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一篇發表於醫學專業期刊上的論文近日引發廣泛議論,該論文稱選取80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分析研究,其中竟然包括55例男性患者。記者查詢發現,多篇婦產科領域的論文中出現“男女不分”的情況,這些男性患者所患的疾病包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產後出血、羊水栓塞等。

這些違背醫學常識的陳述,引發了網友們對論文作者的專業素養和學術誠信、對期刊論文審查等多方面的質疑。以微博為例,截至5月6日16時,#多篇婦產科論文出現男性患者#等多個詞條閱讀量達到千萬量級。部分網絡評論譴責論文作者的學術誠信和專業素養,認為此類行為嚴重損害學術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而相關期刊的審核機制也備受聲討。
有網友追問,連最基本的事實都能搞錯,人們還怎麼相信這些所謂的學術成果,還怎麼放心把健康交給這些可能連基礎常識都不紮實的醫護人員?
學術失范背後是個體失格與機制失靈
“挖出多篇離譜醫學論文,婦科疾病竟出現男性患者,這種學術不專業的作者是怎麼當上醫生的?不是醫務工作者的普通人都知道男性怎麼可能有女性器官呢?”有網友表示,多篇婦產科論文現男性患者的現象匪夷所思。
在網友看來,這些論文的刊發,說明作者缺乏學術誠信和專業素養,或者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進而對相關論文的真實性提出質疑,認為可能存在數據造假、抄襲等潛在風險,對學術界的嚴謹性造成了侮辱,必須徹查。

網友相關評論
除了作者個人原因,類似論文能夠被專業刊發,也說明相關期刊審核機制形同虛設,編輯和審稿人存在嚴重失職問題。如有網友質疑:“關鍵是論文沒有評審的嗎?評審專家不看的嗎?他們沒有責任嗎?還是只管收取評審等費用,光拿錢而不用負責的嗎?”
有網絡聲音認為,期刊方在論文審核過程中未對內容進行基本的邏輯和醫學常識審查就發表,反映出部分學術期刊過於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審核流程形同虛設,對於這種現象,相關部門應該進行從嚴處理,“一方面,嚴懲涉事作者,撤銷論文,取消相關資格,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另一方面,期刊要深刻反思,加強審核流程,凈化學術環境”。
職稱晉陞“唯論文論”催生灰色產業鏈
有網友表示,我國的醫務人員普遍有治療病患和科研的雙向任務,尤其是根據現有職稱晉陞制度,醫生和護士要想實現職稱晉陞,在完成臨床相關工作之外,必須發表論文,由此催生的灰色產業鏈,是論文質量問題的根源之一。

網友相關評論
“從三甲醫院到社區醫院,醫生護士都面臨著職稱晉陞,既要上臨床,又要做科研,還要申請課題項目……誰也不是全能選手,誰也沒有三頭六臂……於是衍生了圍繞職稱晉陞周邊的灰鏈”。
“唯論文”的評價機制催生造假,特別是部分“水刊”年發文量極高,只管收取“版面費”而忽視論文質量,衍生出一條“交錢即發”的灰色產業鏈。有網友評論稱,一些所謂的“學術期刊”對於發表論文實行明碼標價:“現在行情是買一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萬,一篇SCI論文5萬以上,建議嚴查嚴打論文販賣產業鏈,還學術一片凈土。”
因此,要杜絕“離譜論文”等學術不端現象,只處理作者遠遠不夠,也要對不負責任的“水刊”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
還有觀點認為,對於臨床醫生來說,“唯論文論”的學術評價體系未必合適,尤其在職稱評定時,應當建立科學多元的學術評價體系,讓論文成為“加分項”而不是“必選項”,才能從源頭遏制“離譜論文”泛濫的現象:“職稱晉陞規則該改一改了!老百姓很需要踏踏實實做好臨床工作的好醫生。”
醫學公信力的消蝕與學術“特權化”的隱憂
“婦產科論文現男性患者”事件持續發酵下,一些網友結合此前北京協和醫學院“4+4”培養模式所引發的爭議,認為醫學界學術造假之風、“特權”之風蔓延,整個醫療學術圈的公信力受到嚴重損害。
一方面,近期一系列事件表明當前學術界尤其是醫學界出現了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部分科研人員為了名利不擇手段,導致大量低質量、虛假的學術成果出現,嚴重破壞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公正性,使論文失去了應有的學術價值,學術界彷彿變成了一個“草台班子”,浪費了大量科研資源,阻礙了真正的學術創新。
另一方面,隨着學術造假事件的不斷曝光,公眾對學術界的信任受到嚴重衝擊,並且這種信任危機有向醫療體系整體蔓延的趨勢。人們對醫生的專業素養和醫療診斷結果的可靠性產生懷疑,進一步加劇了醫患之間的信任危機,影響了醫療行業的公信力和正常發展。

網友相關評論
“這種是容易被發現的造假,那些不容易發現的造假可能更多。”有網友觀點認為,醫學論文“男女不分”的現象很容易被公眾識別,而一些專業性很強的“水貨論文”,非專業人士一般難以識別其中貓膩,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影響。
而此前“協和4+4培養模式”爭議中,董襲瑩通過非醫學本科背景快速獲取臨床博士學位,其論文有抄襲之嫌、選拔流程涉嫌黑箱操作等問題引發輿論強烈質疑。此次婦產科論文頻現男性患者的事件曝光後,再度引髮網絡輿論對學術論文“特權化”的擔憂。
有網友觀點認為,若止步於撤稿、降級等個案處理,而無視系統性病灶,此類鬧劇必將重演。當務之急,是以“刮骨療毒”的決心推動醫療學術系統重構,讓學術研究真正回歸求真本色。畢竟,醫學論文的每一個數據都可能關乎生命,容不得半分虛假與兒戲。
文丨記者 張文 實習生 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