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鬼火”、沒人卻有摔門聲……科學家在地下找到小鎮怪事頻發的根源

2025年02月11日07:00:14 科學 3868

深夜“鬼火”、沒人卻有摔門聲……科學家在地下找到小鎮怪事頻發的根源 - 天天要聞

撰文 | 劉六七

審校 | cloud 


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薩默維爾小鎮,流傳着一則靈異傳說。

多名目擊者聲稱,午夜時分,一段廢棄鐵道旁會冒出“鬼火”。那團火焰在空中上下翻騰,時而呈現出幽幽的藍色,時而變為綠色或橘紅色。“鬼火”的消息流傳開來,薩默維爾一度成為附近著名的“鬼鎮”。

深夜“鬼火”、沒人卻有摔門聲……科學家在地下找到小鎮怪事頻發的根源 - 天天要聞
薩默維爾(summerville)人口5萬左右,享有“松林中的花城”這一美譽|圖源:summervillesc.gov

這裡的每位居民幾乎都能流利地講述那個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婦人每晚都會提着油燈在火車站等丈夫下班,她的丈夫是一名鐵路公司的夜間警察。火車到站後,兩個人手挽着手向家中走去,如此年復一年重複着。

有一天,火車意外晚點,等到終於進站時,列車員卻告訴婦女她的丈夫在一起事故中喪生了。那天以後,婦女仍然堅持每晚打着油燈在車站等待,直到死後依然如此。在故事中,那團“鬼火”就是她手中的燈光。

深夜“鬼火”、沒人卻有摔門聲……科學家在地下找到小鎮怪事頻發的根源 - 天天要聞
為了阻攔蜂擁而至的探險者,警方一度將涉事區域封鎖,圖為當年的警示牌|圖源:vacation rick of charleston


1970年11月12日,當地的《晚間郵報》還嚴肅報道了這一現象。那篇文章寫道,“鬼火”的大小猶如高爾夫球,如果靠得太近,它就會追着人跑;如果當時在車裡,車子就會熄火。

蘇珊·霍夫是美國地質調查局的一名地震學家,對薩默維爾的“鬼火”十分感興趣,並認為一定能用科學來解釋這種靈異現象。她在翻閱大量歷史資料、媒體報道和書信日記後,終於發現一絲端倪。


深夜“鬼火”、沒人卻有摔門聲……科學家在地下找到小鎮怪事頻發的根源 - 天天要聞
蘇珊·霍夫(susan hough),她將發現發表在了1月的《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圖源:wikipedia by roger bilham

在薩默維爾,除了“鬼火”,不少報告稱車輛會忽然被“看不見的手”推得劇烈搖晃。一位茶館老闆還表示,無人的二樓曾傳出聲響,然後門被重重摔上,物品也被移動了位置。作為地震學家,蘇珊立刻對這些現象警覺起來。

她繼續翻閱歷史資料,一則重要線索浮出水面:1886年8月31日,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市曾發生7級左右的大地震,而大地震的震中就在薩默維爾附近。

深夜“鬼火”、沒人卻有摔門聲……科學家在地下找到小鎮怪事頻發的根源 - 天天要聞
那場地震造成了60人死亡|圖源:wikipedia by john karl hillers

經過調查,蘇珊和同事發現薩默維爾地下果然存在一條地質斷層,至今仍處於活躍狀態,時不時引發難以察覺的震動。

忽然之間,所有靈異現象似乎有了解釋,寡婦的油燈、看不見的巨手紛紛指向地震學中的一個概念——地震光,也就是地震發生時,受波動區域上空出現的光。

2014年,一篇文章分析了65起地震光事件並總結出一些規律。比如,地震光多發生於遠離構造板塊邊緣,且地層富含鐵和鎂的地區。地震光不僅出現概率小,它們的形狀、顏色、範圍還截然不同,因此在世界各地引發了一系列靈異傳說。

深夜“鬼火”、沒人卻有摔門聲……科學家在地下找到小鎮怪事頻發的根源 - 天天要聞
1988年11月,加拿大魁北克出現了地震光。不過,地震光是否存在仍存爭議,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官方口徑持遲疑態度|圖源:網絡

地震光具體是怎麼形成的呢?目前,科學界還沒有達成一個定論,但主要有幾種主流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地震發生前和發生時的巨大壓力,會使特定環境下的岩石發生複雜化學反應,釋放出大量電荷。這些電荷穿過岩石縫隙到達地面後,使空氣發生電離,形成發光的等離子體。

另一種解釋認為,地震時地下會釋放出甲烷等易燃氣體,而很多物體會在搖晃中摩擦生電(如鐵道旁的鐵屑),最終引燃甲烷,產生藍色或者橘紅色的光。

深夜“鬼火”、沒人卻有摔門聲……科學家在地下找到小鎮怪事頻發的根源 - 天天要聞
1968年,日本出現的一起地震光事件|圖源:網絡


那篇2014年的文章還指出,角度接近垂直的斷層更有可能產生地震光,但是地震光發生的概率總體來說還是非常小,不足0.5%。

“這些由地質活動引發的現象合在一起,營造出有鬼魂在附近遊盪的錯覺。”蘇珊對媒體表示,“放眼望去,美國還有很多地方存在類似傳說,而它們可能都與低水平的地震活動有關。”

