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提供了光和熱,幫助地球孕育了無數的生命包括人類,但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太陽如今已步入中年,待它衰老之後,地球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也將迎來自己的毀滅。
太陽大約還能活50億年,到時候地球上的人類怎麼辦呢?
聽起來50億年有點久,已經長遠到並不需要考慮,但這個時間也不一定準確,總之末雨綢繆,在可預見的未來里,人類是否有可能逃離地球,去尋找自己新的家園呢?如果可以,至少需要多少年?
航空航天的發展
1903年,飛行者一號試飛成功,是有史以來第一架完全受控的飛機。
1961年,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開啟了人類地外探索的第一步。
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阿姆斯特朗在月亮上留下了人類的腳印。
再然後由於風險大收益低等原因,載人航天的發展基本告一段落,但人們倒是沒放棄探索外太空,人不方便上去,可以讓無人探測器去嘛,出再大的事故也只是虧錢,不至於讓人們輿論紛紛,搞得大家壓力都大。
但總之,之後的外太空探索發展平平無奇,失去了懸念,大家都覺得太燒錢了,就沒這麼上心,唯一比較讓人激動的消息還是在去年,我國天問一號成功把祝融號火星車送往了火星地表,目前祝融號仍然在穩定工作中。
總結
綜上所述,人類從第一次起飛,到能探索火星只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可以說這個發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如果按照這麼個爆炸式的速度發展下去,人類飛出太陽系,成為銀河系旅客只需幾百年的時間。
科技的瓶頸
不過這裡就又涉及到另一個麻煩了,就是科技的發展它是否有瓶頸呢,一旦遇到發展瓶頸,百千年都沒法突破就比較尷尬了,目前的科技發展基本上是遵循上個世紀的理論,唯一不同的是在同一條路上走的更遠了,但讓人眼前一亮的,或者說是突破性的科技發展都沒有出現。
比如說芯片技術,從一開始電子計算機的大小佔地好幾十平米,如今隨着科技特別是芯片的進步,計算機電腦已經可以小到跟書本一樣輕薄了。
有意思的是,目前全球最小的芯片已經可以做到2nm,但這東西是越小就越好嗎?製程工藝越小可以帶來的好處是功耗降低,以及讓設備的體積更小更方便,能適配更多樣化的場景,所以確實越小越有未來。
話雖如此,但人們的科技水平依然是根據前人的路線,在簡單的前進,如果不能走出個量變到質變,那麼這就是妥妥的瓶頸期了。就像之前網上有個笑話,蘋果手機每一代更新發展,都是越來越薄越來越長,等到蘋果20的時候,已經長成了一根1米的細木棍了,這木棍,它真的比小巧圓潤的蘋果4更好嗎?
好在目前太陽留給我們的時間還十分充足,只要外星人別來,人類別爆發三戰,啥都好說,等到太陽都撐不住的那一天,人類應該早就離開地球,去宇宙的其它地方建立新的家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