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比土壤細膩,“夸父”已逐日近兩年……這場科技盛宴太長知識了

2024年09月11日22:40:17 科學 3818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在天上觀測太陽的“夸父一號”“羲和號”,下潛突破1萬米的“奮鬥者”號……9月11日—12日,2024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在南京舉辦。本屆大會圍繞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設置了5個專區,集中展示集成電路、量子科技、低空經濟、海洋經濟、高端裝備、細胞和基因治療等領域最新技術進展和重大成果,亮點紛呈。

沒想到,月壤比土壤更細膩、尖銳

地球上的土壤,有紅色的、黃色的、黑色的……月壤長什麼樣?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帶來的月壤成為現場關注的焦點。

月壤被盛放在一個特製的容器里,名為“海上生明月”。容器由梯形底座和半球形的光學放大鏡構成,總體構型就像一輪圓月從海平面緩緩升起,融合了古代“天圓地方”的構想,展示了中國智慧與文化。

容器中心盛放了77毫克月球樣品,底座底部邊長為22.89厘米,象徵嫦娥五號任務歷時22.89天;底座的上部邊長為17.31厘米,象徵嫦娥五號採集了1731克月球樣品,高度為17厘米,象徵著探月工程歷時17載。

月壤比土壤細膩,“夸父”已逐日近兩年……這場科技盛宴太長知識了 - 天天要聞 月壤

透過顯微鏡,可以看到月壤呈灰黑色,顆粒比地球土壤更細膩、尖銳。這是由於月球表面遭受隕石撞擊、太陽風襲擊和宇宙射線等空間風化作用形成。

月壤中除了具有鈦、鐵、鈾、稀土等資源外,還含有豐富的鉻、鎳、鉀、鈉、鎂、硅等礦產資源。值得一提的是,月壤中氮-3的含量非常高,未來有希望為地球和今後的月球開發提供能源。

“夸父”追日近兩年,狀態很好

今年以來,太陽脾氣有點“暴躁”,時不時表面就會出現大黑子,爆發太陽耀斑,引發地磁暴不斷。儘管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但它的這些“小動作”都在密切監控中。

月壤比土壤細膩,“夸父”已逐日近兩年……這場科技盛宴太長知識了 - 天天要聞 “羲和號”

現場,南京大學自主研發的“羲和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夸父一號”探測器模型等,都吸引了參會人員的極大關注。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蘇楊介紹,“夸父一號”於2022年10月9日發射升空,目前在天上已經運行了近兩年,狀況良好。“夸父一號”的目標就是瞄準太陽活動,目前已經積累了300tb的數據,併產生了一系列的國際合作。

月壤比土壤細膩,“夸父”已逐日近兩年……這場科技盛宴太長知識了 - 天天要聞 “夸父一號”

“夸父一號”實現了3個國際首次:國際上首次以“一磁兩暴”作為衛星的科學目標,並且配置相應的載荷組合;國際上首次在一顆近地衛星平台上,對全日面矢量磁場、太陽耀斑非熱輻射成像、日冕物質拋射的日面形成和近日面傳播同時進行觀測;國際上首次在萊曼阿爾法譜線波段實現全日面和近日冕無縫同時成像觀測。

為何要密切觀測太陽活動?蘇楊解釋,太陽大爆發的時候,會產生較強的地磁暴,可能損壞地面的電網設施,導致斷電斷網,同時還會干擾通信導航等,比如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發射星鏈衛星時,正碰上太陽風暴,一下就損失了好多衛星。

為什麼近兩年在新疆、北京都能看到極光?蘇楊介紹,這和太陽活動也有關係。太陽大爆發,大量高能粒子到地球後,產生了地磁暴,產生了耀眼的極光。“如果有大爆發的時候,極光還能再往南延伸,甚至在南京也有可能看到。”

下潛1萬多米,“奮鬥者”號模型也來了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國際地球流體研究中心大型旋轉平台、“奮鬥者”號模型……這些都吸引了與會者的目光。

