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己派 鄢子為
編輯|鄢子為
長假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萬綠叢中一點紅。安徽一家科技公司——國盾量子,開盤大漲,大盤萎靡的情況下,收盤時仍上漲4.75%。
這家公司有個好消息。
10月4日,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學者,以表彰他們為量子信息科學所作出的貢獻。獲獎者之一的安東·塞林格教授,是中科院院士、國盾量子創始人潘建偉的導師。
得知導師獲獎,潘建偉非常振奮。他介紹道:“頒獎委員會提到了我導師安東·塞林格的四篇量子通信實驗文章。我是其中兩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兩篇文章的第二作者。”
潘建偉人稱“中國量子之父”,2009年,他攜中科大多位師生,於合肥創立了國盾量子。
低調的種子選手,走到台前。
初步實用
三位教授此次獲獎,緣於量子糾纏理論。
在微觀世界里,量子糾纏則是指,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糾纏關係,就好比一對有心電感應的雙胞胎。不論兩人距離多遠,其中一個人的狀態發生變化時,另一人的狀態也會跟着一起變化。
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橋段是,《三體》一書里,三體人掌握了量子糾纏技術,通過控制質子,實現與地球的超距離通信。
科幻小說里的場景,技術現階段尚無法實現,目前產業鏈相對成熟的是量子保密通信。
量子是最小的能量、動量單位。簡單來說,一個物質小得不能再小的形態就是量子,比如電子、光子。這決定了,量子極易被干擾。
打個比方,甲向乙扔一個“量子”,傳輸過程中,只要有人竊聽,量子姿態就會變化,乙會馬上發現。
這意味着,量子保密通信具有絕對安全性,一個未知量子態在傳輸過程中,竊聽者無法做到既偷看又不留下痕迹。
跟經典通信一樣,量子保密通信也需要有信息傳輸通道、發送和接收設備等。
目前我國量子保密通信產業鏈相對成熟,其上游主要是元器件和核心設備;中游主要是技術服務供應商、運營商等;下游主要是安全應用,觸達B/C端消費群體。
量子保密通信在政務、金融、國防等行業應用較多。在商業模式上,國盾量子主要通過將產品和服務銷售給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系統集成商來實現盈利。
舉個例子,國盾量子和中國電信合作,推出首款“量子密話”商用產品,基於量子安全密鑰的雙模對講機用於2022年初的冬殘奧會。
背靠中科大
要了解國盾量子,繞不開中科大。
這是家典型的中科院系企業,其核心技術源於中科大,多位高管擁有中科大背景,創始人潘建偉仍擔任中科大常務副校長。中科大還是該公司控股股東、第二大供應商。
細邊框眼鏡,頭髮偏分,常穿淺色襯衫,單看外表,潘建偉更像書卷氣的高校教授,而非科技公司的舵手。
作為國盾信息的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潘建偉雖是“靈魂人物”,但未在公司任職和參與技術研發。關鍵崗位由其兩位學生擔任,一是該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暨董事長的彭承志,二是擔任副董事長的趙勇。
普通人知道國盾的不多,其實,在許多重大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城域網、局域網建設項目里,都能看到這家公司的身影。
比如,2017年,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全長2000餘公里,國盾是重要參與者。
據公司介紹,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建成的實用化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中,大多數使用了國盾提供的產品,且處於在線運行狀態。
因業務多在政務信息、金融業務、移動通信等領域,國盾存在客戶集中的風險。
該公司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額,占營收的比重常年在70%以上,神州數碼是其多年的大客戶。
近幾年,國盾加大市場拓展力度,聯手電信、科大訊飛、美菱電器等企業,開發出了“量子密話”“量子安全智能燃氣表”“量子加密智能辦公本”等便於終端接入的軟硬件產品。
危機並存
量子科技從實驗室走嚮應用落地,需要經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工程化集成與驗證等階段,考驗企業能力。
國盾正加快步伐,發展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技術、高集成度技術、新型QKD 協議等關鍵技術,按照“預研一代、研製一代、生產一代”的理念,一手保市場佔有率,一手保產品和技術迭代。
日本東芝曾預測,全球量子保密通信(QKD)市場有望將從2020年的122.79 億元發展到 2035 年度的約1227.87 億元。國盾有望獲得更多市場份額。
但行業很新,許多產品尚處於推廣期。
成立13年的國盾量子,體量不大,去年營收為1.79億元,2022年上半年收入只有1421萬元。公司解釋稱,受疫情影響,部分項目推進節奏及訂單執行有所放緩。
再加上量子通信作為戰略性前沿科技,國際競爭激烈,國盾信息亦受到波及。
去年11月,國盾信息及子公司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使得“量子通信網絡設備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兩個募投項目,原計劃配置的部分進口儀器設備、元器件、軟件工具等採購受限。
公司稱,現有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服務受“實體清單”影響可控,但現階段公司部分高端儀器仍有對外進口依賴,可能對後續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越是有壓力,越是推動國產替代的好時機。國盾的核心產品量子密鑰分發設備,已完成元器件的全部自主研發驗證和樣機設計。
國盾量子董事長彭承志曾說,“只有量子不再神秘,才說明技術真的走向千家萬戶。”
諾貝爾獎的這一波“科普”,推動量子技術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