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七年,罹患相同疾病的夫妻見證醫療進步

【前言】

相隔7年,一對老夫妻一前一後在瑞金醫院胸外科主任李鶴成這裡做了手術。手術技術日新月異,但沒變的是患者對瑞金的信任,更是醫生對患者的關懷。

在醫生心目中,選擇了醫學,治病救人就是天職,醫學技術的進步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幫患者解除病痛。

1

時隔七年,又來瑞金

我是王阿姨,今年76歲了。剛剛過去的6月,我那81歲的丈夫在瑞金醫院做了一次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準備出院那天,胸外科主任李鶴成看到我,驚訝地笑道:“您看起來有點兒面熟”。我也笑道:“李醫生,您記性真好,還記得我。”

那是2015年5月,我在瑞金醫院做了胸外手術了,當時也是由李醫生主刀的。沒想到,7年後再遇見李鶴成醫生,而且是給我丈夫做手術。我們老倆口和李醫生真是有緣啊!同樣的瑞金醫院,同樣的李鶴成醫生,同樣的肺結節早期肺癌手術,不一樣的是手術技術的進步。

2013年,我在體檢時發現肺部有個像蘑菇一樣的0.75cm的小結節,經診斷為一種“懶惰的癌”,問題不大,但需要每半年做1次CT檢查一下。2015年,我在做第四次CT顯示,這個“懶惰的癌”增大至了1.7cm了。李醫生告訴我,最好能把它做掉。

“開出來很好哎,就在這邊划了一刀”,今天想起來,我還是覺得很幸運,遇上了李鶴成這樣的好醫生。出院前,我還專門詢問了李醫生,需要吃哪些葯來穩固病情,李醫生告訴,什麼葯都不用吃,身體會慢慢恢復正常的。

正是因為這個緣分,這次,老伴也出現了肺部結節,我毫不猶豫就把他帶到瑞金醫院。沒想到,李醫生還記得我。

2

初識達芬奇機器人

我老伴也是在體檢時發現肺部結節的,因為沒啥反應,既不胸痛也不咳嗽,我們都沒有引起重視。檢查結果結節已經有1cm左右了,醫生也是建議他手術。但是,讓我擔心的是,我老伴已經81歲了,我當年手術還不滿70歲。歲數大了手術風險肯定會高一些。

但李醫生告訴我,年齡並不是手術的禁忌症,目前在他所做過的手術中,患者年齡最大的為86歲,術後的恢復效果良好。李醫生還安排了放射科、呼吸內科等各位專家聯合會診,多學科討論結果也是建議手術治療我老公的肺結節

考慮了兩天,我們倆還是決定動手術,與李醫生進一步溝通後,將手術時間定在了3月中旬。可是,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既定的計劃。3月29日,趁着封控前短暫的時間,我和老伴趕往瑞金醫院做了一個CT三維重建,並把結果發給了李醫生。李醫生仍建議我們手術,但可以把手術時間推遲到疫情結束。這樣一推就到了六月初。上海基本全面恢復後,我們再次聯繫了李醫生,確定了新的手術時間。

與7年前我的手術不同,我老伴實施的是國內最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李醫生告訴我,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是指醫生坐在手術室無菌區之外的控制台內,使用雙手及腳踏板控制器械和一個三維高清內窺鏡的手術。通過更大的手術視野,醫生可以實施更為精確的機械運動,與其他手術相比,這種手術操作更為精確、曲線較胸腔鏡更短、創傷更小。

李鶴成醫生介紹,瑞金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手術的醫院之一,自2015年5月以來,胸外科李鶴成團隊共完成近2000例達芬奇胸部腫瘤手術。其中不乏達芬奇肺袖狀切除術、精準肺段/聯合亞段切除術、食管癌合併降主動脈瘤等複雜高難度手術。

對於高齡患者的手術,李醫生提醒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術前心肺等各個方面的評估,確定患者對此手術有一定耐受度,然後進行多學科的會診和討論。其次,建議大家採用單孔胸腔鏡手術或達芬奇手術,這樣既能保證較小創傷,也能幫助患者儘快恢復。”

聽了李醫生的介紹,我覺得科技進步真是日新月異,同樣是肺部結節,同樣是胸腔手術,我老伴要比我更幸運。不僅遇見了李醫生,更是遇見了“達芬奇”。

撰文:李東 張子晴

編輯:韓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