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上讀到一則介紹科學知識的小文:《空中自有“黃金屋”》。說是在遠離地球175光年的空間,發現了一顆黃金構成的星球,其黃金儲量是地球的一百萬倍,“但遺憾的是它距離地球實在太遠,因而人類只能望之興嘆”;另在地球的軌道附近發現了一顆金屬小行星,竟也蘊藏着萬噸黃金和十萬噸白金,總價值達上萬億美元,“尤其令人振奮的是,它距地球僅一千萬公里,可以說是唾手可得”。
讀了這則短文,我只覺得聊有趣味,卻沒有感到多麼“遺憾”,也沒有感到多麼“令人振奮”,至於“望之興嘆”,就更沒有那麼多情。太空里有黃金,這就好比地球上有泥巴,只是一種客觀存在。我想那黃金構成的星球,未必比咱們的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
據介紹,黃金作為世界上最貴重的金屬之一,只不過是“具有極高的金融價值和工藝裝飾價值”,這很令我失望,因為這兩種價值,都不是不可替代的。也許黃金還有更有價值的用途,但就已知的這兩種用途而言,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甚至還比不上空氣和水。這就難怪在烏托邦的理想中,要用黃金修建廁所。而且列寧也提過類似的建議,當然是在貨幣消亡以後。那時用黃金建個廁所,可以作為遊覽項目,卻不用再收費了。
曾經有過一段時期,黃金的價值還比不上銅和鐵。那時銅和鐵是貨幣商品,這從古幣收藏家那裡可以知道。而且銅和鐵還有一個黃金比不了的優點,就是由於它們的出現,引起了生產工具的變革,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後來黃金成為貴金屬,只不過是由於它容易分割、保存和攜帶,不易變質等。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這也可以理解為,黃金不是天生的富貴命,是貨幣選擇了它,用它只為方便而已。黃金靠它的自然屬性得到人類的青睞,就好比一個人僅僅因為長得好看,就中了個頭彩。
話說回來,即使黃金有這些優點,如果地球上充斥了黃金,它還具有極高的金融價值和工藝裝飾價值嗎?這使我想起了伏爾泰小說中的“黃金國”,那裡的村童穿着金銀鋪繡的衣服,被他們丟來丟去的石塊原來是黃金、碧玉、紅寶石,其中最小的一塊也夠做皇帝寶座上最輝煌的裝飾。他們用黃金修築花園,正如我們用石頭砌牆。闖入者試圖用黃金付飯費,卻被譏為大路上的石子。當地人最不明白的,是外鄉人愛他們的泥巴石塊。愛得發狂,甚至不惜將他們趕盡殺絕。這樣的“黃金國”固然是幻想,但如果真有遍地黃金的地方,情景也必然是這樣。
於是想到,如果那顆已被發現的黃金星球離我們很近,甚至乾脆搬到地球上來,真會那麼“令人振奮”嗎?假如地球變成一個黃金的球體,會不會更令人振奮一些呢?也許吧。沒有了水和空氣,人們還可以揮金成餚,吃黃金菜,喝黃金酒……而且據說,《本草綱目》有記載:“黃金可食用,可抑菌”。又據說,經專家鑒定,黃金酒“有舒筋、美容、延緩衰老等保健作用”……只怕是那時候再來開黃金宴,就吃不出今天的那份感覺,而要味同嚼泥了。因為那時的黃金,已經變成地道的泥巴。
人們習慣於用自己的好惡去評價事物,即使是作一個科學的評價;人們習慣於將自己的價值觀加之於世界,即使是觀察遙遠的天體。望着一個遙遠的星球上的黃金而興嘆,為一個天體上的黃金儲量而振奮,並能立刻用美元計算出它的價值,這反映了人類對黃金的一往情深,若其他物類有知,定會嫉妒不已。
酷愛黃金的人們,在遙遠的太空,有一個美麗的黃金夢。不必為之遺憾,也不必望之興嘆,只需飲下若干杯黃金酒,醉入黃粱之際,便可神遊那黃金世界了。
(作者簡介:焦加,原某報高級編輯、高級評論員。從事編輯工作34年,任評論員26年。所編欄目獲首屆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名專欄獎、首屆中國新聞名專欄獎,個人獲第二屆韜奮新聞獎提名獎。所撰評論在全國性評獎中獲獎數十次。編輯出版該報雜文系列近20種,寫作出版雜文集《親自讀書》等4種,其中《親自讀書》一文入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志公主編初中第六冊《語文》課本。近年致力於系列文史隨筆寫作,出版了《我眼中的風景——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