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斯坦福大學將“迷你人腦”植入小鼠,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2022年10月13日21:51:34 科學 1926
「Nature」斯坦福大學將“迷你人腦”植入小鼠,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 天天要聞「Nature」斯坦福大學將“迷你人腦”植入小鼠,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 天天要聞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Sophia

導讀:科學家們想使用從人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微小的大腦樣結構——大腦類器官,以研究人類發展的神經退行性和神經精神疾病。但到目前為止,類器官只模仿了人類的大腦。它們不發育血管,因此無法獲得營養,這意味着它們不會長時間茁壯成長。而且它們沒有得到充分成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在人類嬰兒的大腦中,神經元的生長和與其他神經元連接的發展部分來自於感官的輸入。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移植到老鼠體內的微型人類大腦結構可以發送信號並對老鼠鬍鬚拾取的環境線索做出反應。這一證明人類幹細胞生長的神經元可以與活嚙齒動物的神經細胞相互作用,從而可能會產生一種測試人類大腦疾病療法的方法。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

「Nature」斯坦福大學將“迷你人腦”植入小鼠,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 天天要聞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238-x

重大發現

01

為了給大腦類器官提供這種刺激和支持,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Sergiu Pasca 和他的同事們從人類幹細胞中培養出這些結構,然後將它們注射到新生幼鼠的大腦中,期望人類細胞會隨着老鼠自己的細胞生長而生長。該團隊將類器官放置在稱為體感大腦皮層的大腦區域中,該區域接收來自大鼠鬍鬚和其他感覺器官的信號,然後將它們傳遞到其他解釋信號的大腦區

人類腦細胞的成熟速度比大鼠細胞要慢得多,因此研究人員必須等待六個多月才能使類器官完全融入大鼠大腦。但當他們在那段時間結束時檢查動物的大腦時,他們發現集成非常成功,幾乎就像在電路中添加了“另一個晶體管”。

Paola Arlotta 興奮的說:“這是類器官告訴我們大腦更複雜特性的重要一步,儘管移植程序可能仍然過於昂貴和複雜,無法成為標準的研究工具。”Arlotta 補充說,“下一步將是研究單個人類神經元,而不僅僅是完全發育的類器官是如何整合到大鼠大腦中的。”

行為觸發器

02

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對類器官中的神經元進行基因改造,該團隊訓練老鼠在開燈時舔嘴以接收水。之後,當研究人員將光照射到混合大腦上時,老鼠被提示舔嘴,這意味着人類細胞已經整合得足夠好,可以幫助驅動動物的一些行為。此外,當研究人員調整老鼠的鬍鬚時,他們發現感覺皮層中的人類細胞會發出反應,這表明這些細胞能夠獲取感覺信息

「Nature」斯坦福大學將“迷你人腦”植入小鼠,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 天天要聞

由幹細胞產生並移植到大鼠大腦中的人類神經元(右)比培養皿中培養的神經元(左)生長得更充分。

為了證明他們在研究腦部疾病方面的工作前景,Pasca 和他的同事們還從三名患有蒂莫西綜合征(Timothy 綜合征)的人的幹細胞中創建了腦類器官,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與自閉症相似的癥狀。這些微小的結構看起來與培養在培養皿中的任何其他大腦類器官相同,但是當研究人員將它們移植到大鼠體內時,它們並沒有長得像其他的那麼大,它們的神經元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放電。

Rusty Gage 很高興看到這些結果。2018 年,他和一組研究人員發現,移植的人腦類器官可以整合到成年小鼠的大腦中。小鼠的壽命不如大鼠,但新生幼鼠的大腦比成年動物的大腦更具可塑性,因為它們能夠更好地接收新細胞

道德挑戰

03

“我們面臨著挑戰,”蓋奇說。“但我確實相信移植程序將是一個有價值的工具。”

有些挑戰是道德的。人們擔心創造嚙齒動物和人類的雜交種可能會傷害動物,或者創造出具有人類大腦的動物。去年,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組織的一個小組發布了一份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人腦類器官仍然過於原始,無法變得有意識、無法獲得類似人類的智能或獲得其他可能需要法律監管的能力。帕斯卡說,他的團隊的類器官移植不會導致大鼠癲癇發作或記憶力減退等問題,而且似乎也沒有明顯改變動物的行為。

