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眼天珠”正式建成 監測太陽爆發活動

2023年09月27日17:53:04 科學 1171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9月27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標誌性設備之一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順利通過工藝測試。

“千眼天珠”正式建成 監測太陽爆發活動 - 天天要聞

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以下簡稱圓環陣),位於海拔3820米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嘎通鎮,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建設,佔地面積約1平方公里,由313部直徑6米的拋物面天線構成,均勻分布在直徑為1公里的圓環上,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被稱作“千眼天珠”。

“千眼天珠”正式建成 監測太陽爆發活動 - 天天要聞

太陽是地球空間天氣事件的源頭。太陽打噴嚏,地球可能會“感冒”,這就是空間天氣的因果鏈。要想理解日地空間環境系統和空間天氣因果鏈,就要對太陽和日地空間傳播鏈條進行高質量監測,圓環陣就是為此而建設的。它不但能監測太陽的各種爆發活動,還能監測太陽風暴進入行星際的過程,這對於理解太陽爆發機制和日地傳播規律,預測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要實現圓環陣的科學觀測目標,313部天線和626條接收鏈路都要具有非常好的幅度和相位一致性。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提出了原創的圓環陣列構型和中心定標總體方案,突破了單通道多環絕對相位定標等關鍵技術。圓環陣有效地解決了626條鏈路的幅度和相位一致性問題,實現了實時高分辨率射電高光譜成像功能,能夠為我國太陽物理和空間天氣研究提供高質量的自主觀測數據。

“千眼天珠”正式建成 監測太陽爆發活動 - 天天要聞

此次工藝測試表明,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實現了最大視場達到10個太陽半徑的連續穩定的太陽射電成像與頻譜觀測能力,各項技術指標達到或優於初步設計報告的指標要求。

為了保證建設質量和工期,項目採取了“三步走”的研製方案,即2單元技術摸底、16單元成像實驗和313單元系統建設。本着“邊建設、邊調試、邊運行”的原則,自2022年3月起,16單元成像實驗系統就已經開始獲取太陽成像數據,迄今已積累了大量太陽活動圖像和頻譜數據。2023年3月,正處於系統調試階段的圓環陣,開展了我國首次基於射電圖像序列的脈衝星探測實驗,從連續射電圖像中成功識別出脈衝星閃爍。5月,圓環陣與歐洲低頻陣列開展了聯合觀測實驗,實現了交叉驗證。7月,圓環陣已具備連續穩定高質量監測太陽活動的能力,脈衝星成像等射電天文觀測能力得到初步驗證,開啟了科學試觀測。

“千眼天珠”正式建成 監測太陽爆發活動 - 天天要聞

下階段,圓環陣將在白天觀測太陽活動,為太陽物理和空間天氣研究提供長時間序列高質量數據,並與子午工程的其它監測設備開展聯合觀測。考慮到監測太陽每天只需要8小時,為了充分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綜合效能,圓環陣還將與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中國複眼”雷達陣列、三亞非相干散射雷達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聯合觀測,有望在低頻射電巡天、脈衝星、快速射電暴和行星防禦監測預警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總台央視記者 帥俊全 四川台)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波音“星際客機”返回地球時間再度推遲,NASA:留出時間審查技術問題 - 天天要聞

波音“星際客機”返回地球時間再度推遲,NASA:留出時間審查技術問題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據美國“太空”新聞網6月22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1日表示,波音公司新型載人飛船“星際客機”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的時間推遲到不早於7月2日,較原計劃6月26日晚了大約一周,以便留出充足的時間審查氦氣泄露和推進器面臨的技術問題。“我們正在慢慢地遵循標準的任務管理團隊流程。”N...
【科技名詞】實體關係 - 天天要聞

【科技名詞】實體關係

實體關係拼音:shí tǐ guān xi英語:entity relationship;E-R學科:地理信息系統_技術與應用相關名詞:實體關係模型、實體關係抽取定義:現實世界中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語義關係的抽象表示,體現一個實體集中的實體與另
看“智”造——機器人帶來新體驗 - 天天要聞

看“智”造——機器人帶來新體驗

正在天津舉行的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多款仿生機器人、象棋機器人、咖啡機器人等功能各異的機器人展現智能化的未來生產生活場景,吸引與會者駐足互動。6月21日,與會者在博覽會現場觀看一款咖啡機器人沖泡咖啡。
科學家揭示嫦娥五號月壤實驗室光譜特性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揭示嫦娥五號月壤實驗室光譜特性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獲悉,該天文台行星光譜學研究團組近期對嫦娥五號月壤進行了實驗室光譜測試與分析,反演了月壤成熟度,揭示了月球年輕玄武岩風化和元素特性。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Astro
你敢相信!中國真正人才不在實驗室,而在酒桌上,都是人情世故 - 天天要聞

你敢相信!中國真正人才不在實驗室,而在酒桌上,都是人情世故

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裡,流傳着一種令人憂心的觀點:“中國真正人才不在實驗室,而在酒桌上,都是人情世故。什麼是人才呢?就是會請客吃飯,會敬酒,會說話,會做人,這些就是所謂情商高,都是人情世故。反而那些默默為祖國奉獻的科學家、工程師,他們的貢獻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