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看見那頭“熊”,一個年輕記者找回了“飢餓感”

2025年05月27日19:00:20 科學 6317

在寫這篇報道前,我先去翻看了《冰點周刊》副主編從玉華在《非虛構:時代記錄者與敘事精神》中寫下的一篇手記:

此前讀書時,從老師對如何寫一頭“熊”的講述讓我一直念念不忘——她既不了解熊的領域,甚至對動物也無甚興趣,不懷期待地去了成都,出發前連同編輯在內的預期都是“因為缺稿,你就去吧,也就是個二流稿子了,沒關係就湊一個版吧。”但最終來到現場的從老師,看到熊的墓碑震動不已,寫出了相當出色的報道,撬動“活熊取膽”議題進入公眾語境,實現了了不起的公共價值。

每每想起,我都會感動得幾乎落淚。對“記者”這個職業,是這些報道讓我一次次愛上它:無論中間有多少失落、委屈,但我無疑在從事一份頂有意義的職業,不是嗎?

4月份,當接到“晶體材料”這個選題時,我認為屬於我的那頭“熊”出現了——同樣,我對這個領域毫無了解,也難談有什麼興趣。儘管關注ai和科技,但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只關注它們能幫我如何拓展生活的疆域,而對“它們從哪兒來”鮮有探究。

幸好,無知也能帶來興奮。採訪前,我悄悄跟好友透露了緊張,而這種緊張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雖然兩年的從業時間尚短,但由於采寫流程大致固定,職業的第一個疲倦期似乎若隱若現:如果習慣在熟悉的水域游泳,那風浪都會變成安全的遊戲。

正因如此,我很珍惜這種緊張感,它能擠壓一個記者內心的張力,帶來久違的“飢餓感”。比如,為了抵抗這種失序,我做了大量有關晶體的功課。不得不說,ai的確是很好的認知夥伴,在快速掌握一個領域的核心信息層面,只要善於提問,使用多個ai交叉驗證、補充,一個現代人很容易變成特定領域的“知道分子”。

靠近那頭“熊”,就是先熟悉森林裡每一棵樹的紋路。因為主題是“晶體材料研究院的技術落地與產業化”,我翻找了很多科技和科研工作者創業的報道,試圖弄清楚他們共同關心哪些問題、機制和個體得失,我希望呈現更多層次和思考的維度。

曾在評稿會中聽一位資深編輯講過,“你對一個事情理解的水位,就是稿件呈現的深度。”記者不是容器,而是廚師。我需要出發自己去尋找食材和調料,最終通過自己的手藝端出一盤活色生香的菜,而不該是格式、素材乃至底稿等一切準備就緒、只等加熱的預製菜。

真正在現場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科研工作者的兩個特點:

其一,講話精準直接和切中要害。他們通常不會有太強的“框架感”——碰到“框架感”很強的受訪,這是記者常遭遇的一種困境。這些受訪有自己一套應對媒體的固有思路,無論你如何試圖與之發生更深入、複雜的溝通,都像撞上一堵牆,那是一種“身份”對“身份”的拒絕,而非“人”和“人”的溝通能夠跨越的。

記者手記|看見那頭“熊”,一個年輕記者找回了“飢餓感” - 天天要聞

布置拍攝現場

但是山大的教授們非常鮮活、具體,個性各異,有的沉穩內斂,有的幽默健談,還有此後被我一遍遍打去電話請教的年輕老師,談起自己的工作均是滔滔不絕、神采飛揚。

他們對我沒有拒絕,即是對“記者”這個身份沒有拒絕。他們願意坦誠地告訴公眾,一線的科研人員在做什麼、為了什麼、苦與蜜是什麼、怎樣暢想未來。

第二個特點是他們非常篤定。自己做的事情對行業、國家乃至世界都將有改變性的影響,這份學科自信讓我羨慕不已。

我在提綱里列了一個問題,我問發頂刊和辦企業哪個成就感更強,教授們普遍認為這是兩種價值,並且非常認可把科研成果應用於國計民生。

相比於人文社科需要不斷自證“有用”,來維持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做晶體材料研究的師生似乎並無這一層面的焦慮——國家投入資金、產業翹首以盼、產品問世後會很快創造利潤,一切都會讓從業者無需懷疑自己是否在價值的真空中漂浮。

