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是否癌變,吃飯就知?結腸癌患者,飯後或會出現這幾種現象

如果你每次吃完飯就感覺肚子悶痛、腹脹明顯,甚至排便異常,小心你的腸道可能正悄悄“亮起紅燈”——結腸癌往往在早期就會通過“飯後徵兆”向你示警。莫以為那僅僅是尋常的胃腸不適,中老年朋友尤需留意,以下這幾種飯後的異常表現切不可忽視。


一、飯後腹脹、腹痛加劇

1.持續性飯後腹部悶痛

正常人吃飽後偶有輕微脹氣,但若疼痛呈持續性、隱痛或鈍痛,且經常出現在餐後1–2小時內,就要提高警惕。結腸腫瘤可能會部分堵塞腸腔,使食物糜滯留且氣體積聚,進而導致飯後腹部出現持續性不適。

2.腸鳴音異常

正常進食後會有輕微腸鳴現象。然而,在腫瘤梗阻時,可能會高頻次地出現“咕嚕嚕”的腸鳴聲,亦或呈現完全無聲的“沉默”狀態。頻繁的腸鳴說明腸道在拚命蠕動,卻被腫瘤擋住了路。

二、排便習慣明顯改變

1.便秘或腹瀉交替

右側結腸癌多以隱痛、血便為主;左側結腸癌則易出現梗阻,表現為便秘或排便困難,甚至飯後一段時間還要強行“解饞”。有的患者還會同時出現腹瀉,用瀉藥也難緩解。

2.大便形狀改變

若大便變細,狀若絲帶般彎曲,或呈鉛筆狀,此為腸腔被腫瘤部分阻塞而狹窄後的“示蹤”信號。


三、便血與消化道出血跡象

1.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

如果餐後排便帶血,有時是鮮紅,有時混在大便中呈暗紅,且持續或反覆出現,就要當心腸道黏膜被腫瘤侵蝕所致的出血。

2.隱性血便陽性

表面不見出血跡象,化驗結果卻呈陽性,這往往是早期腸癌的表現。早期腸癌出血量少且持續時間長,非得藉助專業化驗方可檢出。

四、飯後乏力、貧血、食欲不振

1.飯後疲倦感明顯

正常飽餐後會想小憩,但若一吃飯就像“電量見底”,渾身無力,可能是慢性失血導致的貧血。

2.面色蒼白或輕度黃疸

長期微量出血加上營養吸收不良,會讓人看起來憔悴、面色灰暗。

3.食慾減退與體重下降

腸道受累後,消化吸收功能衰退,飽腹感過早出現,此為異常。這會使食量不斷減少,體重也逐步減輕。


五、飯後腹部“鼓包”或腫塊觸及

對於外側腫瘤而言,若腫塊較大,那麼在餐後腸腔受壓之際,腹部左下或右下或許會有“鼓包”之感。輕輕按壓之際,或許可觸及質地堅硬、形狀不規則的腫塊。

六、何時該就醫或做篩查?

1.連續2周出現以上任一徵兆,尤其中老年(50歲以上)人群;

2.家族有腸癌病史,風險更高;

3.便血、體重明顯下降、貧血伴乏力,即便不痛,也需警惕。

到正規醫院可做:

1.大便潛血+腸鏡檢查(“金標準”)

2.CTMRI評估腸道形態

3.血清CEA、CA19-9等腫瘤標誌物檢測


七、健康生活,遠離結腸癌

1.合理膳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全穀物;紅肉適量,少吃腌制、煙熏食品。

2. 堅持運動:每日至少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太極等,這對促進腸道蠕動大有裨益。

3.定期體檢:5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或兩年做一次腸鏡;有高危因素者更要提前篩查。

吃完飯如果出現持續腹痛、腹脹難忍、排便習慣突變、便血或飯後乏力,別再一味歸咎“消化不良”或“老毛病”,很可能是結腸癌的“飯後警報”。及時就醫,謹遵醫囑篩查,如此方能將危險扼殺於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