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2022年10月08日13:14:46 科學 1769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古人說“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那麼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作為天地間最高級的生物,我們人類又是從何而來,是怎樣的一種存在?萬物背後,真的有浩瀚而未知的力量么?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宇宙的形成

宇宙是怎麼形成的,一切都有跡可循嗎?這個集時空於一體,包含了所有空間和物質的複雜世界,在不斷地運動和發展中,被古往今來的學者們所探究。

在現有的宇宙起源學說中,宇宙大爆炸理論是最為人所熟知,且接受度最廣的。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根據現有宇宙物質推算,大約在120至150億年前,在大爆炸的作用下,物質四散開來並不斷膨脹,從而形成了由暗能量、暗物質以及少量普通物質組成的宇宙。

那這些初始物質又從何而來,為什麼會發生大爆炸呢?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基於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設想,即使是到達了絕對零度,粒子的位移和動量,也根本無法同時準確預測。所以充滿自發量子漲落的真空,並不是真的虛無。

按照量子物理學的定義,這種在虛粒子不斷創生和湮滅的過程里,所蘊藏的能量,叫做真空零點能。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這種最低狀態的能量,在多次微小的量子漲落中,創生出了實體能量,並按照愛因斯坦總結的經典公式E=mc^2運行,從而產生出了物質。

當能量和物質不斷運動和發展,相互凝聚於一點,在有限的體積內,溫度不斷升高,密度不斷增大時,巨大的壓力便從這緻密的奇點內噴薄而出,這便是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使得物質外溢、空間膨脹。但隨着壓力的釋放,瀰漫物質的溫度也相應下降,那些自行結構化的團裝物質,衍生出星雲,星系。

可見從混沌初生,到如今辰宿列張,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複雜而又明晰的。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宇宙誕生之後,原子核逐漸匯聚,第一代恆星藍巨星誕生了。隨着不斷的演化,這些藍巨星發生核聚變,向周圍拋灑了大量的新元素。

經過數億年的漫長聚合,二代恆星和行星等天體形成。我們的太陽系,也在演化之列。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令人驚嘆的是,太陽系內圍繞恆星太陽旋轉的地球,更是出落得尤其完美!不僅身處太陽系宜居帶,而且前有木星護體,後有月球守衛,令地球一次次躲過了地外撞擊。

僅僅40多億年,便積累了豐富的宇宙元素,衍生出了智慧生命——人類。

難道這都是巧合嗎?人類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人類的誕生

人類的誕生,真的是物種進化而來嗎?到底有沒有比我們更高級的文明?

按照達爾文進化論來說,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其依據現有世界各地出土的古人類遺迹和化石,將人類生物進化過程大致分為了古猿-猿人-智人三大階段。

但是,縱觀整個地球生命史,可以發現:其實更準確來說,人類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地球46億年誕生之初,只是一個圍着太陽死寂般繞行的,無生命天體。

後來隨着地球岩石圈的形成,大氣層的升騰包裹,以及水資源的漫溢等,才讓海水中最初的蛋白質分子凝聚,形成了有生命的簡單細胞。

大約32億年前,海洋中誕生了最早的無細胞核生物:原始細菌和藍藻。

藍藻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生命也由此實現了從無氧發酵,到有氧呼吸的進化飛躍。此後便是我們熟知的五次生物大爆發和生物大滅絕的階段。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生命循環往複,越來越複雜高級。直到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6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恐龍在內的,約三分之二的物種滅絕,才給原始哺乳類動物的繁衍發展創造了契機。

小型哺乳動物逃過劫難,經過漫長的歲月進化。靈長類動物中的高等靈長類開始崛起。

從距今30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原上猿,到距今約1000萬年前的拉瑪古猿,再到猿人、智人,這一切都令人質疑,人類的出現,真的是地球生命進化的必然結果嗎?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那從恐龍到人類的祖先的3000萬年鴻溝中,又存在過哪些中間物種呢?

最近我國科學家又針對人類起源,採用新技術對魚類化石開展研究,並找到了“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填補了人猿以前的空白進化史。

這個大膽的理論更加印證了,生命孕育環境的苛刻,和人類文明的來之不易!那麼,人類的進化是不是偶然?人類智慧的開啟,又是否真的是渾然天成呢?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浩瀚而未知的能量

都說“道法自然”,宇宙和人類的存在,真的只是自然規律嗎?這背後究竟又蘊含著什麼樣的能量?

宇宙的大爆炸和人類的誕生,看起來似乎都是順理成章的自然事件。

但是細細想來,在宇宙和人類演化的道路上,處處都有岔路口。一旦選錯方向,一切便不再是必然!換句話說,如果宇宙和人類再演化一次,今天原景再現的幾率,幾乎為零!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是誰觸發了宇宙爆炸的原始動能,又是誰在數以億計的生命中,挑中了我們人類?難道神秘的宇宙背後,真的有超自然能力,在掌控事態的發展變化嗎?