但國家科學院小組成員阿洛塔表示,隨着科學的進步,問題可能會出現。我們不能只討論一次就任其發展,需要權衡未來醫學對人體類器官的擔憂與神經和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大腦類器官和人類-動物混合大腦可以揭示這些疾病的潛在機制,並允許研究人員測試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疾病的治療方法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238-x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學研究進展,不能作為治療方案參考。如需獲得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院就診。

「Nature」斯坦福大學將“迷你人腦”植入小鼠,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 天天要聞

推薦·直播/活動

10月21日 14:00-17:30 上海

腦部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和藥物研發產業沙龍

11月01-02日 09:00-17:30 重慶

首屆西南單細胞組學技術應用論壇

11月25-27日 09:00-17:30 上海

第四屆上海國際癌症大會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自然教育|| “趣”探濕地植物 科技點亮變廢為寶新綠光 - 天天要聞

自然教育|| “趣”探濕地植物 科技點亮變廢為寶新綠光

【來源: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_工作動態】當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生態密碼與全國科技活動周的創新脈動不期而遇,一場以“‘趣’探濕地植物 科技點亮變廢為寶新綠光”為主題的跨界盛宴,在張掖黑河濕地自然教育學校精彩上演。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以變形的彈性電池 應用前景廣闊 - 天天要聞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以變形的彈性電池 應用前景廣闊

【CNMO科技消息】據報道,一種全新的彈性電池正在為可穿戴設備、醫療設備和軟體機器人帶來供電方式的變革。這種電池由瑞典一所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具備極強的柔韌性,即使被拉伸到原來長度的兩倍,依然能正常工作。 這款電池使用柔軟且富有彈性的材料製成,可以3D打印成各種形狀。這為設計貼合人體曲線或模仿生物動作的電子...
身高不足4厘米,最小電動自主雙足機器人問世 - 天天要聞

身高不足4厘米,最小電動自主雙足機器人問世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科研團隊宣布研製出已知全球最小的電動自主微型雙足機器人“Zippy”。這款機器人身高不足4厘米,憑藉其精巧的機載電池、執行器與控制系統,不僅能自主啟動,更能以每秒10步的速度完成行走、轉彎、跳躍及攀爬等動作。
撒哈拉沙漠動物在北非繁衍生息 - 天天要聞

撒哈拉沙漠動物在北非繁衍生息

撒哈拉沙漠遠不止駱駝和沙子。如果你想象的是一片只有熱浪和風滾草的沙海,那麼是時候重新考慮撒哈拉沙漠的動物了。地球上最大的炎熱沙漠里到處都是生命,從速度如閃電的昆蟲到能抵抗北非極端氣候的超級寒冷哺乳動物。讓我們來探索一些以撒哈拉沙漠為家的最非
鈰發黃光:化學家賦予稀土元素新技能 - 天天要聞

鈰發黃光:化學家賦予稀土元素新技能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通過改變化學環境調控稀土元素髮光顏色與亮度的方法,為設計先進發光材料開闢了新途徑。高等經濟大學與俄羅斯科學院石油化工合成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可同時調控稀土元素髮光顏色和亮度的方法。通常情況下,這些元素的發光特性具有高度
百草譜(六十六)黃鵪菜 - 天天要聞

百草譜(六十六)黃鵪菜

一、植物學特徵與生物學特性黃鵪菜隸屬於菊科黃鵪菜屬,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10-100厘米之間,莖直立,基部常帶淡紫紅色,表面具縱棱,被稀疏細軟毛或近無毛。
西北工業大學楊永鋒教授課題組:無試重瞬態高速動平衡方法 - 天天要聞

西北工業大學楊永鋒教授課題組:無試重瞬態高速動平衡方法

研製先進航空發動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轉子作為發動機的核心部件,其動力學性能直接關係到發動機研製的成敗。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轉子的性能不斷提高,結構日趨複雜,轉子系統不斷向高轉速、細長軸的方向發展,其工作轉速往往高於彎曲臨界轉速。在高轉速下運...
“霍金最愛的博物館”館長首次來滬,三天後說“還要再來” |海上有客來 - 天天要聞

“霍金最愛的博物館”館長首次來滬,三天後說“還要再來” |海上有客來

第一次來中國、第一次到上海,就是受邀參加上海科技節。結束三天的上海之行,英國國家科學與媒體博物館館長喬·昆頓-圖洛克興奮地告訴記者:“走紅毯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上海充滿創新活力,每個角落都能找到科技的存在感,公眾參與熱情也很高,是一座讓人自然而然去思考科技如何改變生活的城市。”英國國家科學和媒體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