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河健康報】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 范志紅
很多人在餐館吃飯後感覺異常口渴,常誤認為是味精或“科技與狠活”(如鮮味核苷酸)導致的。
實際上,雞精中既含味精(谷氨酸鈉),也含鮮味核苷酸,但這些成分並非口渴的主因。
真正的元兇是菜肴中疊加的高鈉含量。
鮮味調料的“鈉”陷阱
餐館烹飪時,肉類通常提前用鹽、醬油、雞精等腌制“碼味”,炒制時又加入蚝油、蝦醬、沙茶醬等高鈉調料。
多重鈉來源的累積,使得一道菜的鈉含量遠超家庭烹飪。
用雞精、蚝油、蒸魚豉油來舉例:
1. 1克雞精含鈉約200毫克(相當於0.5克鹽);
2. 1湯匙(15克)蚝油含鈉678毫克(約1.7克鹽);
3. 蒸魚豉油的鈉含量更高,15克含鈉1091毫克(約2.8克鹽)。
鈉離子具有強親水性,攝入過多會提高血液滲透壓,促使身體“綁定”水分,從而引發口渴反應。
鹽攝入量和肥胖也有一定關係。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22年發表的論文《中國成年人鹽攝入量與肥胖的相關性研究》:鹽攝入量與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風險均呈正相關關係。
如果你想進行體重管理,一定要控制鹽的攝入量。
餐館的“隱形高鈉”套路
餐館菜肴的鈉不僅來自鹽,還隱藏在多種調味品中。更“狡猾”的是,糖和鹽會互相掩蓋味道。
糖與鹽互減味道,降低對甜味和鹹味的敏感度;濃烈的鮮味(如核苷酸)會提高人對鹹味的耐受性。因此,菜肴表面可能不覺得咸,但鈉已深入食材內部。
腌制後的肉類,即使涮水也無法去除內部鹽分。高鈉調味品(如腐乳、豆豉)的疊加使用,會進一步推高總鈉量。
下館子時,口渴感會促使顧客更想點飲料,而飲料正是餐館利潤的重要來源(佔比可達1/3至1/4)。
家庭烹飪如何避免高鈉?
少量使用味精或雞精並不會導致口渴。關鍵控制點在於總鈉攝入量。
大家可以記住基本上固定的數據:按含鈉量算,1 克味精≈0.33克的鹽,1 克雞精約等於0.5克的鹽。
如果這個數據比較複雜,大家可以記住鹽和鈉的換算比例:食鹽(g)=鈉 (g)× 2.5,可以大致得出鹽含量。
在家做飯少量用一點味精和雞精,不會引起明顯口渴,除非你同時加入足夠多的鹽、醬油、蚝油、豉油、腐乳等高鈉調味品。推薦3種做法:
1. 用少量雞精或味精替代部分鹽(如1克雞精+減鹽);
2. 避免同時使用多種高鈉調料(如醬油+蚝油+豆豉);
3. 警惕“隱形鈉”(如加工肉製品、醬料)。
下館子後口渴的鍋不該由味精或核苷酸來背,而是“過量鈉+糖”的組合。
本文來源 范志紅原創營養信息 相比原文有刪減
本文來自【大河健康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