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過這麼一個觀點,普通人每五年一個小劫,每十年一個大劫。
人生,由好幾個十年構成。好運一點的,能活十個十年,百歲而終,這是有大福氣的人。而運氣差一點的,還沒到五六十歲,就走了。
“十”這個數字,與其說預示着“十全十美”,不如說它是一個階段性的“關卡”。
20歲到30歲是一個關卡,30歲到40歲是一個關卡,40歲到50歲也是一個關卡。舊關卡的終結,以及新關卡的開始,都跟“十”這個數字有關。
只不過,大關卡之前,還有小關卡。而“五”,恰恰就是小關卡的體現。
就拿我們所熟知的45歲到55歲這十年來說,從45歲開始,人的精力就不太行了,開始走下坡路。50歲是一個大關。到了55歲,每個人都認為人生的考驗結束了。誰知道,這僅僅是晚年之前的小磨礪罷了。
你終究會明白,人過五十五,禍事找上門。避不開這幾點,晚年會比較糟糕。
一、賺錢和保命的關係,要處理好。
到底是錢重要呢,還是命重要呢?
在有錢人看來,肯定是命比較重要,沒有長久的壽命,也許連好生活都無法享受了。當然,無錢人的看法,恰恰是相反的。
由於普通人沒啥錢,連滿足一日三餐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會拼了老命去賺錢,一點也不管自己的健康。這種做人方式,是不長久的。
說得難聽一點,再勤奮的牛,都有累趴在地上的那一天。錢,那是賺不完的。官,也是做不完的。唯有壽命,那是有限度的。
見到過一些有錢人,拚命賺錢,誰知道落得“人在天堂,錢在銀行”的下場。而普通人,因為過分勞碌而離開,只留下親人凄凄慘慘。
所以說,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平衡好錢與命的關係。實在平衡不好,就先以“命”為主。至少,身體健康的你,會省下很多錢。
二、千萬不要對親人發脾氣。
有人調查過,喜歡生氣的人,其實不是年輕人,而是中年人。
中年人的壓力比較大,生活也比較匆忙,日子也比較煎熬,所以他們脾氣會特別大,內心也會特別暴躁,彷彿跟即將爆發的“火藥桶”一般。
對此,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中年人的脾氣,到底會宣洩在外人的身上呢,還是會宣洩在家人的身上呢?
大部分的中年人,都不敢得罪外人,就只能拿身邊人出氣。因為他們知道,家人會原諒他們,所以他們就會變得肆無忌憚起來。
這種拿親人出氣的做法,那是“有報應”的。中年時期,你傷害了親人。等你到了晚年,他們就會來傷害你。這,就是“一報還一報”。
哪怕不為了晚年想想,我們也應該要為當下的生活好好思考。跟家人和諧相處,少發點脾氣,也許我們的生活,會更順暢,心態也會更好。
三、盡量降低慾望,把心放平。
近幾年來,有這麼一種生活方式風靡網絡,那就是“斷舍離”的生活方式。
所謂的“斷舍離”,從字面意思來解釋,就是斷絕不必要的雜念,捨棄跟自己無關的人,遠離跟自己無關的事兒。
而它的核心,其實是“低慾望”。人,一旦低慾望了,對於生活的要求也不高了,凡事都不計較了,那他自然就清空了煩惱,做到了“斷舍離”。
到了五十五歲的中年人,就需要有這種“低慾望”的觀念。不要再糾結於所謂的錢財名利,以及地位職位了,毫無意義。
再有錢,也不見得能帶走。再有地位,總有退休的那一天,也都有離開的那一刻。錢財,夠用就好。地位,那不多就行了。
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我們就該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平淡度過每一天。如此,恰好。
四、別走極端,要走中間道路。
人越老,脾氣就越不好,人就越容易走極端。
你看到孩子不聽你的話,你就覺得白養他了,就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他的身上。你還跟他說,如果不這麼做,那你就是不孝子。
你看到別人賺了幾百萬,你才賺了幾十萬,所以你就感覺生活沒有意義,認為人生消極。最後,哪怕你衣食無憂,也會痛苦不堪。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這些情況,關鍵就在於人們“走極端”了。
孩子怎麼做,隨他們就好,只要他們不犯錯就行了;別人賺多少錢,那是別人的事兒,只要我們過得好,就足夠了。何必走極端呢?
人到中晚年最有智慧的做人態度,理應是半精明,半糊塗,別計較,順其自然,以中為用,隨遇而安。這,才是正道。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