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2024年05月18日21:21:00 科學 8457

初夏的微風拂過菁蓉湖面,倒映在水中的成都科幻館迎來了科幻迷們的重要日子——今(18)日,2024科幻星雲慶典在這裡舉行,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在此揭曉。

華語科幻星雲獎是由科幻活動家董仁威、科幻出版人姚海軍和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岩等三位創始人為首的全球華人科幻愛好志願者,於2010年共同創立的公益性獎項。今年的華語科幻星雲獎尤為特殊:今年正值中國科幻120周年。1904年,荒江釣叟創作《月球殖民地小說》被多位學者認為是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的元年。

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 天天要聞

2024科幻星雲慶典現場

獲得年度長篇小說金獎的劉洋,已是第四次獲得華語科幻星雲獎。此次奪得金獎,劉洋說,這一部作品和之前的小說是同一個世界觀的作品,他正在致力於把所有作品都串聯起來,“它們相互獨立,但世界觀一致。我正在寫接下來的作品,希望給這個‘宇宙’畫上圓滿的句號。”

董仁威對劉洋有着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繼劉慈欣之後很有潛力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青年作家。他對劉洋的作品印象深刻,董仁威說,從2018年劉洋推出首部長篇科幻小說《火星孤兒》時便一直關注,“《井中之城》延續了《火星孤兒》的風格,並在核心科幻構思上有所深化,行文着墨更美,文學性更甚。”

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 天天要聞

劉洋(中)

獲中篇小說金獎的晝溫,在去年的華語科幻星雲獎上便摘得過同樣的獎項;華語科幻作家程婧波的《且放白鹿》獲得年度短篇小說金獎,該小說講述了一個想要復活愛妻的空巢老人,遇上一個良心發現的傳銷騙子的故事。人工智能與川劇,信息熵與李白,自然語言理解與衰老,這些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元素在《且放白鹿》中巧妙勾連。程婧波說,這樣的小說題材其實並不討喜,在科幻小說里也不屬於主流的題材,“所以星雲獎的鼓勵對我非常重要。”

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 天天要聞

程婧波

《科幻世界》雜誌社原社長楊瀟著《仰望星空:我親歷的中國科幻》獲得年度非虛構作品金獎,該作品講述中國科幻如何從暗夜裡的點滴星火發展至澎湃壯大的整齊隊伍;華語科幻新星作家路航是一個從科幻迷到科幻的作者,直到三年前才開始寫科幻,獲得2021-2023年度新星金獎。

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 天天要聞

路航(中)

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劉慈欣發文紀念華語科幻星雲獎舉辦十五周年,他說:“華語科幻星雲獎創立以來,有上百位科幻作家獲獎,許多年輕的科幻文學後起之秀由此走上了更加廣闊的創作之路,為中國科幻鋪就了走向未來之路。星雲獎已經成長為華語科幻界公認的權威獎項。”

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 天天要聞

本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共評出七大獎項的金銀獎獲得者,以下為獲獎名單:

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 天天要聞

紅星新聞記者 毛渝川 編輯 曾琦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 天天要聞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近日,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隻金雕亞成體的捕食活動畫面。畫面中,一隻金雕在旱獺、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動不動地觀察着獵物的活動,一旦有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的獵物從洞口跑出來,就會立刻出擊...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