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2025年05月06日19:10:21 科學 7905

每經編輯:楊歡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成都東部新區供圖

從地面到天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機場正悄然改寫城市命運。

全球化加速推進,越來越多城市加碼入局樞紐機場競爭,期待在加速聯通世界中重塑經濟地理與城市競爭力。一個普遍共識是,更高效便利的航空運輸會成為帶動貿易發展、人才流動、資源共享的全新動力源,進而創造面向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眼下,這樣的藍圖願景正在一些區域走向現實。

致力於打造世界級航空樞紐的上海浦東,以全國1/8000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1/76的gdp,1/17的外貿進出口總額,1/15的實到外資。

再比如,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躋身全球前30強的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僅用時三年半就實現旅客吞吐量從0到5000萬級的跨越,引領成都東部新區跑出領先全省全市的經濟增速,並助力成都坐穩“中國航空第三城”席位。

以開放促發展,絕不僅僅是港、產、城、人的簡單相加。

當城市開放發展邁向更深處,更關鍵的考驗也接踵而至:發展走到哪裡,改革就要同步跟進到哪裡。

開放鏈全球,改革闖新路。那些懷揣“未來城市”夢想的活力新城,何以在高水平開放與深層次改革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進而崛起為吸引全球資源匯聚的“強磁場”?

開放鏈全球

“20世紀是城市打造機場,21世紀是機場打造城市。”“全球航空經濟第一人”約翰•卡薩達曾預測,機場已成為全球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重要節點,未來將促成“航空大都市”這種新的城市形態出現。

在他看來,航空是繼海運、內河航運、鐵路、公路之後,經濟發展的“第五衝擊波”。航空運輸可以憑藉其遠距離高效運輸的優勢,成為驅動城市發展和產業格局變化的新引擎。

約翰•卡薩達所擘畫的美好圖景並非遙不可及。事實上,全球諸多城市正努力將其變為現實。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成都東部新區城市核心區

依託亞歐非三大洲交匯處、距離全球主要消費市場航運半徑均在8小時飛行圈內的地理優勢,迪拜迅速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空港城市之一。在國際航空樞紐功能之外,還延伸出出口貿易、零售休閑、信息技術等全球要素交流中心。

位於國際通道馬六甲海峽出入口上的新加坡,在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樟宜機場帶動下,成為高度全球化的物流、貿易、金融中心,以及跨國企業設立區域總部的首選地。

在中國,類似的探索也在發生。地處歐亞國際航路交叉點的成都,憑藉獨特區位優勢與高效通達全球的航線網絡,加速崛起為極具活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天府國際機場

2024年,成都年旅客吞吐量邁上8000萬台階,躋身“全球航空大都市二十強”,並坐穩“中國航空第三城”交椅。其中,作為成都國際航空樞紐主樞紐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以5490.6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躋身全球機場前30強,拿下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入場券”。

值得關注的是,“平均每三年一千萬”——這座中國西部城市的航空客運增量足以令全球矚目。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則在短短三年半內,實現從0到5000萬的跨越,創下中國民航新紀錄。有觀點直言,成都由此已具備趕超洛杉磯、芝加哥、華盛頓、倫敦等國際樞紐的基礎和底氣。

航空客運體現一座城市對“人”的吸引力,貨運則不僅反映其航空口岸的集貨能力、運輸能力和物流效率,還是城市經濟發展和貿易活力的重要標尺。

就在客運量取得歷史性突破後,成都國際航空樞紐2024年貨郵吞吐量突破100萬噸,成為我國內地第五個邁入“百萬噸級航空俱樂部”的城市。

“航空貨運和公眾的直接關聯不那麼強,可能大家平時感受不強烈,但它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極為重要。”在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曉津看來,全國各地都在競速發展的背景下,成都樞紐能實現升位,實證這100萬噸級新台階“含金量”足。

從最新數據看,這種增勢仍在持續。今年一季度,成都航空口岸入出境外國人達35.4萬人次,同比激增70.18%,貨郵吞吐量同比增長超20%。其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貨運吞吐量10萬噸,增速達23.94%。

改革闖新路

向東看,作為中國對外開放重要窗口的上海浦東,致力於為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更多前沿探索。

國際機場協會(aci)近日發布的全球機場貨運量排名顯示,浦東國際機場2024年貨郵吞吐量377.83萬噸,同比增長9.8%,首次超越美國孟菲斯機場(375.42萬噸),躍居全球第二。

距離機場不遠的一處建設工地上,面積0.88平方公里的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因其“全球首創、全國唯一”的標籤成為關注焦點。