我開玩笑說,當初就該多苦一苦自己,學好數理化。但當我聽到教授們說,“張記者的問題提得很專業”“你這個問題問到了關鍵”,誇獎我的搭檔張煥辰“很專業”、舉着打光燈一小時“能吃苦”……諸如此類的話,讓我感到自己已經觸摸到了那頭“熊”:儘管我們寫的文章、做的視頻,未必會立刻兌換成物質生產力,但作為一座連接特定領域與公眾的橋樑,一個忠實的“轉譯者”,去傳遞一種觀點、一類信念、一些能夠最終作用於公共價值的信息,它當然非常“有用”。

正如從玉華的那頭“熊”帶給我的無聲滋養,我同樣寫下這篇不知會被誰看到的手記,希望把這份“飢餓感”傳遞下去——不要事先設限、不要畏懼未知,你所擁有的,無他,唯有對事情原初的、充沛的、微妙的好奇。我所在的年紀,恰恰是努力圓融外界與自我框架的艱難磨合期,在這個過程中,“自我”難免受挫、沮喪,但不要停下,唯一值得做的就是——寫下去,拍下去,去屢屢重新看見那頭代表飢餓感和未知的“熊”,我們一定會創造,屬於自己的新聞“黃金時刻”。

(大眾新聞記者 張瑞雪 張煥辰)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全球第二台、中國首台!預計7月在成都投用 - 天天要聞

全球第二台、中國首台!預計7月在成都投用

記者從四川雙流經開區獲悉隨着全球第二台、中國首台商用Cyclone IKON30MeV(兆電子伏特)回旋加速器進入最後調試階段成都紐瑞特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加速器及同位素藥物產業化生產基地項目預計在今年7月取得安全資質後開始試運行屆時越來
跨越約4億公里距離,耗費10年時間,“天問二號”開始探測小行星 - 天天要聞

跨越約4億公里距離,耗費10年時間,“天問二號”開始探測小行星

中國行星探測將迎來里程碑的一刻,“天問二號”任務發射窗口期正式敲定,準備在5月29日實施發射,開始進行中國首個小行星與彗星聯合探測任務。這次任務將耗費10年時間,探測器將飛越4億多公里,為我國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天問二號”將採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其任務主要有兩大核心:一是對近地小...
面對AI抗命,該不該“如臨大敵” - 天天要聞

面對AI抗命,該不該“如臨大敵”

(一)新華社援引英國媒體報道,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最近公布了一系列針對各AI大模型的測試結果,其中,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關閉”指令後,不僅拒絕執行,還篡改了代碼以免被關閉。只看這條簡短的新聞,很多人心頭一驚。“AI擁有自主意識”是
集裝箱造糧倉 機器人當“管家”——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側記 - 天天要聞

集裝箱造糧倉 機器人當“管家”——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側記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旋機器人能當糧倉“管家”了!5月27日,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長沙啟幕。在糧油重大科技創新展覽上,河南工業大學帶來的多款糧食倉儲機器人,引來大家圍觀。(5月27日,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長沙啟幕。鄭旋 攝)“別看它們小巧,行動卻非常靈敏,可代替人工,大幅提高效率。”面對...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緣” - 天天要聞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緣”

2025年,其實是觀賞火星的好時辰。1月12日,地球迎來了久違的“火星沖日”(即火星、地球和太陽三者依次排成近似一條直線的現象),這是2022年以來這顆紅色星球離地球最近、也是亮度最大的時候,星等高達-1.3等,在此前後一個月都是火星的“最佳觀賞期限”,目前,火星的星等仍有1.2等。再見如此耀眼的火星,要等到2027年了...
新民·科技前沿|從科幻到現實,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聞

新民·科技前沿|從科幻到現實,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編者的話】備受矚目的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已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加註等工作後,順利轉入發射區,計劃5月底擇機實施發射,開啟宇宙之旅。它的前輩“天問一號”出色完成了火星環繞、着陸和巡視等火星探測任務,其繼任者“天問三號”也將開展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啟程在即的“天問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