月壤比土壤細膩,“夸父”已逐日近兩年……這場科技盛宴太長知識了 - 天天要聞 “奮鬥者”號

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的“奮鬥者”號是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由“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研發力量為主的科研團隊承擔。2020年10月27日,“奮鬥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國際地球流體研究中心大型旋轉平台,旋轉周期為30至1000秒,將在地球流體力學、海洋多尺度動力學、海氣相互作用、氣候變化等領域,為基礎理論及環境流體力學工程等問題提供重要的理論與實用價值。

穿漢服的姑娘很古典?它是機器人

“這是機器人?”“她會說話嗎?”“怎麼互動啊?”現場,一個名叫穿漢服的漂亮“姑娘”吸引了很多參會者。只見“她”粉面朱唇,細眉黑目,身着漂亮的漢服,與所在的科技展廳畫風截然不同。

月壤比土壤細膩,“夸父”已逐日近兩年……這場科技盛宴太長知識了 - 天天要聞 △機器人“小詩”

這個名叫小詩的“姑娘”,來自蘇州太倉,是一個全皮膚電動型人形機器人。所以,別看“小詩”外表柔弱,內在還是個硬漢。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該機器人是同時具備仿人雙足行走、雙七自由度臂、靈巧手與精細表情驅動的全狀態仿人機器人,由江蘇雲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西北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突破基於大模型的類人機器人多模態感知、信息理解與任務規劃等技術,實現對多模態感知信息的高準確度理解與頂層人物的快速分發。

能說話、會走路、可以搬東西……“算下來,‘小詩’身上集合了45項專利,目前已經實現了10項專利的授權。”江蘇雲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戈斌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今年7月,太倉博物館最新引進的鄭和款人形機器人就來自他們公司,不僅能講歷史,還能與觀眾互動問答。

會飛的汽車?真有

低空經濟,是時下非常熱門的新興產業。據介紹,江蘇的無人機產業已初步形成覆蓋研發、製造、運管、應用的全流程產業鏈條,全省擁有無人機相關領域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大中小型固定翼無人機、多旋翼無人機、傾轉旋翼飛行器等各類創新產品持續湧現。

現場,一個大傢伙——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吳江)研製的第三代陸空兩棲飛行汽車(樣機)很搶眼。它不僅能在陸地上行駛,還能在空中飛(飛行高度在500米以下),綜合續航里程為210km。

月壤比土壤細膩,“夸父”已逐日近兩年……這場科技盛宴太長知識了 - 天天要聞 第三代陸空兩棲飛行汽車(樣機)

作為一型融合陸空動力、運輸全重達到800公斤的兩棲敏捷運輸平台,這款飛行汽車可以適應自然土路、碎石瀝青路和混凝土環境。高載重比、高機動是它的典型特點,同時還具有結構緊湊、布置合理、可靠性高、維修方便等特點,兼顧了操縱穩定性好、駕駛舒適便捷的要求。

“本成果融合了飛行控制及地面動力控制,可以應用於人員輸送、通信、搶險等領域。”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吳江)智能飛行汽車研究所副所長楊軍介紹,這款飛行汽車可以自己探路自己飛,也就是無須指令,可智能判斷所處環境,自主切換行駛模式或者飛行模式。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胡玉梅 李鳴/文 於茜同/攝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裡,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着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着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 天天要聞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引言人類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讓我們在清晨糾結於吃什麼早餐,也能驅動我們去攻克癌症、探索遙遠的星辰。我們能從寥寥數次的演示中學會舞步,能進行複雜的因果推理,還能被無盡的好奇心驅使去創造藝術和科學的奇蹟。這種舉重若輕、觸類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義了我們之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 天天要聞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圖書館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保密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市海淀區第十七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 天天要聞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與中國電信共同組建的海南數據產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這都會好奇這家公司是幹什麼的?中國電信又有什麼大動作了嗎?下面我們就展開來聊聊吧,僅供參考哦!解決行業痛點。以往的中小企業想用現實數據來優化生產流程,卻面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