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由王大珩領頭的863計劃,歷時30年,對我國影響有多大?

2021年10月11日23:08:02 科學 1286

2021年,這個我黨成立100周年的政治之年,我國的三位宇航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於6月17日先後進入天和空間站的核心艙——一座完全屬於中國的空間站。這標誌着我國在航天領域徹底打破了西方國家在國際空間站使用上對我們的鉗制。

要知道,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就提出申請使用由美、俄、日、英等16個西方國家共同合作建設的國際空間站進行項目實驗,但在美國的種種阻擾下未獲批准。而現在,在我國自主開發的空間站成功後,已同意了17個國家提出的使用申請,但也有包括美國在內的部分國家因申請項目的價值不足而被拒。

如今,國際空間站即將超過使用壽命,預計到2024年,太空中將只有中國天和空間站運,世界各國都需要向中國尋求合作。而這揚眉吐氣的一刻,其實早在35年前就拉開了帷幕——1986年上馬的863計劃確定了我國空間站獨立自主研發的目標。

1986年由王大珩領頭的863計劃,歷時30年,對我國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863計劃是我國第一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可以說正是這個計劃的運行,使我國突破並掌握了一大批國際領先的關鍵技術,迅速拉近了新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差距,讓我國在現代高科技領域獲得了較強的話語權。它的意義不在於商用或者經濟收益,而在於解決了多年來新中國在基礎科學和前沿科學領域積累不夠,人才不夠等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的發展意義遠大,影響至今。

時間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隨着新科技的不斷突破和成果在生產發展方面的推廣應用,全球各國均認識到高新技術產業對國家整體的戰略意義。特別是在1982年之前的十年中,西方出現經濟蕭條,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停滯,在傳統產業一蹶不振的情況下,全靠高新技術產業以每年超過15%的增長速度來維持。

在這種情況下,以美國為例,尖端技術投資在工業產業中所佔比重超過了34%,各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也把微電子、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業列為首要扶持工業,由政府籌集資金,統籌部署投資、科研和生產。

為了幫助國家產業轉型,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率先取得優勢,80年代初期,世界各國和地區相繼出台本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

1983年,印度出台“新技術政策聲明”;美國宣布“星球大戰計劃”;1984年日本制定“振興科技的基本政策”;1985年,法國及西歐確立“尤里卡計劃””,前蘇聯、東歐制定“科技進步綜合綱要”,這些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一場世界性的新技術革命正在興起。

1986年由王大珩領頭的863計劃,歷時30年,對我國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與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相比,當時我國研究開發高新技術的投資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3%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的3%-5%。其實在那個時期,雖然中國剛剛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幾年,但已經同時具備了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不過據統計部門在1980年測算,作為發展標杆的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所佔比重僅為4%,而全國平均比重甚至低於2%。可以這麼說,傳統產業在當時佔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

這種情況讓科學界的有識之士們心急如焚,我國因封建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和後來的戰亂,已經錯失了前兩次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的發展良機,如果不能跟上這一次全球科技革命的節奏,儘快縮小同工業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發展上的差距,中國將被世界徹底拋在後方,崛起的可能性更加渺茫。

中國作為一個剛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家,現實問題十分突出:人口多、工業底子薄、經濟基礎差,生產力很不發達。面對這種國情,科學家們一邊關注着世界科技領域的發展動向,一邊思考着我們迎接這場挑戰的對策。

1986年年初,國防科工委召集各界專家學者們開了一個國防科技計劃會議,就我國如何應對這一輪新的科技競爭展開了討論。

很多學者都提出咱們必須跟上搞高科技,因為在科技飛躍發展的情況下,必須緊緊跟上高新科技的發展,才能在國際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較快地達成國家富強。

另一部分則持相反觀點,他們認為按照中國的國情,還不具備全面展開高科技研究的經濟實力,如果盲目地將大量資源傾斜在高新技術發展上,將對國家整體造成很大的負擔。

1986年由王大珩領頭的863計劃,歷時30年,對我國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這兩種觀點可以說各有道理,一直相持不下,因此在其他國家都發展了兩三年後,我國相關部門也一直沒能出台實質性的科技發展方案。終於,在1986年3月3日,一份題為《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的報告被送到了已經82歲高齡鄧小平的案頭。

這份“建議書”是由“中國光學之父”、時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王大珩親筆所寫,並附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時任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淦昌,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時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專職委員陳芳允,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空間自動控制學家、時任航天部空間技術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楊嘉墀的聯合簽名。

有一個不得不提的細節是,為了避免關於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提議再次陷入不同觀點間無休止的爭論,對形勢心急如焚王大珩為此走了“後門”,他找到了自己在技術科學部的同事,鄧小平女婿張宏,請他直接轉呈小平同志。

1986年由王大珩領頭的863計劃,歷時30年,對我國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這四位專家可以說是我國科技界的泰山北斗,這份建議書鄧小平十分重視。鄧小平認真詳細地閱讀了這份建議,並被建議書中提到的嚴峻國內外形勢所深深觸動。3月5日,鄧小平親自在建議書上做出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儘快安排相關專家和部門討論,拿出意見,以憑決策。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有了這句批示,3月8日由國務院親自牽頭,再次召集各部門負責人和各界專家,對“建議書”進行了討論,並決定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國防科工委共同負責,儘快拿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發展規劃。雖然仍有學者認為當時中國搞高科技可能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但從大勢上來看,所有人都預感到屬於中國科技界的春天要到來了。

會議結束後,國務委員張勁夫特意與四位上書的科學元老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交流中他們探討了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現狀和方向,同時也觸碰到了一個非常沉重的問題:中國的高新技術發展計劃,需要投資多少錢?

