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25日訊 同時患有心臟和腦部疾病該怎麼辦?黃岡女子因經常出現右側肢體乏力,還有頭暈和胸悶等癥狀,多年來倍受困擾,在漢求醫後確診為煙霧綜合征和冠心病,若不及時治療,生命危在旦夕。近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心血管病醫院、腦科醫院通過心腦雙搭橋,一次手術幫助患者解決心臟和腦部兩大疾病,開啟新型一站式“外科心腦同治”模式。4月25日,經過精心救治,患者順利出院。
心腦同治手術團隊。
一站式解決心腦血管問題
家住黃岡的胡女士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作性右側肢體乏力,伴頭昏、胸悶,在當地醫院就診後,腦血管造影顯示左側頸內動脈閉塞、右側頸內動脈中度狹窄。胡女士找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被確診為煙霧綜合征。檢查還發現胡女士心臟冠狀動脈主要分支堵塞超過90%,如不及時治療,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如果先治療腦血管,患者發生心梗或心臟猝死風險較高;如果先治療心血管,易引發腦血管破裂出血或腦梗死。”中南醫院腦科醫院院長、神經外科主任陳勁草教授表示,心腦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發病機理,隨着當今心腦血管疾病致死致殘率逐年上升,“心腦同治”理念越來越受到關注。心腦血管疾病往往相伴而來,且都不能等,對治療的迫切性和水平都提出極高要求。
中南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血管外科主任劉金平教授說,往常這類患者需要完成腦血管疾病治療後再轉入心血管疾病專科,接受兩次手術,手術所面臨的風險大大增加,患者所耗費的時間、經濟成本也會成倍增加。
陳勁草教授和劉金平教授考慮到胡女士心、腦互相影響,為減少單一手術導致另一器官病情惡化的概率,決定通過同台外科手術治療,心腦雙搭橋“一站式”解決胡女士兩大問題,進行真正的“外科心腦同治”。據了解,此次治療同時進行腦血管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手術的一站式“外科心腦同治”新模式,在國內罕見報道。
劉金平透露,中南醫院近年來不斷探索醫療模式的創新,將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不斷提升,真正做到讓患者少操心,以患者為中心,同時提升醫療質量與安全。這次手術是繼心血管內外科融合後,心血管病與腦血管病團隊跨專業成功合作的典範。
術前多次舉行MDT多學科討論會診。
術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外科、心血管外科聯合麻醉手術科、超聲醫學科和醫務處進行多次MDT多學科討論,同時邀請心血管內科主任魯志兵教授、神經內科主任梅斌教授和介入診療中心主任盧偉教授等專家進行多學科研討,為胡女士定製個體化治療方案。
1毫米血管上完成高難度“心腦雙搭橋”
經過充分術前準備,4月中旬,由心血管外科劉金平教授、周建良教授實施微創小切口冠脈搭橋術,由神經外科陳勁草教授、章劍劍教授為患者實施顱內外動脈搭橋術。他們都需要在直徑1毫米左右的血管上操作,任何一步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心梗或腦梗的嚴重後果。
劉金平教授團隊微創小切口冠脈搭橋手術中。
技術精密度高的手術需要團隊密切的配合,在“心腦同治”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腦外和心外手術順利結束,總耗時不足5小時。術後,胡女士立即轉入ICU進行監護,2天後轉回普通病房。
陳勁草表示,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特別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他建議,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最好能每年定期進行一些針對性的檢查,如腦血管超聲、頸部血管超聲等;另一方面,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應對病情定期進行全面評估,不應等到疾病發生,或者癥狀出現時才去就醫,而應有意識地定期查體,最大限度預防心腦疾患。
陳勁草教授顱外顱內動脈搭橋手術中。
據悉,手術當天,心血管外科和神經外科團隊還為另外一位患有卵圓孔未閉+煙霧綜合征的患者,成功進行卵圓孔未閉封堵術+顱內外血管搭橋術的“心腦同治”手術。患者恢復良好,目前也已出院。
專家表示,外科心腦同治新模式的開展源於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中院的快速發展,統籌醫院最強學科力量,通過深度學科交叉融合參與患者救治,為罹患多種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讓患者最大限度受益。
(長江日報記者劉璇 通訊員於鑫益 夏萌萌)
【編輯:余麗娜】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59222222。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