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表東華大學新成果,新型智能纖維為人機交互帶來新可能

2024年04月05日10:55:18 科學 1824
《科學》發表東華大學新成果,新型智能纖維為人機交互帶來新可能 - 天天要聞

在未來的人機交互場景中,智能可穿戴設備將實現哪些功能? 4月5日,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先進功能材料課題組在《科學》上發表研究論文,提出了基於“人體耦合”的能量交互機制,並成功研發出集無線能量採集、信息感知與傳輸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智能纖維。由其編織製成的智能紡織品無需依賴芯片和電池便可實現發光顯示、觸控等人機交互功能,這一突破性成果為人與環境的智能交互帶來新可能,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業界專家指出,該成果被認為有望改變人與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方式,對功能性纖維的開發以及智能紡織品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在基礎研究方面,因為該智能纖維和紡織品能夠在不干擾人們日常活動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大規模採集身體觸覺數據,因此,能夠更高效和便捷地收集人體與外界交互過程中的物理信息。這將有望影響人體物理交互研究用基礎模型的發展。

隨着科技不斷發展,智能可穿戴設備正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並在健康監測、遠程醫療和人機交互等領域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論文第一作者、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楊偉峰介紹,相較於傳統剛性半導體元件或柔性薄膜器件等,由智能纖維編織而成的電子紡織品具有更好的透氣性和柔軟度,被視為理想的可穿戴設備載體。目前,智能纖維的開發多基於“馮·諾依曼架構”,即以硅基芯片作為信息處理核心開發各種電子纖維功能模塊,如信號採集的傳感纖維、信號傳輸的導電纖維、信息顯示的發光纖維、能量供應的發電纖維等。儘管這些功能單元可組合製成織物形態,但這種複雜的多模塊集成技術還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現階段,智能紡織品仍依賴於芯片和電池,體積、重量和剛性大,難以同時滿足人們對紡織品功能性和舒適性的需求。

針對這些問題,東華大學團隊開創性地提出了“非馮·諾伊曼架構”的新型智能纖維,有效地簡化了可穿戴設備和智能紡織品的硬件結構,優化了它們的可穿戴性。該研究實現了將能量採集、信息感知、信號傳輸等功能集成於單根纖維中,並通過編織製成不依賴芯片和電池的智能紡織品,產生了“不插電”就能發光、發電的纖維。

《科學》發表東華大學新成果,新型智能纖維為人機交互帶來新可能 - 天天要聞

該研究還提出,把人體作為能量交互的載體,開闢了一條便捷的能量“通道”,原本在大氣中耗散的電磁能量優先進入纖維、人體、大地組成的迴路,恰恰就是這一“日用而不覺”的原理,促成了“人體耦合”的新型能量交互機制。在添加特定功能材料以後,僅僅經過人體觸碰,這種新型纖維就會展現發光發電的神奇一幕。

楊偉峰表示,這款新型纖維採用的均是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原材料,不僅成本低,且加工工藝成熟,已具備量產能力。當新型纖維運用於服裝服飾、布藝裝飾等日用紡織品中,它們與人體接觸時,通過發光進行可視化的傳感、交互甚至高亮照明,同時它們還能對人體不同姿態動作產生獨特的無線信號,進而對智能家電等電子產品進行無線遙控。這些新穎的功能有望拓展電子產品的應用場景,甚至改變人們智慧生活的方式。

下一階段,團隊將深入研究如何讓這種新型纖維能夠更有效地從空間中收集能量,並以此驅動更多功能,包括顯示、變形、運算、人工智能等。未來,智能服裝的功能將更加多元。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楊偉峰為論文第一作者,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王宏志教授、侯成義研究員,以及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青紅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由東華大學作為唯一通訊單位主導完成,合作單位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安徽農業大學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腦洞大開的神經科知識記憶方法,知識點‘順’間記住 - 天天要聞

腦洞大開的神經科知識記憶方法,知識點‘順’間記住

最近複習考試時,搜集到一些很有趣的神經科知識點記憶口訣,我整理了一下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為你枯燥的學習帶來一絲樂趣和便利。如果你的知識庫中也藏着類似的秘密武器,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讓我們一起豐富這個神經科知識的記憶寶庫~Wallenberg綜合征——錢醫生教三基延髓背外側綜合征(Wallenberg綜合征)最常見的原因為小...
今天,在北緯31度,看千年紅豆樹! - 天天要聞

今天,在北緯31度,看千年紅豆樹!

古樹名木,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一株古樹,就是一方故土、一段歷史、一縷鄉愁。江陰古樹名木資源豐富,全市列入古樹名木名錄百年以上的有126株,分屬於15科21屬21種。
中國北方中緯高頻雷達網向全球發布首批科學探測結果 - 天天要聞

中國北方中緯高頻雷達網向全球發布首批科學探測結果

中新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超級雙極光雷達網(SuperDARN)2024年研討會5月20日在北京開幕。作為中國首個高頻相干散射雷達探測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設備之一的北方中緯高頻雷達網,當日在該國際會議上向全球發布首批科學探測結果。5月20日,國際超級雙極光雷達...
科學通報 | 浙江大學王林波團隊總結細菌對腫瘤轉移的影響 - 天天要聞

科學通報 | 浙江大學王林波團隊總結細菌對腫瘤轉移的影響

近日,浙江大學王林波教授課題組在《科學通報》發表了題為“細菌對腫瘤轉移的影響”的評述文章,對細菌與腫瘤轉移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文章闡明了細菌與腫瘤轉移的關係,區分了胞內菌和胞外菌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探索細菌通過直接影響腫瘤細胞和通過腫瘤微環境的方式影響腫瘤轉移的作用機制,討論了目前研究中存...
港媒:中國科學家開發出AI模型或可預測全球洪水 - 天天要聞

港媒:中國科學家開發出AI模型或可預測全球洪水

參考消息網5月20日報道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11日報道,中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以預測世界各地的洪水風險和跨區域流量,甚至可以對缺乏水文記錄的流域進行預測。該模型名為ED-DLSTM,不同於其他預測模型依賴歷史流量數據,它使用海拔和降水等屬性。由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在同行評議...
“鄭州航空港號”衛星發射成功 - 天天要聞

“鄭州航空港號”衛星發射成功

從今天起,夜晚璀璨的星空中,將會有一顆星星的名字以“鄭州航空港”來命名——北京時間2024年5月20日11時6分,“鄭州航空港號”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纖維電池技術新突破:衣服可為電子設備充電 - 天天要聞

纖維電池技術新突破:衣服可為電子設備充電

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手機可放在編織有纖維電池的織物上充電。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一件柔軟透氣的衣服,不僅可以儲存能量,還能便捷地為手機、手錶等隨身電子設備供電。這一曾存在於科幻作品中的場景,已經變成了現實。
翱翔吧!獲救猛禽將在佛慧山重新飛向藍天 | 生物多樣性日 - 天天要聞

翱翔吧!獲救猛禽將在佛慧山重新飛向藍天 | 生物多樣性日

《濟南時報》5月20日報道 由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和濟南市生態環境局聯合主辦的2024年濟南市“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將於5月22日在佛慧山廣場舉行。活動當天,兩隻被救助的猛禽——蒼鷹、大鵟(kuáng)將在這裡被放歸大自然。 猛禽飛來佛慧山 “脊索動物門鳥綱隼形目和鴞形目中的所有鳥類的總稱,指兇猛的掠食性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