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華:愛好文藝的醫療組長 用真誠對待每一位患者丨名醫風采秀②

封面新聞記者 羅軒 攝影報道

陳耀華查房

4月16日一大早,陳耀華冒着密密春雨早早地趕到醫院,交接班結束後,迅速開始查房。前一天用了什麼葯?效果如何?今天要注意些什麼?陳耀華對醫療組管理下的30多位患者情況了如指掌。從早上8點開始,查房一直忙到10點半才結束。“作為一線醫生,門診和查房是我們最基礎的工作。”

處處透着低調謙遜的年輕名醫

陳耀華,生於1982年,2010年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達州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工作。一路走來,他早已褪去了曾經的青澀,成長為達州市中心醫院的中流砥柱。

儘管已獲譽無數,但他仍處處保持着謙遜和低調。在達州市中心醫院的一眾名醫大家之中,陳耀華也並不十分耀眼,他還在繼續成長的路上前行。

陳耀華查看患者影像資料

在院外,他是四川省“衛生健康英才計劃”中青年骨幹人才、首屆“達州名醫”、首屆達州“文衛菁英”、第三屆達州市“大美醫者”;在院內,他是院長助理、內科系統主任、醫療組長。在眾多榮譽中,他最為看重的還是醫療組長,這是他仍紮根一線、踐行醫者初心的舞台。

對於這些頭銜和榮譽,陳耀華表示,都得益於醫院和科室前輩們的推薦,沒有他們的推薦,我不可能成長得這麼快。話語中透着低調和謙遜。當然更多的還是他自己的踏實和努力,在十幾年的從醫生涯中,他到少數民族地區對口支援過,也到意大利做過訪問學者,更是在疫情嚴重時披堅持銳星夜馳援吉林抗疫。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仍堅守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我每周坐一次門診,查三次房,必須保持與病人的聯繫,才能讓我的醫生生涯更有生命力。”

學會放手讓同事都能快速成長

“一個人走得好不是真的好,一個人跑得快也不是真的快。”在陳耀華眼中,自己的成長與前輩的帶攜密不可分。現在,他也在帶團隊,因此,他的願望是團隊的每一個人都能快速成長。讓同事快速成長,他的秘訣是:學會放手。

陳耀華參加學術會議

陳耀華有兩個團隊,一個是醫療組的小團隊,另一個是大內科系統的大團隊。小團隊而言,加陳耀華一共4名醫生,管理30多張床位。

陳耀華說:“因為呼吸方面的疾病比較多,基本常年都是住滿了患者的,我對醫療組的同事要求,就是要多做事,做事才能讓自己成長。我自己也在學會放手讓他們去做,換言之,他們成長了我也才能輕鬆點。”

對於大團隊而言,陳耀華直言很有壓力。該院大內科系統共有21個科室,醫護人員共1101人,管理1125張床位,基本佔據了該院床位的半壁江山。他坦言:“壓力主要來自於要讓系統內每個科室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要讓每個人都能從這份工作中得到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儘管很難,但是陳耀華一直在努力,既從宏觀政策上全面把控,又從微觀操作中去規範,目的只有一個:讓這個團隊變得更優秀。

用對文藝的真誠對待每一位患者

醫生的工作要求對專業的高度認真負責,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無疑也是繁忙而枯燥的。就像一個天平,工作要求太高,生活難免被忽視。而在陳耀華眼裡,工作與生活的矛盾是可以通過業餘愛好來調節的。

談到自己的業餘愛好,陳耀華笑言:“平時空閑的時候,喜歡寫寫畫畫和攝影。我寫東西不追求發表,都是對生活的一些所感所悟。用真誠的心去感受生活,就像我們永遠要以真誠對待我們的每一位患者一樣。”

陳耀華攝影作品

“從方艙醫院出來,剛好看見夕陽落山,東北平原這個季節的太陽角度還很低,血染的晚霞,靜謐的白樺林,斑駁的牆體,映在大巴車玻璃上,格外美。要是沒有疫情,這種美就不會那麼孤芳自賞了。”

這是2022年4月,陳耀華在吉林抗疫時寫下的文字。在此期間,他通過一篇篇感性與理性交織的文字,讓我們見證了疫情下真實的長春,也給疫情下的人們帶來希望和力量。

夕陽下的長春(陳耀華攝影作品)

抗疫結束,臨別之際,他更是寫下一首長詩《長春,後會有期》。令其欣慰的是,這首詩被選作四川援吉醫療隊的臨別贈詩,送給了長春人民。

作為醫生,加班是常事,好在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家屬是老師,時間相對規律一點,所以平時家裡面的事她費心多一些,還有父母幫襯着可以照顧下小孩。所以自己才能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