建成後的國際商務合作區將是全國首家全新特殊類型區域,被視作國家戰略的集成式創新載體。在外界看來,在國際經貿環境尤為動蕩複雜的當下,這個定位於國際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彰顯着浦東在中國持續擴大開放的這盤大棋中的前沿坐標。

從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到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回望浦東開發開放的先行之路,敢於闖新路、開先河的改革探索數不勝數。數據顯示,近年來在全國複製推廣的300項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中,源自浦東的接近50%。

背後隱含的邏輯不難理解。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必然要求通過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創造解放生產力的有利條件和環境。

這也是成都東部新區的努力方向。

“境內關外”的綜合保稅區,是我國開放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前不久舉行的成都天府國際空港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天府綜保區”)首發推介會上,來自全國航空領域多方代表共同見證了這一國家開放平台的“首秀”。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天府綜保區

作為四川省首個空港型綜合保稅區,天府綜保區將與機場口岸功能區按照“區港一體化”聯動模式,建設“一次錄入、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大通關體系。

這種一體化本質上正是一次“刀刃向內”的改革。

業內人士分析,相比保稅區和機場貨運區完全分離的傳統形式,“區港一體”的創新布局,通過監管創新和功能整合,構建高效聯動的大通關體系,可以大幅提高企業進出口通關效率,大幅降低貿易制度成本。

事實上,在“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門戶”的定位期許下,成都東部新區自成立之初就在多領域系統集成推進改革創新。

2023年初,四川省正式啟動集成授權改革試點,成都東部新區被納入首批試點區域,探索以清單式批量授權和精準政策支持,加快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作為全省現代產業和創新資源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如何最大限度釋放政策集成優勢和改革疊加效應,走出一條將改革效能轉化為發展動能的有效路徑?

試點實踐中,成都東部新區“上新”的項目智慧管理服務系統成為探索樣本之一。

新區每年在建項目多達數百個,如何精細化且高效推進這些建設項目,更好解放生產力?背後的“大腦”正是這個項目智慧管理服務系統——

實時監控新區所有重點項目,每個項目從合規性審查至竣工投用的全生命周期節點流程圖清晰明了,全面統籌拆遷、供地、資金等要素保障工作,實現“信息共享、數據分析、自動預警”。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阿里雲西部雲計算中心及數據基地服務項目

改革成效立竿見影:系統上線僅半年,成都東部新區(2023年上半年)計劃新開工52個項目中,已開工項目49個,同比增長133.3%。

近兩年,該系統先後被評為成都市、四川省年度改革案例,持續賦能項目建設與經濟增長質效提升。2024年和今年一季度,成都東部新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突破兩位數。

截至目前,該系統招商引資庫已簽約項目62個、總計投資1315.38億元;策劃儲備庫共策劃儲備項目194個、總計投資446.18億元。

產業謀未來

放眼全國,包括成都東部新區在內,被賦予承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聚集要素資源等新期待的城市新區,漸成區域經濟版圖中的亮眼坐標,其成長路徑不乏共通性。

今年迎來建區20周年的廣州南沙新區,在海港、空港、數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中深耕開放發展基因,“芯晨大海”產業集群布局在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全面鋪開。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對外公布。至今8年光陰,大量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改革創新舉措在這裡先行先試。從ai賦能傳統基建到空天信息產業集群,從樓宇經濟到智慧農業創新樣板,這座“未來之城”不斷刷新產業發展的高度和廣度。

而作為服務“國之大者”、落實“省之大計”的重要戰略承載,剛剛走過五年建設歷程的成都東部新區也交出成績單:

截至目前,天府國際機場開通總航線達427條,其中國際及地區航線66條、國內航線361條,航線覆蓋居國內機場首位。2024年,成都東部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成立之初的2.5倍,經濟增速領跑全省;累計197個項目納入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80.3億元。

這其中,深層次改革與高水平開放如同硬幣的兩面密不可分,由此帶來的創新資源與產業機遇也加快集聚成勢。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成都東部新區雲動聚樂科創產業園

“相較於國內其他城市新區,成都東部新區的發展優勢有其獨到之處。”在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看來,隨着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崛起,成都東部新區有機會吸引更多前沿產業入駐,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

眼下,隨着蜂巢能源、中科翼能、海目星等龍頭項目先後投運,着眼打造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重要承載地的成都東部新區進入產業蓄勢的關鍵階段。

在簡州新城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首個百億級龍頭項目蜂巢能源(成都)動力電池製造及西南研發基地l500350ah/325ah飛疊熱複合短刀儲能電芯加快生產,其全球首創的飛疊熱複合技術,循環壽命超過12000次+,受到大型工商業儲能市場的青睞;

