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目前2022年國自然會評時段,那麼,對於青年項目而言,大家了解過去是什麼情況嗎?據悉,在1988年那會,一個青年項目是3萬元(本文中鄧秀新院士提及,那時他們工資才六七十塊)!是不是覺得那時的青年項目很實惠?另外,鄧秀新院士還提及,那時的青年項目是需要答辯的!而今,青年項目早已經不再有答辯環節,或許與資助項目數過多有關吧,畢竟人數眾多是很難安排答辯現場的。
鄧秀新院士對青年項目的觀點,大家可以閱讀下文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設立35周年
鄧秀新在實驗室。
1986年鄧秀新(左)與導師章文才的合影。
1989年鄧秀新(左)與美國老師合影。受訪者供圖
題目是“利用原生質技術篩選抗旱耐鹽鹼柑橘突變體”,申請書一共10多頁都是手寫的,圖片是自己沖洗的細胞再生黑白照片……時隔30多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對中標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記憶依然清晰。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以下簡稱青年基金)項目不僅為我啟動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筆不菲的經費,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給我提供了獨立開展科研的難得機會。”作為早期青年基金獲得者之一,鄧秀新在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它幾乎成了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在青年基金的支持下,鄧秀新正式走上柑橘研究之路。多年來,他帶領團隊率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柑橘細胞工程技術體系,成功應用於種質創新與遺傳改良。
晚熟臍橙、早熟蜜橘、其他各種各樣的柑橘……農業界公認,今天的柑橘越來越好吃,這位“柑橘院士”功不可沒!
38800021,“幸運”變“牽掛”
時間回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鄧秀新是那個時代的“幸運兒”—就在他博士畢業的那一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了專門培養青年科研人員的青年基金。
對鄧秀新而言,一切都來得剛剛好。鄧秀新和章文才先生商量後,決定以“利用原生質技術篩選抗旱耐鹽鹼柑橘突變體”為題申請青年基金,“想試試看這個領域還能做些什麼事”。
1988年6月,鄧秀新從武漢赴北京參加項目答辯。“和當年去參加高考的心情一樣,一點都不緊張,嘻嘻哈哈地就去了。”當時,不到30歲的鄧秀新對這次答辯會給他帶來什麼毫無概念,只有對科學的滿腔熱情。
……
不久後,鄧秀新申請的項目通過了,項目批准號為38800021,獲批3萬元經費。他喜出望外:“要知道,我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六七十塊錢,這3萬塊錢可以做多少事啊!”
...
回憶起這段往事,鄧秀新感嘆:“無意中,青年基金竟然成為我對祖國的一種‘牽掛’,把我拉回到研究柑橘的人生軌道上,這條軌道一直通往今天。如果沒有青年基金,我不知道現在會在哪裡、會做什麼研究。”
經費增加,年輕人也在增加
回首近40年的科研人生,鄧秀新最難忘的仍然是作為起點的青年基金。“不只是一筆錢,還給了我獨立開展科研的機會。”他告訴《中國科學報》。
...
“最近幾年,我觀察到一個比較揪心的事,高校、研究所里青年科研人員臉上的笑容少了,經常把‘擺爛’‘躺平’掛在嘴邊,甚至真的這樣做。”鄧秀新嚴肅地說。
為什麼會這樣?他的反思是,“我們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支持還是太少了!”近年來,儘管國家在科研經費上的投入不斷增加,但從事科研的年輕人也在增加。用鄧秀新的話說,“每個人得到的‘餅’反而少了”。
...
為此,鄧秀新認為,青年基金應當繼續支持“青椒”們自主選題開展基礎研究,培養他們獨立主持科研的能力,為我國培養基礎研究後繼人才發揮作用。
“現在青年基金競爭格外激烈,資助率還不到20%。”對此,鄧秀新呼籲,如有可能,盡量創造條件,提高青年基金的資助率,給更多“青椒”提供良好環境,避免他們在“內卷”中“躺平”。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