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Biotechnol | 肖澤宇/陸偉/方曉紅團隊合作揭示小分子不依賴基底增強、僅通過自身堆疊實現高靈敏的活體拉曼成像

2024年08月24日23:30:18 科學 9807

引言

拉曼光譜是一種通過檢測分子的非彈性光散射,獲取其分子振動和轉動信息的光譜技術。作為熒光或其它成像方式的補充,拉曼光譜成像具有“指紋圖譜”的高特異性、信號不易光漂白、易實現多重成像等優點,成為分析化學、材料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前景廣闊的成像技術。但是,每 1000 萬個入射光子中僅有 1 個會發生拉曼散射,因而小分子的自發拉曼成像信號是極微弱、難以檢測的。為增強信號,目前策略主要依賴於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技術,即通過在金、銀等基底材料表面吸附拉曼小分子,使信號放大108-1011倍,以實現高靈敏成像【1,2】。sers技術自2006年用於活體成像以來獲得了顯著進展【3,4】。然而,這些sers基底材料存在生物安全性問題,成為長久以來制約拉曼光譜成像技術在活體生物醫學應用及轉化的瓶頸問題【5】

2024年8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肖澤宇教授、復旦大學陸偉教授、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所方曉紅教授團隊合作,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 “self-stacked small molecules for ultrasensitive, substrate-free raman imaging in vivo”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特定結構的小分子,不需要依賴基底,僅通過自身的有序堆疊,實現在活體中的高靈敏拉曼成像,並提出一種新的拉曼散射增強機理-“堆疊誘導電荷轉移增強拉曼散射sicters”。該研究為設計生物安全的高靈敏拉曼影像探針,並推進拉曼影像分析技術的活體生物醫學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Nat Biotechnol | 肖澤宇/陸偉/方曉紅團隊合作揭示小分子不依賴基底增強、僅通過自身堆疊實現高靈敏的活體拉曼成像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在同期以“small molecules self-organized in an orderly manner to enhance raman signals ”為題,對該工作從領域問題、科學發現、未來方向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亮點介紹,並配發了國際同行專家的評價,認為“這個原創性的工作代表了活體拉曼生物成像技術的突破,並有潛力將其應用於臨床this original and innovative work represents a breakthrough for in vivo raman bioimaging and its potential translation to clinical use.

Nat Biotechnol | 肖澤宇/陸偉/方曉紅團隊合作揭示小分子不依賴基底增強、僅通過自身堆疊實現高靈敏的活體拉曼成像 - 天天要聞
在本工作中,研究團隊揭示一類以雙噻吩基取代作為供體(d)、苯並雙噻二唑作為受體(a)的共軛有機小分子(如bbt)。該類分子具有 d-a-d 的平面構象和平面內的多環振動模式;分子能夠在空間中有序自堆疊,使其相鄰分子間d和a單元的間距在3.6Å左右,促進了相鄰分子供體d和受體a單元間在分子內及分子間的電荷轉移。一個受體可以完全接收來自六個供體(d2-a--d4)的電子,其中包括兩個分子內供體和四個分子間供體。同時,一個供體可以向三個受體(a-d--a2)提供電子,包括一個分子內受體和兩個分子間受體(圖1a)。這樣的空間排列及相互作用重新調整了電荷分布,形成了新型的三維電荷轉移,顯著增加分子自身極化率,並增強拉曼散射。研究團隊將此類增強拉曼散射定義為堆疊誘導電荷轉移增強拉曼散射(sicters)

為實現活體生物醫學應用,研究團隊進一步開發了sicters探針—臨床可用的dspe-peg劑型包覆的bbt納米粒(bbt nps),該納米劑型顯著提升了bbt在體內系統循環時的穩定性。此外,研究人員製備了與bbt nps尺寸相近的sers探針—金納米粒(au nps),並進行了拉曼散射增強能力的定量比較。研究表明,基於sicters技術的bbt nps每個粒子的拉曼散射截面是基於sers技術的au nps的1350倍。重要的是,基於sicters技術的bbt探針在組織臟器中的分布水平隨時間推移顯著降低,並經肝臟代謝糞便排出,血液學及組織學分析也展示了生物安全性;而sers技術的金探針在肝臟等組織臟器中長期滯留,難代謝消除。

最後,研究團隊探索該技術用於活體術中微小腫瘤成像、無創淋巴迴流成像及微小血管成像等生物醫學應用。結果表明,sicters探針能以最低1mg/kg的給藥劑量(相比sers探針4mg/kg)實現術中對微小腫瘤的高分辨成像,並指導切除,降低術後複發及轉移。重要的是,sicters探針能夠活體無創的對淋巴迴流及微小血管(~11微米)進行高分辨拉曼成像,這是sers探針難以實現的(圖1b)

