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創建“東亞文化之都”| 妙手回春的中國古代名醫錄

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藥的傳說故事流傳已久。《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著的《五十二病方》、《山海經》、《呂氏春秋》等書中都有對藥物的論述。隨着用藥知識的積累,逐漸由使用單方過渡到使用復方,並且不斷探索組方的原則和理論,成為方劑學的萌芽。

所以醫學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中有“扁鵲倉公列傳”,是記載中國最早的醫學史。唐代甘伯宗的《名醫傳》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史專著。其後有宋代周守忠的《歷代名醫蒙求》、明代李濂的《醫史》、清代王宏翰的《古今醫史》及徐靈胎的《醫學源流論》等。

著名醫師代表“醫祖”扁鵲

領域:中醫之本望聞問切

扁鵲,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渤海郡鄚人。曾居住在中丘蓬鵲山九仙洞,從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飲以山巔“上池”之水,修得高超醫術。初醫治好趙簡子五日不醒之症,趙簡子賜蓬鵲山田四萬畝於扁鵲,得到食邑之地。巧因蓬鵲山之首,扁鵲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飛天然石鵲和靜觀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趙人視秦越人為吉祥喜鵲一般,而尊稱其為“扁鵲”,即“在趙者名扁鵲”。也有人說是因為他醫術高明,所以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黃帝時期的神醫“扁鵲”的名號連來稱呼他。

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臟病變,中醫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機體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臟腑的關係非常密切。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問診,是通過詢問患者或其陪診者,以了解病情,有關疾病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習慣、飲食愛好等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均要通過問診才能了解,故問診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診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切脈又稱診脈,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後橈動脈搏動處,藉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正常脈象是寸、關、尺三部都有脈在搏動,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柔和有力,流利均勻,節律一致,一息搏動四至五次,謂之平脈。

扁鵲善用望聞問切之術,尤其是用脈診和望診來斷定疾病。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著名醫師代表“外科鼻祖”華佗

領域:外科

華佗,字元化、名旉,沛國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重視保健,自創五禽戲,還發明了麻藥麻沸散”。華佗精於外科,是醫療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醫療治療的最早記載,比西方早了1600多年。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關羽在襄陽之戰時右臂為魏軍毒箭所中。後來,傷口漸漸腫大,十分疼痛,不能動彈。華佗為關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劇毒,而關羽神色不變,尚在與人下棋。這個故事原本是頌揚關羽之神勇、有毅力、能忍耐,也同時說明了神醫華佗的醫技高明,博得人們的稱讚和敬佩。

著名醫師代表“醫聖”張仲景

領域:中醫臨床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南陽人,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著名醫師代表“針灸鼻祖”皇甫謐

領域:針灸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被譽為“針灸鼻祖”。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

公元248年,時年34歲的皇甫謐早已經盛名遠播,由於繁重的勞動和常年通宵達旦的讀書,使他勞累過度,導致正氣不足,再加上風、寒、濕、熱外邪入侵,最終使他患上了“風痹疾”,飽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多方求醫問葯,均沒有取得太好的療效。他開始攻讀醫學書籍,並着重研究針灸,給自己治病,與疾病作鬥爭。在他鑽研醫學的過程中,漸漸明白了醫學的重要性。通過自己矢志不渝的學習針灸理論,以身試針,病情逐漸得到了控制,並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著名醫師代表 “藥王”孫思邈

領域:醫學論

孫思邈,相傳為楚大夫屈原的後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也被西方評為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孫思邈重視民間醫療經驗,通過走訪,積累,最終完成著作《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著名醫師代表“葯聖李時珍

領域:草藥學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湖廣南直隸、河南、北直隸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被後世尊為“葯聖”。

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葯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附圖一千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神農在人類還沒有任何與醫藥相關東西的時候,是他讓中醫藥從無到有;扁鵲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全科醫生醫學技術驚為天人;華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手術麻醉的醫生,針灸、外科手術更是爐火純青……有古代醫學奠定的基礎,才會有現在這般的醫學技術

通訊員:王鳳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