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楊力佳
2019年,32歲的葉真龍榮獲第十五屆上海市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時隔3年,近日,他又榮獲第21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這位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腫瘤學的博士現任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中心總裁,兼上海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濱州醫學院特聘教授,長期從事腫瘤免疫治療及相關體外診斷研發工作,目標是讓細胞改變生命的長度和丰度。
這段時間要聯繫上葉博士還真有點難——他正在忙於籌建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中心2期。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是上海市科委批准建立的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基礎上成立的高科技公司,是以細胞治療為核心,打造“細胞儲存、卓越細胞藥物研發及精準細胞臨床轉化”三位一體閉環產業鏈的細胞健康綜合體平台型公司。什麼是癌症免疫細胞治療呢?葉博士表示,通俗來講,就是把患者本身免疫細胞從身體中提取,並在實驗室對其進行基因改造,裝上GPS再擴增、激活,之後再注回到患者體內,裝有GPS的免疫細胞可以順利找到癌細胞,以便達到殺傷腫瘤細胞以及瓦解腫瘤組織的目的。“細胞是生命機體基本的組織和功能單元,細胞治療這一新興前沿生物醫學技術,正處於0-1的突破階段,希望可以通過創新的細胞技術的應用,讓更多的人擁有生命健康和幸福而有品質的生活。”葉博士介紹道。
多年來,葉博士在專業領域潛心鑽研,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國際期刊論文13篇,申請專利30項,授權8項。他的團隊創新性地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免疫細胞治療技術,並於2021年2月發表了國際首篇實體腫瘤免疫細胞工廠治療技術論文,這意味着將有望解決實體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療效低下和成本高昂的兩大行業“卡脖子”難題。記者了解到,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有限公司針對實體瘤療效難題,將以億級的納米抗體進行演算,以基因序列推演抗體結構、免疫原性、親和力、特異性及功能性,將抗體從第三代技術全面升級為以基因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全新第四代抗體技術,研究出一系列卓越的CAR-T的GPS導航產品和改變微環境的產品。針對高成本難題,通過轉座子酶、tiniplasmid、遞送載體、mRNA等一系列底層技術的自主創新,從而開發擁有完整知識產權且卓越的非病毒轉基因技術,通過細胞生產工藝不斷優化,大大縮短細胞生產時間,從原先的14天縮短至5天,最終有望僅幾小時即可完成生產,甚至實現體內CAR-T製備,降低90%以上的成本,真正實現細胞產業降本增效。
而在今年的疫情中,集團下屬上海孟超腫瘤醫院完成了核酸採樣人次近80萬,快速籌備核酸檢測能力和資質,支援常態化核酸採樣,承接嘉定區安亭鎮、外岡鎮的核酸採樣點,在加大腫瘤患者收治力度的同時,將防疫、社區代配藥、患者收治等工作同步開展。
時至今日,葉博士完成了從醫療科創人才到企業管理人才的華麗轉身,在繼續追求專業領域出類拔萃的同時修鍊着如何帶領團隊走上巔峰。未來,對於葉博士這位年輕的總裁來說,具有無限大的馳騁空間。

青年報:除了研發最前沿的科技,在科普方面也不遺餘力,這是出於何種考量?
葉真龍:大部分人對癌症認識的科學性較低,認為得了癌症等於走向死亡。許多抗癌失敗的現實案例,讓我們大部分人得了癌症後採取消極的思維方式,以及迴避、對抗的行為方式,在負向思維和消極行為下無形中加劇了癌症治療的阻力。我們希望通過科普,讓更多人科學認識癌症,以及科學選擇治療癌症的方法。另外,提高大家對免疫細胞儲存和癌症早篩的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有癌症遺傳的家庭有必要進行癌症遺傳風險評估,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分析與藥物敏感性、腫瘤易感、高發病及遺傳病、營養吸收代謝相關的基因,從而評估受檢者的腫瘤、高發病等疾病風險,預防疾病,指導精準用藥,科學飲食,健康生活。
青年報:對於2期,對於未來,有何願景嗎?
葉真龍:希望集團能夠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集抗體研發、細胞生產、細胞凍存與細胞治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癌症防治中心。為了這一目標,集團也尤為注重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搭建科創平台,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營造有利於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和脫穎而出的環境。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楊力佳
編輯:張紅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