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一動,人就垮了嗎?醫生:5種病沒必要開刀,別讓無知害自己

"在大眾認知里,一旦生病,尤其是病情較為嚴重時,手術似乎是解決問題的首要選擇。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盲目手術不僅可能無法治癒疾病,還會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傷害。下面通過一個真實案例,讓大家對手術治療有更全面的認識。

高齡患者肺結節治療抉擇

有一位 75 歲老人,在常規體檢的肺部 CT 檢查中,發現了磨玻璃結節。影像顯示,結節內有空泡征,還有血管穿行。經過多學科專家會診,初步判斷為原位癌或微浸潤腺癌。鑒於老人年紀大,身體代謝功能較弱,醫療團隊給出的建議是定期複查,每 6 個月進行一次低劑量 CT 掃描,暫時不考慮手術。此後,多次影像對比發現,結節形態穩定,說明腫瘤發展緩慢。

然而,患者和家屬對此十分不解,他們質疑:“都確診癌症了,不手術怎麼行?” 主任醫師耐心解釋,老人本身患有多種基礎疾病,對於這種發展緩慢的低危肺結節,強行手術可能會增加圍術期併發症的發生幾率,範圍在 20% - 35% 之間,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縮短壽命。這一觀點,在 PMC6209797 的研究數據中也得到了證實。

外科手術:並非零風險的治療手段

手術作為治療疾病的重要方式,依據《外科學診療規範》,分為急診手術、限期手術和擇期手術。急診手術針對創傷性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況,需在 6 小時內進行;限期手術適用於惡性腫瘤根治,建議確診後 2 周內完成;擇期手術則針對良性病變切除,可根據患者情況安排。但任何手術都存在風險:

解剖結構損傷風險

手術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傷目標器官周圍的重要結構,如心包、膈神經和喉返神經。而微創手術能有效降低 30% 的機械性損傷風險。

麻醉併發症風險

依據《圍術期麻醉管理指南》統計,全身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在 1.2‰ - 2.5‰之間,包括呼吸抑制、藥物過敏、惡性高熱等。因此,術前進行 ASA 分級評估至關重要。

出血控制風險

複雜手術中,血管損傷的概率約為 3% - 5%。術前做好凝血功能篩查,並在術中準備自體血回輸裝置,可減少 50% 的異體輸血量。

感染防控風險

開胸手術切口感染率在 1.8% - 3.5%,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範,能降低 68% 的感染風險。術後還需密切監測 C 反應蛋白等炎性指標。

遠期併發症風險

肺部手術後,慢性疼痛發生率在 15% - 30%,腹腔手術則可能導致 5% - 15% 的患者出現腸粘連。而加速康復外科方案能減少 40% 的術後併發症。

這些疾病,不一定非要手術

腰椎間盤突出症

約 85% 的患者通過系統保守治療,如卧床休息、物理治療和服用非甾體抗炎葯,6 周后癥狀會得到明顯改善。只有出現馬尾綜合征或進行性肌力下降時,才需考慮手術。

肺結節管理

根據《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小於 8mm 的實性結節,建議每年隨訪;純磨玻璃結節則需進行 5 年動態監測。研究表明,這類結節年均增長僅 0.3 - 0.5mm。

甲狀腺結節評估

超過 90% 的甲狀腺結節為良性,建議每 6 - 12 個月複查超聲及 TSH 水平。只有結節大於 4cm、疑似惡性或出現明顯壓迫癥狀時,才需手術。

痔瘡階梯治療

無癥狀痔瘡無需治療。Ⅰ - Ⅱ 度痔瘡,可通過飲食調節和肛周清潔緩解;Ⅲ 度痔瘡可嘗試膠圈套扎術。真正需要手術的患者佔比不到 7%。

良性囊腫處理

肝囊腫大於 10cm 或伴有感染時,才考慮治療;單純性腎囊腫每年增長不超過 5mm,可先觀察。乳腺囊腫在囊壁增厚超過 5mm 或存在實性成分時,可進行超聲引導穿刺。

圍術期風險管控要點

術前身體清潔

美國外科感染學會指南建議,術前一晚用 4% 洗必泰溶液沐浴,可使術野菌落數減少 75%。

呼吸道管理

麻醉插管前,清潔鼻腔並修剪鼻毛,能使術後呼吸道感染率下降 18%。

代謝調控

術前將空腹血糖控制在 7.8 - 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不超過 7.5%,可減少 52% 的切口癒合不良風險。

營養支持

ESPEN 指南推薦,術前 3 天開始口服營養補充劑,每日保證每千克體重 1.5g 蛋白質的攝入,提高手術耐受性。

生活習慣調整

術前戒煙 4 周以上,可使術後肺部併發症發生率降低 41%;戒酒 2 周以上,能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達 65%。"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