Nat Biotechnol | 肖澤宇/陸偉/方曉紅團隊合作揭示小分子不依賴基底增強、僅通過自身堆疊實現高靈敏的活體拉曼成像 - 天天要聞

圖1:(a) 堆疊誘導電荷轉移增強拉曼散射(sicters)機理:具有d-a-d平面結構的小分子通過自身有序堆疊,促進了平面內和平面外的分子間電荷轉移。這種空間排列重新調整了電荷分布,實現了三維電荷轉移,從而大大增加了共振拉曼散射。 (b) sicters探針用於活體術中微小腫瘤成像、非侵襲性淋巴迴流成像,非侵襲性腹部皮下微小血管成像。(credit: nature biotechnology)

綜上,sicters在活體拉曼成像分析方面具有兩個顯著優勢:首先,sicters不依賴於基底增強,從而避免sers可能帶來的生物安全性問題;其次,sicters技術在活體成像的靈敏度、空間分辨率和成像深度方面均優於sers。sicters作為一種新的增強拉曼散射增強機理,為拉曼成像探針的分子設計提供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2.langer, j. et al. present and future of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acs nano 14, 28–117 (2020). 

3.stuart, d. a. et al. in vivo glucose measurement by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anal. chem. 78, 7211–7215 (2006). 

4.qian, x. et al. in vivo tumor targeting and spectroscopic detection with surface-enhanced raman nanoparticle tags. nat. biotechnol. 26, 83–90 (2008). 

5.dykman, l. & khlebtsov, n. gold nanoparticles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recent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chem. soc. rev. 41, 2256–2282 (2012). 


責編|探索君

排版|探索君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科學家發現,北美大陸底部的岩石正在慢慢流失 - 天天要聞

科學家發現,北美大陸底部的岩石正在慢慢流失

美國中西部地區是滴水效應最強烈的地區。研究人員發現,北美大陸正在緩慢地從其底部流失岩石,這一過程被稱為“克拉通滴液(Cratonic Dripping)”。這是由法拉隆板塊(Farallon plate)的殘餘物造成的,法拉隆板塊是一個古老的構造板塊,它影響着地幔,導致岩石團塊分離和下沉。美國中西部地區是滴水效應最強烈的地區。但...
可降解塑料≠“一次性”≠可亂扔!科學流言榜揭污染真相 - 天天要聞

可降解塑料≠“一次性”≠可亂扔!科學流言榜揭污染真相

為了解決全球環境塑料污染問題,近些年市場上出現了“可降解塑料”,主要應用在包裝、農用地膜、餐飲等領域,往往被商家宣傳為應對塑料污染的終極解決方案。而網上逐漸流傳的一種說法稱:“可降解塑料”可以隨意丟棄,反正這些塑料在自然界中就會自然降解。這種說法靠譜嗎?近期,由北京市科協、北京市委網信辦等單位聯合發...
極狐阿爾法新6系這是瘋了!最高直降近6萬、20萬內唯一3激光雷達 - 天天要聞

極狐阿爾法新6系這是瘋了!最高直降近6萬、20萬內唯一3激光雷達

4月2日,極狐阿爾法新6系迎來上市,雙車可以視為阿爾法S和阿爾法T的改款車型。其中極狐阿爾法S6共推出3款車型,售價區間19.58-22.58萬元,相比現款直降5萬多;極狐阿爾法T6推出1款車型,售價19.58萬元,相比現款直降近6萬元。2025年,新能源汽車正式邁入智駕元年。作為智駕先行者,此次極狐阿爾法新6繫上市,將智駕平權的門...
嘆惜!年僅40歲,985教授離世一年後,成果登上Nature - 天天要聞

嘆惜!年僅40歲,985教授離世一年後,成果登上Nature

鋰(Li)金屬電池(LMB)有望成為高能量密度可充電電池。然而,高活性鋰和非水電解質反應形成的鋰枝晶會導致安全問題和容量快速衰減。開發可靠的固體電解質界面對於實現高倍率和長壽命的LMB至關重要,但在技術上仍具有挑戰性 。
馬斯克稱“火星是美國一部分”,美太空霸權觸角伸向宇宙 - 天天要聞

馬斯克稱“火星是美國一部分”,美太空霸權觸角伸向宇宙

近日,特斯拉與Space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一次訪談中拋出爭議性言論,稱“火星應被視為美國的一部分”,引發國際社會廣泛討論。這一表態不僅挑戰了現行國際太空法規的核心原則,更折射出美國試圖將地球上的霸權邏輯延伸至宇宙空間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