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永州的恩科河畔,一種神秘的毒蛇悄然現身,它那黑白相間的花紋在山野間若隱若現,彷彿是大自然的隱秘使者。
這種蛇很就是蚖,而永州這片土地,正是它們的天然棲息地。這裡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為蚖提供了絕佳的生存天堂。它們擅長偽裝,白天常常隱藏在深山密林之中,彷彿與世隔絕。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被貶至永州,在此期間,他記錄了當地一種奇特的蛇:“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這種蛇,可能就是蚖。
01
蚖:神秘而溫順的毒蛇
蚖,通常被稱為小蝮蛇,是一種令人聞之色變的毒蛇。它們的毒牙呈管狀結構,能夠將毒液精準地注入獵物體內。
其毒液是一種混合型毒素,包含血液毒素和少量神經毒素,能在瞬間破壞獵物的血液循環系統。
然而,與人們想象中的兇猛不同,生活在湖南山林中的蚖其實是一種慵懶且性格溫順的蛇類。它們很少主動攻擊人類,行動緩慢,以嚙齒類動物或兩棲類動物為食。
吃飽後,它們可能會在角落裡蜷縮數天甚至數周,靜靜地消磨時光。
蚖是伏擊高手,它們的身體花紋與土色或枯枝落葉極為相似,這使得它們在野外的天敵,如蛇雕等,很難發現它們的存在。
這種“隱身”能力,加上它們那塗滿毒素的毒牙,確實讓人感到恐懼,也成為了諸多離奇傳說的源頭。
02
古人對蚖的恐懼與傳說
湖南最早關於蚖的記錄,可以追溯到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書中詳細記載了如何處理蚖咬傷的方法:用桑汁塗抹傷口,取井中泥敷在傷口周圍,將芥草搗爛敷在頭頂……這些方法雖然簡單,卻反映了古人對蚖的深刻認知。
在古代傳說中,蚖被認為是一種兇猛且劇毒的蛇類生物。人們對其毒液的恐懼到了極致,甚至不敢靠近它們生活的森林。
《說文解字》中解釋“蚖”是一種生活在水邊的爬行動物,會發出聲音。而漢末的醫書《名醫別錄》則稱蚖是一種身體短小、土色無花紋的蝮蛇。
這一說法得到了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認可,他認為蚖與蝮蛇同屬一類毒蛇,只是體型較小,身長約一尺,毒性與蝮蛇相當。
03
棲息地破壞:蚖的生存困境
湖南省地處亞熱帶,山地與丘陵地貌為蚖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環境。它們絕大部分時間都蜷縮在石頭縫隙中,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
待冰雪消融,它們才悄然從巢穴中探出頭來,開始新一年的活動。
餓了便在常綠闊葉林的陰影中捕食、狩獵,躲避天敵的追捕。
然而,近年來,隨着棲息地的破壞,蚖的數量正在逐漸減少。它們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只能在艱難中求生。
04
蚖毒的新應用:從毒液到良藥
在傳統中藥中,蚖屬於祛風濕葯類。《素問·風論篇》中提到:“風者,百病之長也。”風邪可引發多種疾病,從皮膚到腦血管、骨關節都可能受到影響。
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蚖毒的應用領域得到了新的拓展。
蚖毒能夠促使纖維蛋白原水解為纖維蛋白,從而增強機體的凝血功能。
基於這一特性,我國科學家成功從蚖的蛇毒中提取出尖吻蝮蛇血凝酶,有效緩解了外科手術中的滲血問題。
這一發現不僅為醫學領域帶來了新的突破,也為蚖這一古老生物賦予了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