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站在杭州灣畔,九座核電機組如銀龍盤踞,電纜織就的星河向天際延伸。
在這片海灣中,書寫着中國核電的發展史。40年前,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電站澆築第一罐混凝土,在荒灘上崛起“國之光榮”。
40年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全國政協委員、來自中核集團的盧鐵忠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為響應國家未來產業戰略發展要求,中國核能發展將按照“三步走”戰略實施,一批先進核能技術將加快推進。
近年來,中國核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裝機容量激增,技術也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華麗轉身是如何實現的?3月20日,封面新聞記者走進秦山,探尋中國核電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的答案。
秦山核電站。(封面新聞記者邊雪 拍攝)
破土:從“國之重器”到“城之脊樑”
1970年,周恩來總理一句“解決上海和華東地區用電問題,要靠核電”,點燃了“七二八工程”的星火。15年後,海鹽秦山從地質圖上的無名山丘,一躍成為中國核電的“搖籃”。彼時,海鹽縣騰出縣政府招待所、倉庫,甚至調撥蜂窩煤保障大多來自北方的建設者們禦寒,以“傾全縣之力”的姿態托舉起民族核電的“破冰”。
40年間,這片土地見證了核工業的幾何級裂變:從30萬千瓦原型堆到百萬千瓦級自主化機組,從單一發電到同位素生產、核能供熱、核醫療等全產業鏈延伸。如今,秦山核電累計投資超858億元,帶動130餘家關聯企業紮根海鹽,年產值突破300億元,吸納就業2萬餘人。而海鹽縣專設“核電產業發展服務局”,首創全國縣級放射性藥品監管機構,以“專班+政策”的硬核服務,中國同輻、護航諾華等23個核葯項目落地,總投資超80億元。
“這裡沒有‘甲方乙方’,只有命運共同體。”秦山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潛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從“零碳未來城”的藍圖到全國同位素產業基地的崛起,海鹽與秦山的每一次戰略握手,都在重塑中國核能產業的版圖。
蝶變:從“工業心臟”到“民生脈動”
2024年4月,秦山核電重水堆內,首批國產碳-14同位素成功出堆,實現批量生產,徹底打破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同年12月,我國首個商用堆在線輻照裝置在秦山核電投運,可批量穩定生產包括鑥-177、鍶-89等在內的多種醫用同位素,讓“救命葯”不再受制於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柴之芳評價:“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生命權利的回歸。”
核能的光熱也照進了尋常百姓家。2021年,南方首個核能供熱項目在海鹽投運,暖流湧入4000戶家庭。文匯景苑居民王趣英算了一筆賬:“每月供暖費省了30%,再也不用挨凍搓手了。”養老服務中心裡,核能集中供暖讓風濕病老人舒展眉頭;而“零碳未來城”的規劃,更將核能供冷供熱融入城市肌理,每年減排二氧化碳76萬噸。
科普與文化認同是另一場靜默革命。中國核電科技館開館至今接待超40萬人次,將“恐核”轉化為“親核”。海鹽縣科協與秦山核電聯辦的“核力助企”活動,讓核電工程師走進車間,用技術反哺地方經濟。
醫用同位素是核醫學診療的物質基礎,利用其獨特優勢進行診斷治療,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推動醫用同位素高質量發展對於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意義重大。
2024年4月20日,青山核電站首次利用核電商用堆批量生產碳-14,中國也從此徹底破解了國內碳-14同位素依賴進口的難題,實現碳-14供應全面國產化。“實現碳-14醫用同位素自主供應,事關‘健康中國’戰略。利用商用重水堆輻照生產碳-14,是秦山核電同位素生產基地建設的首個醫用同位素項目。”中國秦山同位素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國炤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秦山核電碳-14生產的成功實現,對於國內同位素應用產業鏈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致遠:從“東海一隅”到“世界坐標”
站在40周年的節點,秦山與海鹽的融合,已超越地理邊界:無人機進行“智巡”,5g專網全覆蓋讓安全管控邁入“數字孿生”時代;而“核能+算力”的跨界聯姻,正為長三角數據中心提供穩定綠電,助力“雙碳”目標。
未來,這裡將崛起千畝同位素產業園,匯聚“兩基地、兩中心”,劍指全球核葯高地。海鹽縣經信局局長朱國華透露:“10億元融核產業基金已啟動,我們要讓‘海鹽標準’成為世界標杆。”而秦山核電的“1+1+2+4”發展藍圖,更將“零碳未來城”與核醫療、核文旅等新業態深度綁定。
四十年,從“借核生火”到“以核鑄魂”,秦山與海鹽用一座城的溫度,詮釋了大國重器的民生底色。當杭州灣的潮水拍打堤岸,核電反應堆的嗡鳴正與時代的脈搏共振——這裡書寫的不僅是能源傳奇,更是一個民族“馴核為民”的文明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