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2023年07月19日19:25:07 科學 1559

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的真正邊界並非冥王星也不是柯伊伯帶,而是一個被稱為奧爾特雲彗星雲團。

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 天天要聞

然而遺憾的是由於它們距離地球太過遙遠,哈勃望遠鏡韋伯望遠鏡都無法拍到這些巨型彗星旅行者一號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到達奧爾特雲邊界,事實上按照它現在每秒17千米的速度,能在3萬年內飛出奧爾特雲就不錯了。

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 天天要聞

其實奧爾特雲的在天文學上的歷史並不長,它是在研究周期性彗星的時候才被意識到存在的,在目前的太陽系模型里,冥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再往外,就是太陽系物質稀少的虛空了,從這個虛空再往外飛1光年左右,就是包裹太陽系的奧爾特雲。

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 天天要聞

目前認為它由兩個不同的區域組成,真正球形的奧爾特雲位於距離太陽2萬個天文單位的地方,除了它之外在距離太陽2000個天文單位的地方還有一個環形盤。

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 天天要聞

其中球形奧爾特雲也就是外奧爾特雲內,有數萬億個直徑介於1公里到20公里的彗星,它們都是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後剩下的邊角料,由於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水冰混合物,所以不可能出現在太陽系的零度線以內,只能存在於遠離太陽的地方。

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 天天要聞

這些彗星的質量加起來相當於300個地球,但由於它們受到的引力很弱,所以並不能自發聚集成團在形成行星而且最重要的是彗星上沒有重元素,只有水和冰是不可能形成星球的,連氣態行星都不可能。

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 天天要聞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認為人類文明未來能在奧爾特雲的彗星上生存,因為找一塊直徑幾十公里的彗星,就能完美解決好幾百人的氧氣和飲用水以及能源問題,畢竟組成水冰的就是氫元素和氧元素,不論是氫氣還是氧氣都能很輕鬆提煉出來。

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 天天要聞

在彗星上紮根後,卡爾.薩根還認為人類可以給彗星裝上發動機讓它具備自由移動的能力,在奧爾特雲受到的太陽引力極其微弱的情況下,一點點加速度就能讓彗星脫離太陽掌控,成為一架有人駕駛的星際探測器,屆時如果是數百顆上千顆彗星飛船聯合出發的話,人類文明就將成為宇宙中的游牧民族。

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 天天要聞

很多人也許會認為這不可能

但500年前哥倫布環球航行的時候,會想到500年後探測器就能飛到火星嗎?萊特兄弟的飛機試飛成功的時候,會想到幾十年後人類就登上了月球嗎?

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 天天要聞

既然人類能花500年從環球航線到進入太空,為什麼不能再花500年從太空飛到奧爾特雲的彗星上建立基地呢?畢竟500年不論是放在人類歷史上,還是地球的歷史上,都只是彈指一揮間而已。

太陽系真正的邊界,萬億顆彗星聚集的奧爾特雲,會鎖死人類嗎? - 天天要聞

總之在在未來的幾個世紀里,我們可能會看到人類的足跡從地球擴展到月球,再到火星,然後到整個太陽系,最後到達奧爾特雲,這將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標誌着我們這個物種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文明。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