深夜“鬼火”、沒人卻有摔門聲……科學家在地下找到小鎮怪事頻發的根源 - 天天要聞
薩默維爾南部的一段鐵路發生偏移,被認為是1886年大地震的痕迹|圖源:蘇珊·霍夫

比如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布倫瑞克縣,流傳着和薩默維爾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一名鐵道工人的靈魂正沿着鐵路尋找丟失的頭顱。蘇珊發現布倫瑞克縣也處在地震活躍區域,且地質條件與薩默維爾相似,因此那裡的“鬼火”極有可能也是地震光。

最近,薩默維爾很久都沒有再出現“鬼火”。不過,當地人更願意用一種浪漫的敘事解讀這一變化:隨着鐵路的棄用和老建築的拆除,那名寡婦終於放下執念,承認陷在過去是種徒勞。

她決定停止尋找,熄滅了手中的燈向前走去。

深夜“鬼火”、沒人卻有摔門聲……科學家在地下找到小鎮怪事頻發的根源 - 天天要聞
如今,一條高速路匝道切斷了“鬼火”出現的小路|圖源:網絡

參考資料: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着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
全國僅剩1隻!懸賞10萬尋找 - 天天要聞

全國僅剩1隻!懸賞10萬尋找

近日“比大熊貓更瀕危的動物全國僅剩1隻”話題在微博上引發廣泛關注斑鱉這一物種進入大家的視野有網友戲稱其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此後網絡上一則“尋找最後的斑鱉,發現活體獎勵10萬元”帖子出現在多個社交平台並引發關注⬇️ ⬇️ ⬇️帖子中提到,
AbMole解讀Olaparib:靶向DNA修復機制,開啟腫瘤研究新紀元 - 天天要聞

AbMole解讀Olaparib:靶向DNA修復機制,開啟腫瘤研究新紀元

在當今的生物醫學研究領域,Olaparib(AZD2281,AbMole,M1664)作為一種重要的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製劑,受到了廣泛關注。Olaparib可干擾 DNA 單鏈斷裂的修復,從而在同源重組修復缺陷(HRD)的細胞中誘導合成致死效應,這種獨特的機制使其在多種腫瘤的研究中展現出巨大潛力。AbMole為全球科研客戶提供高純度...
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再“+1” - 天天要聞

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再“+1”

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研究院近日成立。該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研發機構,將聯合相關創新主體,共同開展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與治理實踐,積極構築全球化交流平台,建立健全覆蓋技術研發、風險評估、倫理審查、應急處置的全鏈條安全治理體系。“人工智能的發展給全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變革。我們在經歷、體驗與感受的同時...
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新進展!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發布 - 天天要聞

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新進展!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發布

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來新進展。近日,中國科研團隊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本源天機4.0”。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天機”研製團隊負責人孔偉成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系統可以有效縮短百比特規模量子計算機的研製時間和...
四川大學馬朗、程沖、羅紅團隊《AFM》可注射刺狀人工過氧化物酶複合水凝膠,用於生物適應性和協同對抗子宮內膜感染 - 天天要聞

四川大學馬朗、程沖、羅紅團隊《AFM》可注射刺狀人工過氧化物酶複合水凝膠,用於生物適應性和協同對抗子宮內膜感染

子宮內膜感染可導致急性子宮內膜炎和子宮持續炎症,嚴重時會導致不孕。子宮內膜感染的臨床管理主要依賴於及時的抗生素應用。然而,抗生素的過度和不恰當使用已經引發了耐葯菌的大量增殖,加劇了藥物耐藥性的危機。急需開發一種利用感染微環境有效對抗子宮內膜感染和促進子宮內膜修復的局部抗菌治療策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粉色預警!餘杭全面清理,看到立即上報! - 天天要聞

粉色預警!餘杭全面清理,看到立即上報!

最近,在河道邊散步時,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串串粉紅色的“葡萄”?這些可不是新奇植物,而是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的卵塊!小余兒提醒:發現粉紅色卵塊請立即上報!隨着近期氣溫攀升福壽螺即將進入全年最瘋狂的繁殖期如果您遇到上面這些“粉色葡萄串”千萬要注意了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蟲子08:蜜蜂 - 天天要聞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蟲子08:蜜蜂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當中我曾經提到過,我們這代人小的時候,經常見到的蟲子基本上都會成為我們的“玩具”,而蜜蜂,則是當時小男孩證明自己“勇敢”的蟲子之一。我小時候是長在市區的,很難接觸到蠍子、蜈蚣這種真正“兇猛”的蟲子,蜜蜂,已經算是頂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