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別人的咀嚼、清嗓聲就抓狂?你可能得了一種病

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肖蓉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歐陽雲霜

每個人都有不喜歡的聲音,一般忍忍就過去了。但有些人對某些聲響極為敏感,完全無法忍受甚至會因此暴怒,就可能是心理異常狀態。《應用心理學》雜誌最近刊文指出,一些人受不了常見的咀嚼、清嗓聲,或許是“恐音症”。

論文介紹,恐音症是種特殊的情緒性心理障礙,指患者對某些日常聲音會產生負面情緒和行為,並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從報告的案例來看,容易觸發恐聲反應的聲音多為由他人口中發出的聲音,如咀嚼、啜飲、吞咽、咂嘴(“嘖嘖”聲)、清喉嚨和沉重的呼吸聲,且相比陌生人,由熟人發出的此類聲音更讓患者痛苦。其他的,如嬰兒哭聲、剎車聲、餐具撞擊聲、鍵盤打字聲、手指敲擊聲等,也會引發厭惡情緒。而鳥鳴、流水聲、海浪聲、雨聲等則幾乎不會觸發反應。

受到相關聲音刺激後,恐音症患者會表現出極度的憤怒、厭惡和焦慮;有的可能出現軀體癥狀,如出汗、肌肉緊張、心跳加快等;更為嚴重的,會抑制不住衝動,採取反擊行為,包括斥責、謾罵、怒視甚至攻擊對方。由於容易產生人際衝突,一些患者難以進行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也會迴避社交,對個人發展造成巨大阻礙。

“恐音症並不少見,據不同國家的調查,其發生率達到6%~20%。”南方醫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肖蓉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目前恐音症並未被納入精神心理障礙的疾病範疇,屬於情緒不良狀態,其發生一般認為與以下機制有關:

感知系統異常。202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恐音症患者的聽覺更為敏感,且相比視覺刺激,聽覺刺激更能引發其憤怒和厭惡。腦成像研究也顯示,恐音症患者的顳葉聽覺皮層活動更興奮,表明其聽覺感知系統可能異於常人。

感覺過敏。有學者用“過度感覺”來解釋恐音症,這是指雖然患者聽覺與普通人相似,但會對聲音過度關注。他們對不喜歡的聲音有強烈的感知、注意、記憶和情緒反應,導致局部腦區過於活躍,大腦處於超負荷狀態,進而表現出恐懼、焦慮。

情緒系統異常。恐音症的重要表現之一是情緒反應大,這與他們情緒調節功能差有關。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恐音症患者前腦島皮層過度活躍,這個腦區有情緒處理功能,其異常可導致個體在識別、產生和調節負面情感時發生障礙。

肖蓉說,當前還沒有系統緩解或治療恐音症的方案,針對上述可能的發病機制,患者可嘗試用以下辦法來緩解。一是借鑒“耳鳴屏蔽療法”,在厭惡聲環境中戴上耳塞或聽一些白噪音來減少聽覺刺激;二是“暴露療法”,讓自己逐步暴露在恐懼的聲音中,慢慢適應聲音進而脫敏;三是正念冥想,觀察和體驗自己對聲音的負面情緒,提高對這些情緒的接受度和忍耐力,讓情緒可控,減少過激反應。干預的初始階段,建議在治療師的指導下訓練,隨後可居家自行練習。治療時間一般需1年左右,長期堅持可獲得顯著療效。▲

責編:潘子虎

主編: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