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2022年12月31日23:23:07 科學 1087

一提到人類的太空領域,就不得不說到宇航服,它保障了宇航員的生命安全,被稱為航天領域的“利器”。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你小時候想當太空人嗎?


今天,就來揭秘宇航服生產的過程,看完你就知道,當今世界為什麼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夠生產它了。

宇航服的重要性

從航天領域興起到現在,不過幾十年的時間,人類最初在太空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致命的。

而太空環境更是比人們想象的要惡劣,早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發現太空很有可能沒有氧氣

近代的天文學家經過反覆觀察,驗證了這樣的說法。

除開沒有氧氣外,太空還是真空環境,大家都知道,氣壓和沸點呈一定的比例關係。

因此,如果人體直接暴露在太空當中,會立刻因體液沸騰而死。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這是血的教訓


不僅如此,太空還有高溫和低溫環境,受到太陽輻射的一面溫度升至幾百攝氏度,背陽面幾乎達到了絕對零度。

而且無重力環境使得人類無法在太空自由行走,一旦脫離飛船的束縛,將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沒有任何地球生物能夠在嚴酷的太空當中生存。

為了探索太空,人類在最開始的時候,相繼發射了幾顆無人探測器,後來又將動物放置在航天器當中。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為航空事業犧牲的萊卡狗狗


事實證明,只要航天飛船的建造足夠完善,生物是可以在其中生存的。

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模仿飛船,打造一款具有相同屬性功能的衣服呢?

宇航服便由此誕生了,宇航服又被稱為微縮版宇宙飛船,因為它具備後者的絕大部分功能。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宇航服結構


小型宇宙飛船

宇航服又細分為艙內用和艙外用,根據使用的場景不同,建造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

艙內用的宇航服更加緊貼,沒有那麼臃腫,這是因為宇航員需要在艙內執行各種任務、進行正常的活動,輕便的宇航服能夠減輕他們的負擔。

並且艙內的環境相對要好很多,不需要如此高的要求。

而艙外的宇航服則有更嚴格的製作標準,包括隔熱系統、氧氣系統等等,總之能夠克服直接暴露在太空的一切問題。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國產飛天艙外宇航服


艙外宇航服才是真正能夠檢驗一個國家技術水平的存在,它主要分為六層。

第一層是內層,考慮到宇航員日常生活可能會產生大量的汗液等污穢物,再加上內層與宇航員緊貼,採用的是質地柔軟的棉針織原料,具有較好的吸附性。

內層幾乎沒有技術含量,完全是為了宇航員的舒適着想。

第二層是保暖層,這是為了應對太空過冷環境研發出的,採用羊毛、合成纖維等保暖性較好的材質,同樣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

第三層是隔熱層,這一層是宇航服的重中之重,也是劃分國力水平的重要標準。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神7艙內航天服


它不僅能夠起到隔熱的效果,還能防止各種有害輻射的進入,非常具有實用價值。

要知道,沒有大氣保護的太空,時刻都可能會出現有害輻射,而隔熱層是保障宇航員生命安全的關鍵所在。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宇宙中輻射無處不在


隔熱層主要利用鍍鋁的聚酰亞胺薄膜或聚酯薄膜為原材料,它們屬於合成材料,被廣泛運用於生產生活當中。

技術難點在於,如何生產出符合宇航服標準的材料,對合成的技術有着嚴格的要求。

第四層是散熱層,它主要用於宇航員的體溫過高時,進行調節,屬於宇航服當中的恆溫系統。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人體核心溫度


該層主要利用的是如聚氯乙烯等原料,原料具有穩定性,能夠應對高溫和低溫的環境,對溫度的調節也相當有效。

而製作太空服的聚氯乙烯與普通的材質不同,它的穩定性更高。

第五層是氣密隔絕層,主要是調節宇航服內和太空之間的氣壓差,起到隔絕效果的同時,還能保證宇航員周圍時刻存在壓力。

考慮到加壓之後,可能會影響到宇航員的運動,設計師通常會在結構的交接處進行特殊處理。

第六層是外殼層,也是技術難點的所在,它直接面對太空的惡劣環境,要求非常高。

不僅要防火、防高溫、低溫,還要預防各種宇宙射線,同時還要有相當強度的耐磨損性。

考慮到顏色和光熱的吸收影響,通常選用的是白色或者金色。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阿波羅登月


