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是標準的三艙結構,2021年4月份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意味着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歷程正式開啟。此後經過了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中國空間站開始建設,隨着夢天實驗艙完成水平轉位動作,中國空間站形成了標準的T字型結構,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同時也具有標誌性,至此中國空間站的建設算是步入尾聲了!
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是中國空間站僅有的兩個實驗艙,它們雖然在外形規模上比較相似,但是作用卻完全不同。
2022年7月問天實驗艙發射入軌,對接到天和核心艙的前向對接口,那個時候空間站組合體是“I字形”結構,到了9月份問天實驗艙實現轉位,從前向對接口水平轉移到徑向停泊口,中國空間站變成“L形結構”。而夢天實驗艙的從發射到入軌對接,再之後進行水平轉位動作,多個步驟一氣呵成,用了短短的幾天時間。
隨着夢天實驗艙完成水平轉位動作,中國空間站成為標準的“T字型”結構,這也是未來中國空間站的主要結構形式,變化的只是貨運飛船以及載人飛船。
目前在太空執行任務的是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乘組,11月1日夢天實驗艙完成入軌對接動作,11月3日實現了在軌水平轉位動作,從前向對接口到水平停泊口,而就在3日下午15時,三名航天員乘組進入夢天實驗艙,這也是中國空間站真正的“工作室”。
夢天實驗艙主要分為四部分:資源艙、氣閘艙、載荷艙以及工作艙。和問天實驗艙完全不同,夢天上並沒有配備供航天員休息的睡眠區,並且主要是各種科學載荷,因此夢天實驗艙又被稱為“工作室”。
航天員主要是在夢天實驗艙里進行工作,之後在問天實驗以及天和核心艙內進行休息。新發射的夢天實驗艙科學載荷比較多,一共包含了13個科學實驗機櫃以及37個艙外載荷接口,對比之下天和核心艙有3個科學實驗機櫃,問天實驗艙有8個科學試驗機櫃以及22個艙外載荷接口。
還有非常大的不同是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可以供航天員太空行走使用,隨着問天實驗艙的升空入軌,天和核心艙節點艙上的出艙口已經成為備份。
而在新發射的夢天實驗艙上,同樣也存在氣閘艙,只不過這個艙口是用來運輸貨物的,並不支持航天員的進出。隨着中國空間站形成標準的T字形結構,也意味着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馬上就要完成。未來它還會迎接一批批新的客人。
目前在空間站中執行任務的是神舟十四號的三名航天員乘組,按照計劃他們還會在空間站中等待天舟五號貨運飛船以及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到來。
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按照計劃會在太空中進行任務交接,一起飛行7-15天的時間,之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將帶着航天員乘組返回地球。而進入2023年就是中國空間站正式進入運營階段的時間,它還會迎接很多新的客人。
首先是中國第三批航天員,目前中國一共有三批航天員,正在執行任務的就是第一批航天員楊利偉那一批,第二批如陳冬、王亞平、劉洋、葉光富等等,而中國的第三批航天員一共有18名,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其中有1名女航天員。在今年的早些時候中國第三批航天員還在沙漠中做訓練,而按照相關媒體的消息,2023年中國空間站正式進入運營階段後,中國的第三批航天員也將會參與其中。
當然除了中國的第三批航天員會成為中國空間站的新“客人”之外,還會有外國宇航員進入中國空間站,它們也算是新的客人。
11月1日根據我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說法,中國已經和多個航天機構簽署合作協議,目前一共有瑞士、波蘭、德國、意大利等17個國家的科學實驗項目確定入選中國空間站。這就意味着中國空間站未來一定會迎來外國宇航員,當然前提是這些外國宇航員要想進入中國空間站必須要學會外語,不然連操作系統可能都看不懂。
尤其是隨着國際空間站步入暮年,隨時隨地都面臨著退役的危險,很可能在未來的某一段時間內太空中將只會有中國空間站在飛行,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外國宇航員渴望參與到中國空間站項目中。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