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
王保通教授

李振岐(1922-2007),河北遵化人。中共黨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院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著名植物病理學家和小麥鏽病專家。歷任西北農學院植保系副主任、主任,西北農學院研究生部主任等職。兼任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西北分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一屆、第二屆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農林牧漁組成員等職。先後榮獲農業部部署重點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師、陝西省高教系統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科技精英稱號、國際植物保護科學研究傑出貢獻獎等稱號。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為我國小麥條鏽病防控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傑出貢獻。
一 愛國愛農,矢志不渝
1922年9月4日,李振岐出生於河北省遵化市團瓢庄鄉下庄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七·七事變”時,他的家鄉淪陷,家鄉人民倍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躪與踐踏。不久,他積极參加八路軍游擊隊組織的各種活動。也就是在這個期間,蝗蟲在他的家鄉年年猖獗危害,使家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耳聞目睹這天災人禍,他暗下決心,要參加革命,跟着共產黨八路軍,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去;要學習消滅莊稼病蟲害的知識,為農民解除苦難。後來他考入山西大學學習,期間為了抗擊日寇他毅然報名參加了青年遠征軍。日本投降後,由山西大學轉學至西北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學習。學習期間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1949年5月陝西關中解放,他也畢業留校任教。
1950年,小麥條鏽病在全國大流行,損失糧食達60億公斤。這一災難強烈地震撼着李院士等的心。在中央領導的關心下,一個專門研究和防治小麥條鏽病的全國性協作委員會迅速組成,李先生為西北地區的科技骨幹。經過6年的艱苦調查,終於弄清了西北地區小麥條鏽病菌的越夏越冬和流行傳播規律,並提出了防治途徑,撰寫了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論文“陝、甘、青小麥條鏽病發生規律之初步研究”,為研究中國小麥條鏽病的流行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譽為“中國小麥條鏽病防治研究的開拓者”。成果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二 追求卓越,不斷創新
李先生一直以小麥條鏽病的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為主攻方向,不僅對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學術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因小麥品種抗條銹喪失而引致7次小麥品種大更換。李先生帶領團隊為此研究了50多年,終於弄清了造成小麥品種抗銹性喪失的原因與發生規律,並提出了相應的控制對策。與此同時,他結合指導研究生,在細胞、亞細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小麥條鏽菌的變異機制,先後明確了突變和異核作用為小麥條鏽菌毒性變異的主要途徑;建立了我國小麥條鏽菌DNA分子遺傳標記體系;揭示了條鏽菌在我國不同小麥種植區間的菌源傳播關係,首次獲得了“基因漂移”的直接證據。本項研究結果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後,引起了同行關注,並被國際重要學術刊物《Science》論文引用。
20世紀90年代初期,年近古稀的李先生率先在西農買了電腦,第一個裝上了最新出的windows操作系統,第一個使用電子郵件系統,之後他又率先給植物病理學專業研究生開設了《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
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分子生物學已經迅速發展,而我校由於財力和信息閉塞等多方面的因素,分子生物學一直沒有開展,與國內外的研究差距越來越大,先生非常着急,他多次向省領導和校領導請示、打報告,要求儘快成立我校自己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在他的努力下,2001年省政府投資100多萬元在我校成立了陝西省農業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使我校生物技術與農業分子生物學研究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也成就了我校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獲批。
三 培養人才,甘當人梯
李先生非常注重學科建設和團隊建設。早在20世紀50年代李先生留學前蘇聯期間,他就曾認真研究過當時蘇聯27位植物病理學專家的成才之路。那時他就認識到,無論是人才個體成長或是人才群體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性。探明這種規律並按此規律培養人才,組建合理、高效的人才梯隊,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多少年來,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實踐着這一思想。無論是他當研究工作的“主帥”,還是兼任各種行政工作,他都把自己當做“人梯”來對待。他說,人皆為我師,我願為人友。他盡一切力量使自己的學術團體形成合理的梯隊,形成志同道合的凝聚力、合力。
為了開闊每位同志的眼界,他多方聯繫,讓植病學科點更多的同志到國外去開眼界、長見識、煉功力,了解本專業國際上的最新動態,然後用於各自分擔的研究工作。在他的領導下,植物病理學科點先後創建了植物免疫、植物真菌、植物生態和植物病毒等學科門類相對穩定和齊全的教研室和研究室,形成了一支人才梯隊結構合理、團結協作、朝氣蓬勃、銳意進取的科技創新團隊。植病學科點1999年被批准為農業部重點學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建設學科,並先後榮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2006年獲批教育部、國家外專局“植物病理學引智基地”建設項目,2007年植病學科點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再度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建設學科。在他的精神鼓舞下,2021年國家“雙一流”學科評估中,我校植物保護學科進入了國家“雙一流”學科重點建設序列。
四 率先垂範,以身作則
在李先生身上尤其讓我們受益匪淺的是他超乎尋常的人格魅力。他平易近人,上至他的師長、領導,下至他的學生、同事、助手、農民等,只要是接觸過李振岐院士的人,都會被他平易近人、樂於助人、善待他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先生經常教誨我們的一句話“吃虧是福,無論與誰合作,我們必須首先要抱着吃虧的態度,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這樣人家才願意和你合作,你才會有更多的合作夥伴,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才能幹出大的成績”。2002年李院士以其傑出的科研成果和貢獻,獲得了何梁何利獎金。獲獎後,李院士捐出了全部獎金20萬元港幣,設立了植物病理學創新研究獎,獎勵在這一領域內取得創新性研究的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人員,鼓勵研究人員大膽創新,以促進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的發展。目前,該基金已獎勵了120多名博士和碩士畢業生,以表彰他們在植物病理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績。
李先生在擔任植保系主任期間,他的工作比較忙。但只要有集體活動,他都能以身作則,與大家一起干。記得當時每個禮拜六下午都要打掃室內外衛生。李先生無論多忙都會放下自己手頭的工作參加勞動。就在他70多歲當了院士以後,植物病理試驗站搬家時,他還親自和大家一起打掃試驗站衛生。象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他的這種精神至今仍然感染着我們植物病理學科點的每一個人。
李先生還是一位但淡薄名利的人。他擔任國內多所大學的兼職或名譽教授,也兼任許多學術團體的領導和學術顧問,但他所有兼職都是義務的,沒有拿過一分錢的兼職費用,沒有一平方的兼職住房。在名利面前李先生首先想到的是別人。每年的年終津貼發放,李先生總是想到一起工作的每一個人,然後按照他們的貢獻進行分配,而給自己留下的也幾乎與一般參加人員一樣多,從不給自己多分一分錢。正是由於李先生德高望重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質,他先後榮獲了“育人大師”、“人梯”、“育人楷模”、“護稼神醫”等美譽。

2003年12月在考察漢中小麥條鏽病發生調研途中,本文作者與李院士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