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2025年03月27日17:50:14 科學 4878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人的方向感雖受遺傳因素影響,但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提升自身的導航能力。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如今,導航軟件幾乎成了人們出行時的必備神器。然而,即便有了如此強大的輔助工具,仍有一些人常常分不清東南西北,稍不留神就會在大街小巷中原地徘徊,甚至在熟悉的環境中也會迷失方向。為什麼他們的方向感這麼差呢?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圖源:pexels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人類認路主要是靠大腦中的4種特殊細胞,分別是位置細胞、方向細胞、邊界細胞,以及網格細胞。


位置細胞:像是大腦里的定位書籤,到一個地方自動打卡,負責“記住”你去過的地方;

方向細胞:大腦里內置的指南針,幫助你在路口決定是左轉還是右轉;

邊界細胞:負責感知周圍的邊界,比如牆壁的遠近、街道的盡頭等,提示你前方有障礙,謹防碰撞;

網格細胞:充當導航團隊中“繪圖員”的角色,將位置細胞、方向細胞和邊界細胞提供的信息整合起來,繪製出一張完整的“大腦地圖”。


其中,位於大腦海馬體的位置細胞是決定方向感的最主要因素。


研究發現,方向感差的人,他們的海馬體在處理空間信息時,活躍度明顯低於正常人。就好像手機導航軟件,別人一打開就能精準定位、規劃路線,而方向感差的人卻顯示 “正在加載”。


具體來說,位置細胞在方向感差的人群中,可能無法有效地整合來自不同感官(如視覺、運動覺)的空間線索,從而影響空間信息的準確編碼和記憶。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圖源:pexels


方向感會遺傳嗎?科學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方向感較差,他們的子女出現向感差的概率會明顯增高。


美國密歇根大學進行了一項關於方向感的測試,結果發現同卵雙胞胎在測試結果中展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要麼兩人都方向感優異,要麼都容易迷路。這也表明人們的方向感的確會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


有趣的是,生物學家認為,方向感差在遠古時期可能是一種生存優勢。


在原始部落中,方向感好的人往往會被派去探索未知領域、狩獵和採集,他們需要在廣闊的地域中找到資源並安全返回,這種探索行為也讓他們面臨更多危險。


相比之下,方向感差的人不會冒險進入未知的領域,而傾向於在部落附近尋找食物,這種行為模式有效降低了遭遇致命危險的可能性,讓他們的生存幾率得以提升。久而久之,“方向感差”的相關基因在種群基因庫中留存了下來 ,遺傳給了後代。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圖源:pexels


日常行走時,周圍的環境會為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視覺線索,比如街道兩旁的店鋪招牌、建築物的形狀、道路的彎曲程度等。這些線索就像路標一樣,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的位置和行進方向。方向感差的人,在行走過程中,應該多留意周圍的地標建築,強迫自己記住這些關鍵的視覺線索。


在出行前,可以使用地圖軟件規劃好路線,在地圖上查看自己要去的地方附近有哪些大型建築、公園或商場,並記住它們的位置。這樣,在實際行走過程中,你就能更容易地找到這些地標,並利用它們來判斷自己的方向。


此外,保持積極的心態也很重要。每次迷路時,不妨把它當成“大腦導航系統”的一次特訓課。靜下心來觀察四周,激活記憶,讓記憶中的地標重新連線,而你此刻每一次的方向調整,都會讓大腦繪製更精確的認知地圖。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別人自帶衛星定位,而你卻總是迷路呢?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百草譜(五十一)龍葵 - 天天要聞

百草譜(五十一)龍葵

一、形態特徵龍葵屬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30-100厘米之間。其莖直立生長,呈圓柱形,具有縱棱紋,多分枝,幼枝被稀疏柔毛,老枝逐漸光滑。葉片互生,卵形或心形,長2.5-10厘米,寬1.5-5.
葉培建院士為大山孩子點亮航天夢 - 天天要聞

葉培建院士為大山孩子點亮航天夢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569期】國 內 航 天葉培建院士為大山孩子點亮航天夢近日,葉培建院士來到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附城小學,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航天精神大講堂。這場溫暖的相遇,源於葉培建院士心底的雙重牽掛。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葉院士擔任總指揮、總設計師和顧問的每一次任務,都取得了圓滿成功,無數個日夜的...
顏寧闢謠:網傳簡歷不實,已投訴! - 天天要聞

顏寧闢謠:網傳簡歷不實,已投訴!

5月4日,著名科學家顏寧在其微博發布聲明,闢謠網傳簡歷。顏寧表示:“一份不知道誰缺乏常識造出來的真真假假的簡歷從前年就開始流傳,哪怕也許出於好心,也是不對的,已被我投訴掉了,不知道為啥現在又被翻出來。”她呼籲儘快清理相關信息。
西安突然狂風暴雨閃電,網民說他拍到了龍!專家回應:可能不大需研究 - 天天要聞

西安突然狂風暴雨閃電,網民說他拍到了龍!專家回應:可能不大需研究

一、狂風雷暴突襲古城,多名網友稱“天上游龍飛舞”5月2日晚,西安市民經歷了一場猝不及防的強雷雨突襲。隨着夜色降臨,原本平靜的天空突然響起一連串震耳欲聾的雷鳴,電閃如晝、狂風呼嘯,有人形容那場景彷彿酒吧蹦迪現場,天空中不時炸出白光,讓整座城市在一瞬間被照亮。然而,就在這場雷暴中,多個視頻在社交平台上引發...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萬物皆大 - 天天要聞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萬物皆大

IT之家 5 月 5 日消息,今天是 5 月 5 日,也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立夏 —— 屬於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的到來,意味着我們已經來到了夏天。通常每年 5 月 5 日或 5 月 6 日是公曆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
五一勞動節的遐想 - 天天要聞

五一勞動節的遐想

五一勞動節,這個屬於勞動者的節日,總是能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對於我而言,勞動不僅僅是體力的付出,更是腦力的拼搏,是在科研領域中不斷探索、不斷突破的過程。回顧我的科研生涯,那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機遇、汗水與收穫的旅程。1985 年,我全身心投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