此外還有宇航員配套使用的頭盔、手套等等,都是符合相關標準,具有高要求的存在。

更加關鍵的是,如何將這些技術結合起來,也成為了科學家們要考慮的問題。

在建造成本方面,一套宇航服甚至能夠與小半個火箭的相媲美。

此前我國公示了宇航服的建造成本,上邊赫然寫着3000萬人民幣的龐大數據。

製作火箭和航天器本來就是燒錢的事情,還要建造出符合標準的宇航服,沒有強大的財政支撐是難以實現的。

可見,能夠建造宇航服國家只有三個,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後,製作宇航服的“小零件”非常多,生產工序也相當複雜。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宇航服部件


美國為了製作一套宇航服,先後調動了80多家具有相關技術的生產廠家,日夜對精細的零件進行生產。

每一個零件都要生產多個替代品,再將這些替代品進行對比,優中擇優。

組裝完成之後,宇航服還要投入到相關的測試當中,比如壓力測試、高溫測試等等。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美國艙外宇航服)


一旦不合格,就意味着前期投入的一部分資源將付諸東流,一切要從頭開始。

只有經受了百般的技術打磨,才能真正被宇航員穿上。

因此,人類航天曆程的幾十年時間,很少出現因宇航服發生的航天事故。

在完美的宇航服背後,是無數技術工人日夜兼程的測試和組裝。

宇航服的發展

我們今天看到的宇航服,也是經歷了長久的發展歷程,才逐漸完善的。

最早的時候,一位冒險家為了打破跳傘記錄,將飛機開到了萬米高空,他身穿可以隔絕外界環境的衣服跳下。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菲利克斯跳向地球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宇航局根據這位冒險家衣服的設計思路,成功研發出了宇航服。

由於未能考慮到舒適性,宇航員穿上之後顯得尤為臃腫,不利於活動。

此後,科學家對宇航服的結構進行了打磨,研發出了第三代航天服,也就是阿波羅號登月時,阿姆斯特朗所穿的宇航服。

該服裝大大提高了機動性,將很多必要品都放置在背後的一體化儲物箱當中。

不過由於沒有精簡設計結構,仍舊顯得臃腫。

經過反覆研究,科學家發現在結構方面幾乎已經到達了瓶頸,於是又在成本方面下功夫,不斷精進,壓縮成本。

揭秘宇航服生產過程,為何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能生產? - 天天要聞

成本自然是越低越好


未來的宇航服還將朝着便攜式、美觀性的方向發展,在具有更高實用性的同時,符合人們的審美特徵,而且價格還便宜。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即使是普通人,也能接觸到宇航服。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着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着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 天天要聞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引言人類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讓我們在清晨糾結於吃什麼早餐,也能驅動我們去攻克癌症、探索遙遠的星辰。我們能從寥寥數次的演示中學會舞步,能進行複雜的因果推理,還能被無盡的好奇心驅使去創造藝術和科學的奇蹟。這種舉重若輕、觸類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義了我們之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 天天要聞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圖書館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保密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市海淀區第十七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 天天要聞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與中國電信共同組建的海南數據產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這都會好奇這家公司是幹什麼的?中國電信又有什麼大動作了嗎?下面我們就展開來聊聊吧,僅供參考哦!解決行業痛點。以往的中小企業想用現實數據來優化生產流程,卻面臨合
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邁克爾·本頓:貴州三疊紀化石群改寫地球生命演化認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 天天要聞

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邁克爾·本頓:貴州三疊紀化石群改寫地球生命演化認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傳承地質魅力·續寫文明華章——推動地質公園與生態文化多樣性融合發展”主題論壇上,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邁克爾·本頓)教授圍繞“三疊紀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