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2025年03月12日12:12:08 科學 1151

信息來源於閃電新聞,semanticscholar,中國農業科學,昆蟲學報。

蜜蜂的重要性

大多數人都知道:蜜蜂是重要授粉者之一。雖然這點非常重要,但這並不是蜂蜜對自然界的唯一功勞。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報告《蜜蜂為何重要》指出,蜜蜂的授粉活動影響着全球35%的農業用地,並支持87種主要農作物品種的生產,其影響力超過任何農業管理實踐。依賴蜜蜂的農作物的全球價值每年在2350億~5770億美元之間,沒有蜜蜂人類還真不一定吃得飽飯。

當然也存在其他種類的授粉者,但沒有一種能與蜜蜂的重要性相比。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蜜蜂在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同樣發揮着重要作用。通過將花粉從一朵花運送到另一朵花並為各種植物和樹木授粉,它們改善了植物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影響了特定生態系統中昆蟲和動物的多樣性。

另外蜜蜂還催生了以養蜂產業為主的多種營生。前期的飼養和收集蜂蜜;中期的生產,比如蜂蜜、蜂花粉、蜂蠟、蜂毒、蜂王漿等知名產品;後期的銷售等等。這些產業都支持着相關的人類從業者的生計。

蜂蠟通常用於化妝品和製藥行業,花粉可以作為營養補充劑,蜂王漿用於醫療行業,也是治療病毒感染的天然藥物。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目前已知有20000多種的蜜蜂,它們分布於世界各地,各自都是最適配當地環境的原生物種。然而當它們被人類帶到了非原生環境,即使是如今辛勤勞作構建地球生態的它們,也可能會成為禍害。

捅蜂窩捅出奇蹟

時間得回溯到2017年。

這個是一個下午的午後,青島市南區逍遙三路5號的小花園裡,居民王女士散步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古力井下藏着個馬蜂窩!她詢問了周圍的民眾,得知有不少人已經被蟄過了。於是她趕緊聯繫了消防隊希望可以盡解除隱患,消防隊轉而聯繫了當地著名的養蜂專家潘月孝。64歲的潘月孝於是領着開發區陽光義工協會的隊友們,帶着工具前往現場查看情況。

到達現場後,潘月孝一看蜂巢就樂出了聲,倒不是因為他對解決問題有多胸有成竹,而是因為這些根本不是馬蜂,而是瀕臨滅絕的野生中華蜜蜂!能發現野生的個體實在是非常難得。它們作為蜜蜂當然也可能蜇人,但遠沒有馬蜂的威脅大。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消防隊員們於是幫助潘月孝穿上消防隊的隔離服,一起合作將古力井蓋打開,露出了長寬高差不多都是30厘米的蜂巢。這個蜂巢上白下黃,顯然是比較新的蜂巢。蜂巢外圍密密麻麻擠着大量的中華蜜蜂,有的身上還明顯裹着花粉,它們此時還不知道要被帶走,正努力地進行着釀蜜工作。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圍觀的群眾被疏散到很遠的地方,但不時能聽到有人提議用火燒,噴洒殺蟲劑等直接了當的方式處理。對此潘月孝很難認可,因為中華蜜蜂作為我國的原生蜜蜂,除非是被激怒,不然它們基本上不會主動攻擊人,而且其對我國自然環境意義重大。更重要的是,它們的種群數量跟上個世紀相比已經下降了80%,是很瀕危的蜜蜂。他希望民眾以後看到類似的中華蜜蜂窩的時候,盡量不要用毀滅式的方法解決,去叫專業人士來處理。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於是潘月孝用刀慢慢將蜂巢割到紙盒裡,紙盒裡用樹枝作為填充物,目的是防止搬運的時候擠壓,破壞了蜂巢。前後花了1個多小時他才將整個蜂巢處置完畢,後續打算將這個蜂巢搬到遠離人類,植被豐富的野外。