這個問題擺出來後,王大珩等人也非常為難。作為研究者來說,科研經費當然是越多越好,特別是高新技術,如果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撐,很難取得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張勁夫看着幾位老科學家的表情,心裡瞭然,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他說道:“沒關係,就是請你們預估一個大概數字,下一步國務院作經費預算時可以提前規劃。”

習慣了省吃儉用地做科研的幾位科學家盤算了一下,最後還是王淦昌開口道:“現在國家也很困難,每年給撥2個億就行!”他們是這麼算的:當時我國每個雞蛋兩毛錢,全國共10億人口,每人每年省下一個雞蛋錢來支援高科技發展,就是2億元。

要知道,當時美國宣布的“星球大戰計劃”是在1984年-1989年投資250億美元,1980年日本科研經費投資4.6萬億日元,與之相比,2億元放在高新技術研究中實在是杯水車薪。但這些老一輩的科學家們,他們為國家和人民考慮得實在太多,當時我國還處於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哪裡都缺錢,他們的想法就是先拿着2個億啟動項目,因為中國的科技發展不能再拖下去了。

然而令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經過國務院的測算後,中央批下來100億的專款用於高技術發展,而當年,全國財政總支出也不過2000億元。雖然與發達國家比起來,100億經費仍顯不足,但中國的科學家們能夠感受到中央對他們的大力支持。

1986年由王大珩領頭的863計劃,歷時30年,對我國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為了將這筆專款用好,將研究效益最大化,從3月開始,國務院在五個月內牽頭召開了7次會議,共彙集了各領域一百二十四位專家,組成了十二個小組,進行了深入詳細的探討和論證。最終於1986年8月,通過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呈報中央。

1986年10月,中央政治局專門召開擴大會議,討論並批准了《綱要》的實施,由於這個計劃源於1986年3月四位科學元老的上書,便簡稱為“863”計劃。

1986年11月18日,中國“863”計劃正式對外公布,中國第一個戰略性的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就這樣堅定地開始實施了。根據鄧小平的意見,高新科技的發展實施的是“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方針,這也拉開了新中國科技騰飛的征程。

這份《發展計劃綱要》參考世界高新技術的發展趨勢並結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需要,選擇了生物、航天、信息、先進防禦、自動化、能源、新材料等7個技術領域15個主題項目,這些領域從此成為我國的突破重點,科學家們誓要跟上並超越世界水平。

雖然幹勁十足,但當時的人們還無法想到“863”計劃給多年後的中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科技藍圖。

1996年,“863”計劃實施十周年,國家在北京舉辦了10周年工作會議並進行了成果彙報展覽。通過這十年的發展,我們在生物領域從零開始,使每個新生兒都可以完成對乙肝的主動免疫,人民平均口糧增長了25公斤。

在航天領域可以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生產飛機機頭,衛星監測覆蓋了全國80%以上的領土,特別是在氣象偵測上,精準度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新中國的科研隊伍積累了大量研究經驗,開始向世界的科技前沿領域發起衝鋒。

這十年間,通過“863”計劃共取得12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有將近一半達到國際水平的,並獲二百多項國內外專利,為國家創造效益近數千億。而在當年,“863”計劃又將海洋高技術領域列入了發展規劃。

2001年,也就是“863”計劃實施15周年,北京展覽館再次舉辦了15周年成就展覽會,而這時“863”計劃的研究項目已經達到了近7000項,獲專利2000餘項;培養了數十位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徹底讓中國高新科技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

1986年由王大珩領頭的863計劃,歷時30年,對我國影響有多大? - 天天要聞

在文章開頭,我們講到的中國空間站天和號”的發展歷程就源起於“863”計劃中的第二順位“航天技術”。在1992年,黨中央決定實施“921”工程,確定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發展規劃。

第一步是發射載人飛船並開展空間應用實驗,這一步在2005年10月,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和聶海勝成功進行多天太空飛行試驗後,宣告成功收官。

第二步是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並進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短期有人照料的問題,這一步在2019年7月19日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圓滿完成任務並按指定路線返回地球後也順利完成。

第三步是突破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在空間站照料的問題。而隨着“天和”空間站的順利展開並成功入艙活動,第三步也邁出了關鍵性的一半,相信很快就會按計劃取得圓滿成功。

2015年,隨着我國科技的蓬勃發展,國家對科研計劃管理模式進行改革,科技部為此出台了《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隨後又於2016年初將由各部委管理的各個科研項目計劃整合成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而這也意味着由科技部管理的863計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當時,863計劃開展已經整整30年,對我國高新科技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其發布之初縮小與世界各國科技差距的目標早已達成,甚至在生物、航天以及海洋技術等領域已經從追趕者成為了領先者,沒有863,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科技進步成果。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着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器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器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