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最怕這碗“祛濕湯”,常喝濕氣嘩嘩排!順手按2個“祛濕口”

近期雨水增多,空氣濕度大,環境也會變得潮濕,濕邪比較容易侵入人體。

濕氣一重,人們身體就會有沉重感,還容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連大便也黏膩不爽,總之是周身都不爽利。

這樣一來,祛濕也成為了最近的養生重點。

想要祛濕,把體內濕氣排出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食用一些具有祛濕功效的食物,如下文重點推薦的“除濕水”。

濕氣最怕這“祛濕湯”,陳年濕氣嘩嘩排!

春季溫度及濕度變化大,健脾除濕去濁是這段時期的重點之一。

濕重者多見兩類,一是寒濕,寒邪與濕邪兼夾;二是濕熱,熱邪與濕邪兼夾。

1. 寒濕,這樣吃

寒濕患者表現為舌質淡,舌苔白;怕冷,吃涼食、受涼後,容易腹脹、拉肚子;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容易疲倦,嚴重的可出現水腫,如手腳腫、眼泡腫。

這類人平素多喜歡吃涼食,如喝冰飲、吃雪糕等。可以在煲湯、炒菜時,適宜加入溫性的薑片、花椒、陳皮,能起到苦溫燥濕的作用。

推薦菜譜:太子參茯苓陳皮排骨湯

材料:豬排骨、太子參、茯苓、陳皮、生薑、食鹽適量。

做法:豬排骨斬段,焯水洗凈備用。鍋內加入適量清水,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2. 熱濕,這樣吃

熱濕患者表現為口苦、口乾;舌苔厚、黃;睏倦乏力,老覺得睡不醒;咽部分泌物較多;大便不通暢、黏膩,精神煩躁。

這類人平素多喜歡吃煎炸、燒烤等食品。可用偏涼性的土茯苓薏仁等煲湯,濕熱並重甚或熱重於濕的,可用偏寒性的綿茵陳、蒲公英、雞骨草等。

推薦菜譜:薏仁白扁豆雞腳湯

食材:雞爪,薏米,白扁豆,姜、胡椒粉、料酒適量。

做法:將白扁豆和薏米提前泡發,雞爪用涼水浸泡去血水。鍋中加適量水,放入泡發好的白豆和薏米等材料,燉至雞爪熟爛,白豆和薏米變軟熟透,加入適量鹽、胡椒調味。

當然,如果實在分不清寒熱,可以選擇性味比較平和的祛濕藥材煲湯、煮粥,如芡實白茯苓扁豆淮山

推薦菜譜:四神粟子糖水

材料: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粟子肉,冰糖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乾淨放入鍋里,倒入清水,用小火煮30分中,再加入冰糖,繼續用小火煮10分鐘即可。

想要濕氣不沾身,除了吃祛濕食物,還可多按揉身上自帶的“祛濕口”——

身體有2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

陰陵泉穴:健脾化濕

取穴:在膝蓋下方,沿着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處。

陰,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陰陵泉脾經之合穴,而脾有運化水濕之功,在臨床上,陰陵泉有“健脾利濕第一穴”之稱,可用於各種水腫、黃疸、心胸痞滿小便不利之症。

日常可通過按揉、刮痧等操作,刺激陰陵泉穴,從而達到健脾祛濕的效果。

①按揉

每天堅持按揉10分鐘左右。同時,可配伍按揉足三里承山、豐隆3穴。

Tips:按揉以上穴位時,會有明顯的酸脹感,堅持按揉一段時間後酸脹感減輕,這是濕邪漸散的徵兆。

②刮痧

取刮痧板(或光滑、鈍圓的物件如湯勺、牛角梳炳等),在陰陵泉穴上塗上刮痧油(甘油、潤膚油等黏稠潤滑的液體即可)。然後,使刮痧板與皮膚成45度夾角,施行刮痧。

注意,力度由輕到重,以耐受為宜,刮至皮膚髮熱、發紅即可,建議隔天進行一次,刮2至3分鐘為宜。

可配伍刮血海、豐隆、承山3個穴位。

委中穴:暢通水道

取穴:膝後區,腘橫紋中點。

委,堆積也。中,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濕熱水汽在此聚集。

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而膀胱經作為人體最大的祛濕排污通道,委中穴是這個通道的排污口,如果此處不通暢,濕氣便排不出去,就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

具體操作:每周或隔周連續拍打腘窩處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類似刮痧時候的出痧反應。

同時拍打腋窩的極泉穴和肘窩的曲池穴,能增強祛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