有人會說,物理大神牛頓和愛因斯坦,都在暮年致力於研究神學,是不是真的存在人力所不及的高等智慧和更高級的文明呢?

要知道,宇宙中95%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還尚未揭秘,我們的可觀測宇宙也正在不斷膨脹。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但是世人皆知,宇宙是地球的載體,而沒有地球就不會有人類。

宇宙的物質變化,具有多樣性,物競天擇的進化,也是適者生存,這其中包含着自然能量的主動獲取,和源源不斷的因果循環,並不都是巧合。

所以,高等智能物質集合體的我們,更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發展規律,勇於創新和突破。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即便人類文明,有可能是超級文明的刻意為之,我們也應該腳踏實地,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珍惜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生存權利,站在科學的角度上,去詮釋生命的意義。

從某種程度上講,一旦我們破解了宇宙和生命的奧秘,屆時我們便可以化身造物主,創造萬物。雖然如今人類科技實力有限,無數的奧秘我們還無法用現有科學來解釋。

人類從何而來?最近我國科學家找到“從魚到人”的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但是,我們已經研發出了人造太陽,模擬了宇宙大爆炸的粒子對撞,並成功掌握了分解轉化氫、氧的技術。還把載人飛船送入了太空,並向外太空發射了探測器。

試想,即便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將來有一天人類會滅亡,地球乃至太陽系會衰竭消散。

我們人類,作為天地一靈物,也奮鬥探索過,不會因宇宙的浩瀚和世界的廣袤,而自覺碌碌無為。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立夏:躍動夏始,拔節生長 - 天天要聞

立夏:躍動夏始,拔節生長

5月5日,立夏,躍動夏始,拔節生長。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由春到夏,萬物從復蘇到成長,由萌芽至蓬勃,綠色鋪滿大地。立夏時節,螻蟈鳴,蚯蚓出,藤蔓蜿蜒攀牆,大自然以熱烈的姿態迎接盛夏。暑氣初顯,宜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規律,適時調節生活節奏,確保有充足的睡眠。對於夏季運動的原則,《黃帝內經》提倡“無厭於日...
最新研究稱地球海洋可能會變成紫色 幾億年前呈綠色 - 天天要聞

最新研究稱地球海洋可能會變成紫色 幾億年前呈綠色

【CNMO科技消息】我們常說地球是藍色星球,但其實這種顏色並不是一直如此,也不會永遠不變。有研究指出,地球的海洋在過去曾經是綠色的,而如果未來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它們甚至可能會變成紫色。 這項研究主要探討了數十億年來海洋顏色的變化過程,發現這和海水的化學成分以及光線在水中的折射方式密切相關。在3.8到18億年前...
清華大學徐軍課題組《自然·通訊》:揭示稀溶液結晶的臨界晶核尺寸不隨溶液過飽和度變化 - 天天要聞

清華大學徐軍課題組《自然·通訊》:揭示稀溶液結晶的臨界晶核尺寸不隨溶液過飽和度變化

結晶是無定形基元有序堆積形成晶體的過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和基本的有序化過程之一。結晶過程通常遵循成核-生長路徑,成核過程中自由能最高點對應的晶核尺寸被稱為臨界晶核尺寸。小於臨界尺寸的晶核往往會在熱漲落中再次熔化或溶解,而大於臨界尺寸的晶核則會進一步生長成為穩定的晶體。很多情況下,臨界晶核的形成是結晶...
今日立夏,要做這些事! - 天天要聞

今日立夏,要做這些事!

說吧你有多久沒稱體重了什麼?你說你看到秤上飆升的數字就會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想要暈倒懷疑是對稱體重這項活動嚴重過敏?
開屏見“好”|他帶瀕臨倒閉藥廠扭虧為盈,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 天天要聞

開屏見“好”|他帶瀕臨倒閉藥廠扭虧為盈,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開屏見“好”》欄目,聚焦山東好人好事,讓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開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邊的榜樣”,講述精彩山東故事。本期人物是“五一特輯·致敬奮鬥者”系列。4月28日上午,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齊都葯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鄭家晴獲評全...
百草譜(五十一)龍葵 - 天天要聞

百草譜(五十一)龍葵

一、形態特徵龍葵屬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30-100厘米之間。其莖直立生長,呈圓柱形,具有縱棱紋,多分枝,幼枝被稀疏柔毛,老枝逐漸光滑。葉片互生,卵形或心形,長2.5-10厘米,寬1.5-5.
葉培建院士為大山孩子點亮航天夢 - 天天要聞

葉培建院士為大山孩子點亮航天夢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569期】國 內 航 天葉培建院士為大山孩子點亮航天夢近日,葉培建院士來到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附城小學,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航天精神大講堂。這場溫暖的相遇,源於葉培建院士心底的雙重牽掛。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葉院士擔任總指揮、總設計師和顧問的每一次任務,都取得了圓滿成功,無數個日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