的他選擇了調整好狀態再來一次。而今天就是他給自己的第二次機會。

故事:絕望的死法:47歲潛水員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聞

韓頲深吸一口氣,隨着“噗通”一聲,韓頲躍入水中,正式開啟了這次深潛之旅。剛開始,上層的海水還殘留着一些太陽照過的溫暖,能見度很好,可以清楚的看清楚周圍的一切。

然而,隨着深度的不斷增加,海水的溫度逐漸降低,周圍的光線越來越弱,韓頲每隔十米就會停留一下,讓身體慢慢適應水壓的變化,在不斷下潛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壓強變化調整吸入氣體的比例。

九頓天窗分為南洞和北洞,韓頲這次是從北洞下來的,北洞的洞口位於水下40米處,南洞的洞口則位於水下30米處,無論是從哪個洞口下潛,潛水員都要經過一段狹窄的直井通道和斜坡,直到潛至水面下105米處,南北兩洞才彼此貫通,一直向下,形成了一個Y字形通道。

故事:絕望的死法:47歲潛水員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聞

韓頲已經到了北洞口了,這個洞口非常狹窄,過去的時候得萬分小心,不然可能會把身上背着的CCR卡在這裡。但韓頲對這已經非常有經驗了,這一個月他就已經下潛三次了。

他小心翼翼的通過北洞口,從北洞口過來不代表可以放鬆警惕了,而是需要更加小心,一路上會有很多彎彎折折凸起的石壁,韓頲緩慢的通過這個區域。

50m...70m...90...105m到了南北兩洞貫通的地方,韓頲靠在岩壁上,調整着呼吸,調整好狀態的韓頲緩慢的向下潛去,在經過一個洞穴的時候,水流速度突然變得湍急,韓頲緊緊的挨着岩壁,拉着安全繩,在無邊無際的黑洞中,發著熒光的安全繩是唯一指引方向的東西。

3個小時...5個小時...7個小時過去了,韓頲已經到達了230m了,離突破300米只有短短的70米但到了這個時候,每一米的下潛帶來的壓力都是成倍的增加,韓頲的速度越來越慢。

忽然周圍傳來一陣聲音引起了韓頲的注意,韓頲警覺地環顧四周,猛然轉頭望向陰影深處時瞳孔驟然收縮,但卻再看去的時候卻什麼都沒看見,韓頲還以為自己出現了錯覺,於是順着手中的安全繩繼續下潛,整個人如同被無形的漩渦拖拽着墜向深淵。越來越大的水壓壓的韓頲有些喘不過氣。

故事:絕望的死法:47歲潛水員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聞

但餘光突然瞥見陰影處,他驟然僵直身軀,臉色煞白,呼吸罩里傳來急促的呼吸聲,立馬轉身像上游去......

10小時...12小時...15小時過去了,等在外面的三名助理看着還沒反應的水面,笑了起來“韓哥,這是破世界記錄了吧,現在這個點還沒出來。”畢竟韓頲可是“亞洲第一潛”,前不久還破了世界紀錄,沒人想過他會出問題。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助理的臉色也難看起來,已經18個小時了,韓頲的設備最多也只能撐18個小時,但現在水面還是沒有一點動靜。支援潛水員趕緊下水查看情況,但是支援潛水員勉強只能下到70m,始終沒有找到韓頲的身影。

此時此刻他們已經已經有了不好的預感,但由於韓頲下潛的地方太深,國內幾乎沒有人可以下到100米以下的位置,只能報警申請水下機器人救援,時隔四天到了10月11日,才在距離水面113m的地方發現了韓頲。

故事:絕望的死法:47歲潛水員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聞

但韓頲的遺體卡在一處狹窄的石壁處,無法進行打撈,無奈之下,為了保證遺體的完整性,在水下對韓頲的遺體進行了穿刺,在10月25日的時候終於將韓頲的遺體打撈上來。專家發現潛水服上沒有其他的破損,基本可以排除一些人為的原因導致的事故發生。

按理說這已經是韓頲在九頓天窗下潛的第100多次了,作為國內潛水第一人,怎麼會沒有考慮好氧氣的問題呢?

大家帶着疑問打開了韓頲的潛水電腦表,查看的時候發現,前七個小時的潛水過程中都很順利,直到視頻暫停到了第7個小時23分鐘的時候,韓頲停留在了原地幾分鐘,然後向回的方向游去,但此時可以根據安全繩的位置判斷出韓頲還沒有到達自己的記錄處,那又是什麼讓韓頲突然往回遊去呢?

