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殘,需以人文關懷為尺度

2025年05月18日06:42:06 科學 1687
科技助殘,需以人文關懷為尺度 - 天天要聞科技助殘,需以人文關懷為尺度 - 天天要聞

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當下,很多人對智能機器人早已不陌生。但或許不太為人所熟悉的是,這類機器人還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應用場景:為殘疾人群提供出行解決方案。

就在最近,一款由上海高校科研團隊研發的導盲六足機器人在上海助殘活動上亮相,產品通過AI視覺識別與路徑規劃技術,致力於成為視障群體的“第二雙眼睛”。而這一美好願景的背後,則是中國400多隻導盲犬與1700多萬視障者之間嚴重失衡的供求比。

今天是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同時,本周也是第二十六次上海助殘周,“科技無界”這一表述被納入本次助殘周的主題。不難看出,科技在助殘工作中的重要性正越來越凸顯,也為殘疾人的生活打開了更多以往未曾想象的空間。

應用端的各類創新方興未艾。近年來,智能仿生手、康養機器人、AR字幕眼鏡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正逐步走入殘疾人的生活,以“人機共融”的理念,推進“殘健共融”的實踐。科技創新的“硬科技”,正源源不斷轉化為助殘服務的“軟實力”。

前沿科技對殘疾人的意義,比很多人想象得更為深遠。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相較於主要聚焦於物質幫扶和保障的傳統助殘模式,科技助殘更多聚焦於技術賦能,通過對真實需求的關照,補足行為能力的短板,讓殘疾群體在教育、就業、社交等不同領域重新獲得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實際能力。

這一過程,也是社會認知不斷革新的過程。當人們真切地看到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能跑能跳、能聽能看,以往固有的“刻板印象”被進一步打破。進而言之,殘疾人的社會角色也得以逐步從“被動救助者”向“主動貢獻者”轉變——殘疾人完全可以和健全人一樣,通過自己的勞動為社會作出貢獻。勇敢克服困難挑戰,積極追求人生夢想,殘疾群體同樣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當然,新科技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對殘疾群體來說,任何新技術的運用,應當以降低其社會參與門檻、提升其社會參與能力為旨歸,而非相反。特別是在公共服務方面,更不能以“科技”為名形成新的技術壁壘和霸權、反而增加殘疾群體社會參與的難度。

這並非沒有先例。據媒體報道,最近,一位視障老人前往營業廳辦理手機卡時被要求刷臉驗證身份,但老人沒辦法眨眼,無法進行人臉識別,導致辦卡失敗,哪怕老人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證,肉眼已能確認“人證相符”也不管用,營業廳給出的理由則是“人臉識別”是必要程序。

從技術角度講,人臉識別本應是為了便利和簡化身份驗證的流程,讓流程更為嚴謹和安全,但如果完全不考慮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的現實生理情況而“一刀切”,無異於背離了科技向善的初衷。由此來看,新技術在殘疾人生活中的應用,應當有一個明確的邊界。

從社會層面看,制度規範不能缺位。以人臉識別技術為例,今年6月1日將正式施行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第五條已明確規定:處理殘疾人、老年人人臉信息時,必須符合無障礙環境建設相關規定,並遵循最小必要原則。

面對新科技,無論是役其所長,還是避其所短,最終的指向是一致的,即為包括殘疾人等各類困難群體在內的所有人群,營造一個舒適、便利、安心的環境,讓不同稟賦的人群,都能參與社會發展的進程、共享社會發展的福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到來之際作出的重要指示所強調的,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殘疾人工作,持續提升殘疾人公共服務質量,積極營造全社會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總之,讓8500萬殘疾人生活得更有力量、更有尊嚴,離不開科技的創新與進步,更需要以人文關懷為尺度。這既是科技向善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應然許諾。

原標題:《科技助殘,需以人文關懷為尺度》

欄目主編:簡工博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傑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新質生產力的壯美圖景 - 天天要聞

新質生產力的壯美圖景

【新時代記錄】作者:韓 丹(浙江省攝影家協會航拍專委會副主任、杭州市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近幾年,“新質生產力”是絕對的社會熱詞。它是指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
科技助殘,需以人文關懷為尺度 - 天天要聞

科技助殘,需以人文關懷為尺度

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當下,很多人對智能機器人早已不陌生。但或許不太為人所熟悉的是,這類機器人還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應用場景:為殘疾人群提供出行解決方案。
復旦上醫健康科普講堂來啦!為你的健康“撐腰” - 天天要聞

復旦上醫健康科普講堂來啦!為你的健康“撐腰”

今天(5月17日)上午,“百廿復旦 健康同行”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型義診活動在楊浦濱江東方漁人碼頭舉行。現場不僅有超120位復旦醫療專家現場義診,復旦上醫科普講堂也同步開啟直播,全方位為市民的健康“撐腰”。
新聞周刊丨首位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王堅說他一直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 - 天天要聞

新聞周刊丨首位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王堅說他一直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

任務代號021,寓意從0到1的突破;一箭12星,均搭載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5月14日,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標誌着我國在太空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作為此次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研發的主導機構,之江實驗室,負責星載智能計算機與AI模型。5月16日,發射已經過去了48小時,...
沙塵天氣為何頻襲西北地區?如何預防? - 天天要聞

沙塵天氣為何頻襲西北地區?如何預防?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蘭州5月17日電(記者王朋)立夏過後,西北地區仍然多次出現沙塵天氣,局地甚至出現沙塵暴。今年春季以來,沙塵天氣頻襲西北,個別地方沙塵天氣較歷年同期偏多。為何沙塵天氣頻頻來襲?沙塵天氣往往在冬春季節多發,為何波及夏天?公眾
科學盛宴!中國科學院第21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啟動 - 天天要聞

科學盛宴!中國科學院第21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啟動

來源:新華社 與大科學裝置近距離接觸,聆聽院士專家講解科學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學現象……5月17日,中國科學院第21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17日至18日將組織近400場科普活動,為公眾奉上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
民間神獸 馬蜂 - 天天要聞

民間神獸 馬蜂

馬蜂,這種在我們生活環境中並不陌生的昆蟲,常常帶着讓人又懼又奇的色彩。當它們在屋檐下築起蜂巢,或是成群飛舞時,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多數人對馬蜂的印象可能僅停留在其蜇人時帶來的疼痛與恐懼上,然而,馬蜂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