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查出腸癌,8次化療2次轉移,醫生提醒:這些腸癌信號要小心

2021年05月11日22:45:22 科學 1193

全世界範圍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恐怕就是肺癌了。但是在我國,有另外一種癌症正在後來居上,有超過肝癌的可能性,那就是腸癌

腸癌一般好發於湖南、四川、重慶這些地方,由於他們熱衷於吃辣、臘肉,等刺激性食品,因此這些地方的人更易患喉癌和腸癌。

快60歲的老人謝某就不幸患上了腸癌。

老人查出腸癌,8次化療2次轉移,醫生提醒:這些腸癌信號要小心 - 天天要聞

(1)、老人查出腸癌,8次化療2次轉移

謝老闆今年快60歲了,是廣西人,雖然年歲已有些高,但是他依舊是家裡的頂樑柱。可是就在這兩年,他的身體出了一點問題,首先是他的排便異常,原本謝老闆一天排便的次數在兩次左右,而且色澤光潤,粗細均勻。

但是,從最近的排便狀態來看,他一天最少拉三次,每次都是又稀又細,完全沒有以前那種排便通暢的舒適感覺。其次就是他的大便還帶有血絲,非常痛苦。

老人查出腸癌,8次化療2次轉移,醫生提醒:這些腸癌信號要小心 - 天天要聞

就這麼過了一段時間,他終於忍無可忍,來到了當地醫院肛腸科就診,原本只是以為吃錯東西,但當他看到化驗單後,整個人傻了。醫生告訴他:“你得的是直腸腺癌”。

老人查出腸癌,8次化療2次轉移,醫生提醒:這些腸癌信號要小心 - 天天要聞

這種癌症簡單來說就是直腸癌,是因為平時飲食不怎麼注意引起的,謝老闆得知自己患癌後積極配合治療,最終在手術和化療的幫助下,他保住了肛門,不需要切除直腸裝人工肛門,不到一個月,謝老闆康復出院。

原本以為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謝老闆也以為自己終於迎來新生,但是癌症如果那麼容易被擊敗,也就不是癌症了,反反覆復折磨人才是癌症的可怕之處。

直腸癌結束幾年後,謝老闆突然感覺自己的左半邊身體非常乏力,經常抬不起來,一個月後他來到醫院做體檢,誰知這一檢查,他的各項腫瘤指標都超出了正常狀態。

老人查出腸癌,8次化療2次轉移,醫生提醒:這些腸癌信號要小心 - 天天要聞

再一次做了CT後,醫生語重心長地告訴謝老闆,他這是腸癌的肺部轉移,也就是說他現在的雙肺上都有癌細胞、都有腫瘤!在醫生的安排下,謝老闆先試着做了幾個周期的化療,但是複查後發現癌細胞並沒有有效消退。

失魂落魄的謝老闆開始抗拒從醫,耽擱了一個月後,在家人的反覆勸說下他又重新拾起了勇氣,來到了醫院當中接受治療。但是很不幸的是,癌細胞又一次發生了轉移,這次轉移的目標是腦部!頭顱CT顯示,謝老闆的腦中出現了癌症腫瘤。

(2)、使用靶向葯,癌症沒有再擴散

就這樣,謝老闆經歷了8次化療,癌細胞2次轉移的悲痛經歷。

面對謝老闆棘手的癌症,醫生告訴謝老闆,這次只能嘗試一下靶向葯能不能搞定癌症了,要是靶向葯都不行的話,那就真的麻煩了。

抱着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謝老闆接受了靶向葯的治療。醫院給他開出了予貝伐珠單抗+5-FU/LV方案(貝伐珠單抗300mgd 1 5-FU1000mgd 2-6 LV300mg d2-6),葯的療程為兩個周期。

老人查出腸癌,8次化療2次轉移,醫生提醒:這些腸癌信號要小心 - 天天要聞

不得不說謝老闆還是非常幸運的,經過了兩個月的治療後,他的癌症灶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有些地方甚至已經出現了縮小的跡象。直到現在,謝老闆都在進行積極的治療,癌症也沒有再擴散的跡象。

對此,病人可能會對醫院有些質疑,就是為什麼有靶向葯而不早點使用?難道就是為了賺化療的錢嗎?

當然不是,靶向葯的作用機理就是精準治療,它的作用十分單一,就是抑制自己針對的那種癌細胞,但是不能夠徹底消滅癌細胞,而我們知道的是癌症比較容易擴散,如果一開始就上靶向葯,然後癌症擴散或者沒有完全抑制的時候,癌症就會產生耐藥性,甚至出現抗體,這時再用什麼治療都晚了。

老人查出腸癌,8次化療2次轉移,醫生提醒:這些腸癌信號要小心 - 天天要聞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雖然摸到了一手好牌,但是不可能一開始就王炸,一開始肯定從最小的三開始打,而這就是一級又一級的化療,等到小牌出完了,我們再使用王炸。要是一開始大牌都沒了,那後面還怎麼治療?

(3)、醫生提醒:這些腸癌信號要小心

腸癌雖然很可怕,但是它還是有徵兆的,比如說百分之八十的腸癌患者會有排血便的癥狀,此時我們就要將它和痔瘡所區分開來。

其次就是,腸癌的患者會有明顯的腹痛加重情況,如果你幾個星期了都在腹痛的話,就需要趕緊去醫院看看了。

腸癌發展到後面,還會引起患者比較大幅度的消瘦貧血,因為腸道的吸收功能已經紊亂,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格外小心,很可能就是腸癌的信號,要小心了。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