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帳篷拉開小口往外看,外面一片藍天、白雪,從雪面看出去,雪花像小松樹一樣,一顆顆地豎立着,在地平線上露出臉龐的太陽照射下, 晶瑩絢麗,再輕輕一吹,“松樹林”頃刻瓦解,蕩漾在極冷的南極冰蓋雪面上……這是1989年年初,南極不可接近地區的一個清晨,這一畫面秦大河至今難忘。
作為“1990國際橫穿南極考察隊”的成員,這是他第三次踏上南極冰蓋,其間曾數次遭遇暴風雪、臉龐被凍傷,10顆牙齒因科考早早拔掉,橫穿結束後,體重減了三十多斤,飲食習慣花了半年才緩過來。
作為我國首位也是目前唯一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的人,世界上唯一全部擁有南極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標本的科學家,中國獲得“沃爾沃環境獎第一人”,領導中國青年科學家造出“冰狀雪”第一人,並創建了國際上第一個以冰凍圈科學命名的研究機構,秦大河榮譽等身。
近日,秦大河還相繼獲得國際地理聯合會最高榮譽獎和“世界因你而美麗——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大獎,表彰其在冰凍圈科學、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傑出貢獻。
“瘋狂科學家”穿越極地
時間回溯至1989年,1990國際橫穿南極考察活動即將舉辦。彼時秦大河正在中國南極長城站擔任中國第四次南極考察隊的副隊長,兼越冬隊長。
此次橫穿南極考察活動規模空前,集極地探險和科學考察於一身,是一次極其艱巨的國際合作活動。該活動在1991年南極條約期滿之前舉行,目的在於強調南極洲作為環境、生物保護區的特殊意義,南極洲豐富的資源將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在此進行的科學研究工作將按南極條約及其合作、和平精神持續下去。
秦大河對這次考察嚮往已久。得知這一消息後,他主動請纓,原因有三:一是他是研究冰川的,參加南極冰蓋科考是他的專業、愛好和長項;二是他曾兩赴南極參加考察,也是當時唯一有南極冰蓋內陸考察經驗的中國人;三是他身體健康,外語也合格。申請很快被通過。
即便經驗豐富,且有足夠的思想準備,秦大河仍不敢掉以輕心。他深知,最大的危險在於低溫和暴風雪。
南極大陸平均溫度-25℃,但此次橫穿必經的南極冰蓋頂部,有過-90℃的世界最低溫度記錄。“-15℃加上颳風,如果24小時在外過夜,足可以置人於死地。”因此,不僅要有防寒設備,還要掌握御風、保暖等“很細緻但非常頂用”的方法。
比如由於考察期間每天出汗,手套和鞋襪到晚上都是濕的。因而回營地後,要馬上用做飯的火烤乾,再把襪子塞進被子裡面。如果頭天晚上不烤乾,次日手腳就可能凍傷。“雖然一些技巧不衛生,但是非常解決威脅你生命安全的問題。”
早在1980年代,秦大河參加澳大利亞南極內陸考察時,就曾多次遭遇暴風雪,有一次颳了十天十夜,車輛都被雪掩埋了。以前,還曾有其他站的隊員在暴風雪時出帳篷方便,迷失方向,凍死在距營地不遠的地方。
經過兩次行前集訓,1989年7月27日,考察隊啟程,開始為期220天的徒步科考。他們每天早8點到晚6點一刻不停地前進,每日行進2-55公里不等,並首次徒步穿越了南極冰蓋不可接近地區。
這是從南極點到東方站間,約1500公里基本無人到訪的區域。這裡氣溫極低,雪地鬆軟,行走不便,不能多待。每晚,科考隊都要在營地附近造一個雪塔,“萬一出問題,可以作為一個標記。”
但秦大河中途感冒發燒了,考察隊破例原地休息一天。他吃了一克阿司匹林,喝了兩三公升水,睡了一天,第二天燒退了,又跟着科考隊徒步前往下一個區域。
作為隊里僅有的兩名科學家之一,秦大河還要每天在抵達營地安營紮寨後,進行雪冰採樣和觀測工作。在關鍵地點,他身着像“大白”一樣的潔凈服,挖2米深的雪坑,每2厘米一個連續採樣,要采100個樣品,它們記錄了過去數十甚至上百年的地球環境氣候信息。為防止雪樣被污染,秦大河只能獨自進行採樣,一干就是七八個小時。
然而,徒步科考對負重有規定。秦大河不願放棄寶貴的樣品,想了半天,他把衣服減少到最少,把樣品裝到枕頭裡面,順利完成採樣,由此他也被稱為“瘋狂科學家”。
“在不可接近地區這一最艱苦的地方,我全程採樣,沒有落一個採樣點,沒有丟失一個樣品,全面完成了計劃。”秦大河由此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南極地表一米以下連續採集到的冰雪標本的科學家,他很自豪。
相輔相成的兩段經歷
秦大河為人稱道的另外兩項履歷是,擔任中國氣象局局長近7年,為中國氣象事業做貢獻,並自1995年起參加和領導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科學評估工作。
“氣象事業是一個全覆蓋的(事業),不但要測雲觀天,準確預報天氣,還要預測氣候變化,為社會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服務,為全人類的福祉服務,這是我們的職責。”或與學者出身有關,擔任氣象局局長後,秦大河格外看重氣象工作的科技含量,“你必須要把科學的東西做得很精緻、很精細,掌握天氣運行基本規律,才能給出準確的天氣預報,才能真正做好為地方、為老百姓服務。”
因而,秦大河為氣象事業賦予了“科技型”的定位,強調以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指導氣象業務,認為中國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型事業”。
