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雲山
10月31日,2022達摩院青橙獎名單公布,白蕊、陳明城、邵立晶、吳昊等15位中國青年科學家獲獎,將得到百萬獎金及阿里巴巴全方位科研支持。他們平均年齡僅33歲,六成來自基礎學科,均已在重大科研攻堅中挑起大梁,作為青年一代的科研“摘星人”,他們敢想敢為、捨我其誰,不斷向世界級科研難題發起挑戰。11月3日,在杭州雲棲大會上,多位院士將為他們頒獎。

青橙獎是專為發掘35歲及以下中國青年學者設立的公益性學術評選,由阿里巴巴達摩院於2018年發起、阿里巴巴公益支持。該獎項在申請材料上減少參評人負擔,且不唯資歷、不唯履歷、不唯論文、不唯門第,旨在為優秀青年科學家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支持他們十年磨一劍、勇攀科學高峰。過去4年,青橙獎已支持近40位頂尖青年學者。
今年,青橙獎全面覆蓋科學技術廣泛領域,社會關注度進一步提升。通過自主申報、他人推薦、主動尋訪,2022青橙獎收到全國135所高校院所近500份有效申報材料,這些參評青年學者極具學術潛力,受到近200位院士、19位大學校長、2位諾貝爾獎得主傾力推薦。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青年物理學家陳明城,由導師陸朝陽作為伯樂提名,陸朝陽表示,陳明城不喜歡包裝自己,但他“不僅在物理深度、廣度和直覺上出類拔萃,更是最古典的真正的學者,甚至借用一句話,‘很多時候他也指導了我’”。
經嚴格的組委會初審、通訊評審、現場答辯、終審評議,今年15位“青橙學者”誕生。他們來自理論數學、量子物理、生命醫學、化學材料、軟件安全、端邊雲協同智能、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研究尺度從浩瀚宇宙到極微生命,覆蓋多個國家重大科研方向。

因為熱愛,這些青年“摘星人”踏上少有人走的路,在科學征程上將浪漫與執着進行到底。引力物理學家邵立晶,以宇宙為實驗場,他參與了人類天文史上的壯舉,拍下5500萬光年外第一張黑洞照片;化學物理家楊傑,在飛秒尺度給分子“拍電影”,無數次高速拍攝中他首次發現了水分子間的“量子拖拽”;從信息科學跨入光學領域的吳嘉敏,相信“世之奇偉瑰怪常在於險遠”。
同時,他們也是閃耀自信光芒的新一代科學家,有着“第一就是第一”和“敢於打直球”的銳氣。本土培養的90後女科學家白蕊被導師施一公院士稱為“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她堅信“正因為剪接體研究是世界難題,我們才要去做,要是不敢,第一步就輸了。”
更多女性科學家在青橙獎評選中盡顯鋒芒。來自清華大學的吳昊,“從不覺得女生不適合學數學”,她師從兩位菲爾茲獎得主,用7年解一道題,最終證明統計物理領域猜想;另一位清華學者同丹成為首位在孕期參評獲獎的女科學家;浙江大學女科學家楊樹,兼任中國電源學會女科學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她希望“所有女性科學家都能勇敢追夢”。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為把我國建設成科研強國,更應該奉獻自己的光和熱。”多位2022青橙學者表示。
附:2022達摩院青橙獎得主及獲獎理由
白蕊(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
她參與並主導了全球唯一覆蓋完整RNA循環的剪接體系列成果,為相關遺傳病和癌症機理研究帶來新思路。
陳明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他致力於探索量子力學基礎問題,並助力展示了“量子計算優越性”。
陳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教授)
他專註於神經生理信號處理與分析,助力實現面向開放環境的實用腦機接口。
陳廳(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他提出了一系列軟件安全的關鍵理論與技術,在區塊鏈軟件、安卓軟件和桌面軟件領域應用。
江一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研究員)
他建立了三陰性乳腺癌的精準分型及個性化治療方案,提升了難治性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任炬(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
他在端邊雲協同智能計算領域提出多個創新性成果,為分布式協同模型訓練與推理提供了系統化解決方案。
邵立晶(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他提出了檢驗引力的新方法,為基礎物理理論“添磚加瓦”。
同丹(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助理教授)
她構建了能源-經濟-排放-協同治理間的交叉耦合模型,為減污降碳政策提供理論基石。
吳昊(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授)
她研究伊辛模型、高斯自由場、均勻生成樹等物理模型,解決多個本領域公開問題。
吳嘉敏(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助理教授)
他通過計算成像方法突破了傳統顯微成像局限,顯著提升活體成像的時空分辨率與數據通量。
楊樹(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
她研製出高性能新型垂直氮化鎵功率器件,攻克了困擾氮化鎵器件的動態性能退化難題。
楊輝(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
他致力於光通信網絡跨層域高效調控技術研究,助力加速光通信網絡智能化發展進程。
楊傑(清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他發展了分子電影技術,實現對分子結構演化的直接捕捉。
姚永剛(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他研發出精確可控的電熱瞬態高溫合成技術,有望促進材料製造及化工生產的高效、低碳、清潔化。
周楊(復旦大學上海數學中心青年研究員)
他通過構造“糾纏的有理尾巴”,得到了擬映射不變量穿牆公式統一的幾何證明。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