在空港新城,西部地區首個動力電池激光專用裝備研發製造項目海目星西部總部及激光智能裝備製造基地(一期)投運投產,四川順豐物流園項目一期工程、豐樹空港新城電商物流綜合平台項目等在建項目正加緊施工;

在成都未來醫學城,錨定高性能醫療器械、高端醫療消費、前沿生物技術3大產業賽道8大細分方向精準發力,首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安可興先進醫美材料生產基地項目已落地投用……

如朱克力所言,隨着各項工作深入推進和區域價值不斷提升,成都東部新區的發展潛力有望持續釋放,成為未來成都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文字|李夢


每日經濟新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每經編輯:楊歡圖片來源:成都東部新區供圖從地面到天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機場正悄然改寫城市命運。全球化加速推進,越來越多城市加碼入局樞紐機場競爭,期待在加速聯通世界中重塑經濟地理與城市競爭力。一個普遍共識是,更高效便利的航空運輸會成為帶動貿易發展、人才流動、資源共享的全新動力源,進而創造面向未來發展的...
聯想“稀土外殼”爭議:美國能否靠回收提煉打破中國稀土封鎖? - 天天要聞

聯想“稀土外殼”爭議:美國能否靠回收提煉打破中國稀土封鎖?

背景:稀土出口管制下的“變相出口”疑雲近期,聯想推出的“稀土鎂合金”筆記本電腦外殼引發輿論爭議。據網友爆料,其外殼中使用的釔元素屬於中國嚴格管控的7類中重稀土之一。儘管中國已對稀土出口實施限制,但聯想通過將稀土加工成合金材料並嵌入筆記本電腦
歐盟砸5億歐元“搶人”,馬克龍:歐洲要做科學家的避風港 - 天天要聞

歐盟砸5億歐元“搶人”,馬克龍:歐洲要做科學家的避風港

當地時間5月5日,一場名為“為了科學 選擇歐洲”的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法國與歐盟委員會在會上宣布,在美國特朗普政府減少對科研領域的資助之際,歐盟將設立一項總值5億歐元的科研激勵計劃,吸引外國的科研人員,特別是來自美國的科研人員前來工作。
木星發現巨型熔岩湖?朱諾號探測器傳回最新發現 - 天天要聞

木星發現巨型熔岩湖?朱諾號探測器傳回最新發現

木星北極的氣旋群像一群詭異的舞者,以超過160公里的時速相互碰撞;木衛一的熔岩湖在冰冷外殼下暗流涌動,熾熱岩漿隨時可能噴薄而出——這些堪比科幻大片的場景,正是NASA朱諾號探測器最新傳回的太陽系真相。
哈爾濱市第44屆“愛鳥周”活動啟幕 - 天天要聞

哈爾濱市第44屆“愛鳥周”活動啟幕

來源:【冰城+】5月5日,以“清除鳥網 密織法網 讓鳥兒自由飛翔”為主題的哈爾濱市第44屆“愛鳥周”活動啟動儀式在北方森林動物園百鳥廣場舉行。本次活動由市林業和草原局、公安局食葯環偵支隊、北方森林動物園等單位聯合舉辦。
比不讀書更糟!日本一教授1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玩手機恐致發育停滯 - 天天要聞

比不讀書更糟!日本一教授1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玩手機恐致發育停滯

近日,日本東北大學加齡醫學研究所教授川島隆太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度使用手機與學生學業成績下滑、腦部發育停滯有顯著關聯。(日本一教授1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玩手機恐致發育停滯。)川島從2010年開始,對日本宮城縣仙台市約7萬名中小學生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他指出,每天使用屏幕(包括電視、手機)的時間超過一個小...
中國醫學科學院魯帥堯/王佑春/孫強明研究設計CHIKV mRNA疫苗 - 天天要聞

中國醫學科學院魯帥堯/王佑春/孫強明研究設計CHIKV mRNA疫苗

點擊上方“Vaccine前研”,關注最新疫苗動態iNature隨着基孔肯雅病毒(CHIKV)的廣泛傳播,對更有效、保護性更強的疫苗的需求越來越大。2025年3月2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魯帥堯、王佑春、孫強明共同通訊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tgeted Therapy上在線發表題為“CHIKV mRNA vaccines encod
世界上第一台將人腦與硅相結合的計算機問世了 - 天天要聞

世界上第一台將人腦與硅相結合的計算機問世了

CL1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台將人類神經元與硅芯片相結合的計算機。它可以在六個月後到期之前用於疾病建模和藥物發現。一種將普通硅基硬件與人類神經元相結合的新型計算機現已上市。CL1由總部位於墨爾本的初創公司Cortical Labs於3月2日發布,據該公司網站介紹,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可部署代碼的生物計算機”。代表們說,這個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