秦大河亦參與和領導了IPCC評估報告,他認為兩段經歷相輔相成:評估工作的科技性支撐提高了執政能力,反過來作為管理者,他也能實事求是,使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按科學規律行事。
秦大河前後在IPCC工作了21年,並擔任第四、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的聯合主席,協調來自全球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工作。
工作期間,學者間的科學討論非常開放且激烈,秦大河感覺在此過程中可以接觸到很多前沿知識,“參加IPCC的科學家掌握了世界上這個學科最新的研究進展。”
工作期間,中國參加IPCC的科學家大幅增加,背後不乏秦大河的努力,“我推薦的科學家,幾乎都成為氣候系統變化科學各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原因是他們懂得當前氣候系統科學最前沿的知識。毫無疑問,他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一輩子與冰雪結緣
“氣候變暖冰先知。”工作中,秦大河格外關注氣候變化對冰凍圈的影響。近十年,這種影響更為明顯:他曾工作過的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退縮加劇,分裂成兩支,1980年代為做研究打的冰隧道也早已消融殆盡。
隨着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的變化、變暖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採訪中,他數次強調,“保護氣候就是保護冰凍圈,保護冰凍圈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基礎。”
作為首先在國際上提出冰凍圈科學概念、並創建首個以冰凍圈科學命名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者,秦大河一直在該領域中深耕,75歲的他至今也“沒脫離業務”。他主編的教材《冰凍圈科學概論(修訂版)》獲得首屆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特等獎。特等獎只有4個,另外3個是思政理論、中醫內科和高等數學,足見其地位之重要。
儘管對公眾而言,相比冰川、凍土,冰凍圈科學的概念仍略顯陌生,但對秦大河而言,“這不僅是一門基礎科學,也是一門很有前途的大的應用科學”,更是他畢生堅持的事業。
他舉例說,水資源是中國西部地區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這些地區的發展都與冰凍圈科學有密切關係。又如青藏鐵路如何穿越高原凍土區,山區公路冬季吹雪災害如何解決,如何解決雪崩對山區公路、民眾安全的影響等,亦屬冰凍圈科學的研究範圍。由於這類工作成果很難在高影響因子的學術期刊發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科發展,秦大河為此感到可惜。
2015年,北京獲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前夕,秦大河就已敏銳地意識到“冰凍圈科學大有可為”。中國地處中低緯度季風氣候區,冬季低溫少雪,且因全球變暖溫度升高,考慮到賽程持續到3月,“人造雪必須要有。”
彼時,冬季冰雪運動的製冰、造雪、儲雪等技術設備都由國外“壟斷”,如果請國外的制雪專家參與工作,成本高昂。因此,申奧前一年,秦大河就開始組織青年團隊,在北京、張家口等滑雪場內進行雪場雪質和氣象觀測。來自蘭州、北京和哈爾濱的青年科學家,密切合作,研製儀器,制定國標,申請專利,最後完成了適合2022北京冬奧賽事“冰狀雪”的製作,實現了滑雪場地的“用雪自由”。
秦大河介紹,原先也希望自主製冰,“但確實沒有實力,今後要靠年輕科學家的智慧和努力來實現啦!”
冬奧賽場上的冰狀雪使秦大河再次受到矚目。近日,他還獲評“世界因你而美麗——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大獎,該獎項由鳳凰衛視集團聯合海內外多家華語媒體發起,共同推舉和表彰不同領域成就卓越、具世界影響力的傑出華人典範。但他很理性地看待評價,“要鼓勵和表揚年輕人,別表揚我,如果沒有年輕人取代我們,(冰凍圈科學)這個事業就難以為繼了。”
有人認為,冰狀雪的大放異彩或有助於冰凍圈科學的發展,但秦大河覺得,這只是契機之一。“冰凍圈科學對冰雪冬奧固然重要,但是冰凍圈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息息相關,還與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等有密切關聯。未來全球變暖,冰凍圈科學前途光明,大有可為!”
記者丨鄭伍輝 編輯丨盧伊
7月16日晚(星期六),國窖1573 “世界因你而美麗——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絢麗揭幕,秦大河親臨現場領獎。鳳凰衛視中文台、歐洲台、美洲台、香港台(7月17日晚)將向全球播出盛典實況,鳳凰新媒體也將同步進行網絡直播。讓我們一起見秦大河獲頒“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大獎”的榮耀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