這個時候右下角的一團陰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連忙放大查看,隨着畫面的不斷放大,陰影處也變得清晰起來,大家的呼吸也越來越急促,等陰影處完全顯現出來的時候,在場的幾人身體都顫抖起來,瞳孔緊縮,死死的盯着屏幕,說話的語氣都都是不可置信:“這…這怎麼可能呢?天窗怎麼會有…”

故事:絕望的死法:47歲潛水員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聞

顯示在屏幕里陰影是一個極大的洞穴,隱約可以看出洞穴旁邊的水流轉速非常快,甚至已經形成一個漩渦,在海底如果發現有這樣的漩渦,一定要立馬離開,隨着時間的推移,漩渦的轉速會越來越大,吸力也會越來越大,一旦被吸進深不見底的洞穴,極有可能就會迷失方向。

在之後的視頻記錄中可以看到,韓頲在往回遊的速度越來越慢,這是由於人在海底遭受的壓力比較大,出水的時候就要靠緩慢的速度才能使身體慢慢承受過來,不然一旦速度過快就會導致血管爆裂。

可以看到韓頲在距離被發現點還有20多米的地方停住了,按照專業人士的猜測,此時應該是他佩戴的CCR在過於緊張逃離時,操作失誤導致氧氣中毒,才讓他呼吸困難,昏迷過去,而後死亡。畫面停在了這裡,韓頲的遺體應該是在他死後,遺體上浮到了發現點,然後被卡住了,最後才被發現。

而韓頲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發現自己沒有得救的機會了,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窒息而死。

看完視頻的眾人都沉默下來,韓頲作為“亞洲第一潛”,多年來一直參與義務救援活動,還參與過廣西都安桃花水母二號洞143米遇難者遺體搜索打撈,以及長征烈士骸骨勘探打撈項目,眾人都為他的離去感到悲傷。

韓頲不僅為中國的潛水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中國的科研事業奉獻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的不幸遭遇是整個中國的損失。韓頲的探險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無論時候我們都應該要將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故事:絕望的死法:47歲潛水員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一文情節稍有潤色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均為網圖,人名均為化名,配合敘事;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險被毀容!湖北也有,碰到千萬別這樣做 - 天天要聞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險被毀容!湖北也有,碰到千萬別這樣做

“我還以為是蚊子,沒想到它有這麼強的威力。”近日,任女士向武漢亞心總醫院皮膚科主任全根講述“隨手一拍”的經歷時,後悔不已。5月27日,任女士在戶外露營時,一隻形似螞蟻的小蟲突然飛到脖子上。她下意識地抬手一拍,瞬間感到頸部一陣灼燒般的刺痛。僅僅幾小時後,她的右臉便出現大片紅斑,並逐漸發展為5厘米×6厘米的...
美國能不能重建稀土產業鏈? - 天天要聞

美國能不能重建稀土產業鏈?

原創 聼風者 先釐清一個概念,就是稀土礦和稀土成品的區別。稀土礦在我們地球上其實並不稀少,但都只是以伴生礦的形式出現,聴風樓說真的,老美它自己的稀土礦儲量,在世界上那也是數一數二的。既然它自己就有,那為啥還缺呢?
合肥這座公園樹上“長”出小動物 - 天天要聞

合肥這座公園樹上“長”出小動物

【來源:合肥在線】咬着玫瑰花的梅花鹿、乖巧可愛的小松鼠、掩在竹林中的大熊貓……這些充滿童趣的形象並非真實的動物,而是巧妙地繪製在公園樹洞之上的精美彩繪。近日,在天樂公園內,不少市民在遊玩時偶然發現這一獨特景觀,紛紛被這小小的童話世界所吸引,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冬戰三九夏戰三伏,把電磁兼容從“玄學”變為科學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冬戰三九夏戰三伏,把電磁兼容從“玄學”變為科學

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請科技領域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矢志建設科技強國”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圖/國新網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蘇東林介紹,她現在擔任電磁兼容與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也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敢闖敢試45載,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時間之問”? - 天天要聞

敢闖敢試45載,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時間之問”?

理想之城。作 者丨王寒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從“經濟特區”到“全球標杆”,45歲的深圳,仍在書寫奇蹟。一座科技、人文與生態和諧相融的理想之城,是什麼模樣?深圳率先給出了答案。以與人人相關的出行為例。在這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比超過四分之一的前沿之城,150座、5676個採用華為最先進液冷大功率超充技術的充電...
中歐科學家論壇專家團隊助力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圓滿召開 - 天天要聞

中歐科學家論壇專家團隊助力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圓滿召開

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開幕式暨2025第二屆“香江諾貝論壇”4月13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8位諾貝爾獎和圖靈獎獲得者、40位海內外院士及世界頂尖科學家,以及青年科學家、企業家等近1000人出席,共同探討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等議題。活動由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聯盟主辦,中國電子學會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
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獲獎名單戳這裡➙ - 天天要聞

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獲獎名單戳這裡➙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劉娥 5月27日,作為全球設計界年度巔峰盛事,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IDEA-TOPS)頒獎盛典在深圳科學技術館舉行。本屆艾特獎延續其“立足大灣區,面向世界”的定位,共收到全球75個國家7026件參賽作品
《自然·免疫學》:腺苷荼毒T細胞!科學家首次發現T細胞攝取腺苷,並導致免疫抑制的機制 - 天天要聞

《自然·免疫學》:腺苷荼毒T細胞!科學家首次發現T細胞攝取腺苷,並導致免疫抑制的機制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掉在地上、來路不明的東西不能亂吃,按說屬於小孩子就能弄懂的常識,但就算各位都已經長大成人了,身體里的細胞也不見得能懂這一點。沒錯,說的就是你們T細胞,這一天天的,想辦法讓你們保持正常的功能已經不容易了,咋還自己亂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