中華蜜蜂遭擠兌

1896年,意大利蜜蜂被大量引入我國進行養殖。

意大利蜜蜂的個體較大,但反而比較佛系,它們的窩建好後就不太可能逃走,另外意大利蜜蜂的蜂蜜產量是中華蜜蜂的幾十倍!而且它們還能額外生產蜂膠和蜂王漿,經濟效益更高當然就能讓蜂農們賺到更多的錢。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這些因素使得蜂農們開始嫌棄中華蜜蜂。雖然中華蜜蜂的抗蜂蟎抗病能力強,能採食的花粉種類更多,蜂蜜的質量和味道都遠遠勝於意大利蜜蜂。但因為產量差異太大,只要中華蜜蜂賺到的錢沒比意大利蜜蜂高,那說啥都是白搭。於是蜂農們開始大量拋棄中華蜜蜂,轉而養殖起了意大利蜜蜂。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除了被蜂農們擠兌,中華蜜蜂還面臨著意大利蜜蜂的威脅。意大利蜜蜂雖然不太會離開養殖區域,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們比較溫順,相反的它們攻擊性非常之高,經常會主動襲擊中華蜜蜂,原因是消除競爭對手。意大利蜜蜂的體型較大,且翅膀振動頻率與中蜂的雄蜂很相似,因此它們很容易就能混入中華蜜蜂的種群,然後在內部挨個捕殺沒搞清楚狀況的中華蜜蜂。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甚至有些意大利蜜蜂會偽裝成高質量中華蜜蜂,然後被中華蜜蜂的蜂王“接見”後,藉機殺死蜂王。這麼搞會直接打散整個中華蜜蜂的蜂巢,導致它們大量死亡。可以說只要有意大利蜜蜂的地區,中華蜜蜂都會持續性的遭到獵殺。

從那時開始至今,在我國繁衍了7000萬年的原生物種中華蜜蜂的種群大量消失。據統計,如今它們的數量減少了80%以上,分布區域縮小了75%以上。而且中華蜜蜂的各個亞種,包括華南型、華中型、雲貴高原型、華北型和東北型都飽受摧殘。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好在國家已經建立了5個國家級中蜂保護區,分布位於長白山、神農架、沂蒙縣、蕉嶺縣、上饒五個地區,使得中華蜜蜂得以有機會繁衍。

中華蜜蜂更適配我國自然環境

中華蜜蜂已經繁衍生息了7000多萬年,它們必然是更適配中國的自然生態的。而且從殷商時期開始,它們開始被古人馴服、養殖,形成了悠久的文化。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中華蜜蜂對生態環境的貢獻是意大利蜜蜂完全不能比的。 中華蜜蜂的耐受溫度範圍較廣,中華蜜蜂能耐受比意大利蜜蜂低3℃~5℃的環境溫度,在早春和晚秋都能為在較低氣溫中開花的植物授粉,比如柃屬、香薷屬、菊科,十字花科等等。

中華蜜蜂的工作積極性較高,它們日常活動範圍很遠,只要知道一片區域有花就會去,哪怕那邊只有零星的幾朵。這讓很多數量較少的植物,低灌木或者草本植物都能得到授粉的機會。而意大利蜜蜂只會在蜂窩附近區域活動,而且只會去找成片花源地。

中華蜜蜂已經瀕臨滅絕!2017年老人捅蜂窩,卻意外捅出了“奇蹟” - 天天要聞

意大利蜜蜂非常害怕蜂蟎,實際上大部分蜜蜂都怕。這種寄生蟲很容易導致蜜蜂大量死亡。但是中華蜜蜂卻不怎麼怕,它們有自己的應對策略,那就是“團結力量大”。當它們察覺自己被蜂蟎寄生後,就會瘋狂抖動吸引同伴,同伴來了就會幫助將蜂蟎叼走。

顯然意大利蜜蜂除了產量高之外,在中國自然環境中,它們無法取代中華蜜蜂發揮生態作用。如果中華蜜蜂真的消失了,很多植物都會因為無法得到及時的授粉而難以延續,進入影響整個生態。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 天天要聞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來,隨着人工智能、神經生物學、傳感器等技術提升,“腦機接口”這項聽起來很科幻的技術,正逐步走進我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着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