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茂林今年58歲,是河南一名在農貿市場賣熟食的小攤販,每天凌晨四點起來備貨,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為了節省開支,他每天三餐就靠着攤位上賣剩的滷肉、豬蹄和肥腸過日,重油重鹽完全成了他的習慣,即使有時候妻子給他做了新鮮蔬菜劉茂林也是碰都不碰他總是嫌棄沒味。長期這樣重油重鹽的飲食,加上不運動劉茂林的體重是肉眼可見的在上漲,到現在他肚子上的贅肉都已經好幾圈了。
2018年4月3號這天劉茂林在攤位上切豬皮正起勁,沒由來的他就感覺自己腦袋忽然出現了一陣輕顫,那感覺就像是有人拿着根細繩在他的腦袋裡輕輕勒了一圈似的。頓時他手上的動作就只一愣,反應過來後,劉茂林便感覺自己眼前一陣發虛,面前的的菜刀和案板好像都蒙了一層白霧似的。下意識的他就眨了眨眼睛,隨後用力搖了搖腦袋,試圖讓眼前的事物重新聚焦起來,但隨着頭上的動作,眼前的世界沒有清明,反倒是他的腦袋像是被放進鍋里蒸了一圈似的,又軟又脹沉甸甸的掛在他的脖子上。感受到自己的異樣,劉茂林以為是自己昨天沒休息好,捂住頭在椅子上坐了一會,就拿起菜刀繼續幹活了。但是一整天他感覺自己就像是發燒了一樣,腦子格外不清醒,又暈又沉。
一直持續到下午下班的點,攤位的人又到了高峰劉茂林正彎着腰給顧客找零錢,手指剛一碰上零錢盒他就感覺自己頭皮一緊,隨後一股劇烈的眩暈從他的腦海深處慢慢的攀了上來,頓時他就感覺自己的後腦勺像是漏了氣一樣,一股一股的暈眩順着就灌進了整個顱腔,瞬間劉茂林動作就是一窒,錢還沒遞給顧客雙手就已經捂上了腦袋,劇烈的暈眩讓他有一瞬間的失衡,站在原地他就左右搖晃了兩下,隨後他猛的上前將整個身子都倚靠在了攤子上才不至於摔倒。
他強撐着一口氣試圖和顧客講話,但是嘴一張開他的聲音卻像是被卡在喉噥里了一樣,怎麼也發不出來。但此時他已經無暇顧及,因為剛剛還只是暈眩的腦袋現在像是被人拿着個銹鐵鎚,一下一下鈍鈍的砸在腦袋裡一樣,並且每一下都像是敲進了她的神經里,把他的整個後腦都震的嗡嗡作響,劇烈的疼痛順着彷彿順着他的後腦就蔓延到了眼眶,此時他感覺眼前的光就像是玻璃渣子一樣刺眼,刺的他忍不住就閉上了眼睛,此時腦海里的疼痛還在一波一波的往上涌,他感覺自己的整個顱腔像是被灌進了熾熱的岩漿,就連整個頭骨都開始融化膨脹。
站在攤位前的顧客見劉茂林突然停下動作,雙手緊緊捂着腦袋,臉色蒼白得嚇人,額頭上的冷汗一滴滴往下淌,嘴唇發紫,張着嘴卻說不出半個字。下一秒,他整個人就像斷了線的木偶一樣,緩緩癱倒在地,頭重重磕在攤位邊角。顧客嚇得趕緊蹲下去扶人,一邊顫抖着掏出手機撥打120,一邊喊:“有人暈倒了!快叫醫生!”四周人群瞬間圍了上來,攤位前亂作一團。
急救車抵達不到十分鐘,劉茂林被抬上擔架時已處於淺昏迷狀態,額頭布滿冷汗,面色灰白。進入急診後,醫生立即開通綠色通道,為他安排了一系列緊急檢查。首先進行的是血壓測量,收縮壓高達172 mmHg,舒張壓為101 mmHg,提示明顯的高血壓狀態。緊接着的頭顱CT初步排除腦出血或梗死,但為了進一步明確意識障礙的誘因,醫生開具了血脂全套、血糖、肝腎功能、電解質和心電圖等檢查。
很快,血脂結果回報:總膽固醇7.1 mmol/L(正常應<5.2),甘油三酯4.6 mmol/L(正常應<1.7),低密度脂蛋白(LDL)高達5.9 mmol/L(正常應<3.4),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卻明顯偏低,僅為0.8 mmol/L(正常應>1.0)。這些數據表明,劉茂林體內脂質代謝紊亂嚴重,屬於典型的高脂血症(混合型)。
醫生結合其長期高油高鹽飲食、無運動習慣、忽視體檢史,以及發作時的劇烈頭痛與眩暈,初步判斷此次急性癥狀為高血脂誘發的腦供血不足,雖未形成明確卒中,但已屬重度危險信號。值班主任醫師皺着眉頭叮囑:“如果再晚送來半小時,可能就不是頭暈,而是腦梗了。”隨後,患者被轉入神經內科留觀,開始接受降脂、擴血管、穩定血壓等一系列治療。
經過兩周的住院治療,劉茂林的病情逐步穩定,頭暈和頭痛癥狀明顯緩解。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地為他進行了詳細的健康教育。首先是飲食方面,囑咐他嚴格控制動物脂肪和內臟攝入,減少高油高鹽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和粗糧,每天鹽攝入不超過5克。其次,建議他堅持中低強度運動,如快走、太極、慢騎車,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鐘,以促進血脂代謝。在用藥方面,醫生為他開具了瑞舒伐他汀鈣片,用於降低LDL水平,並囑咐定期複查肝功能與血脂。此外,還根據他的高血壓情況同步調整降壓藥方案。醫生最後叮囑他:“這不是住院的結束,而是自我管理的開始。你的血管,就靠你自己養了。”
出院後,劉茂林一改往日作風,徹底收起滷味攤,開始在家做些清淡三餐。早餐一碗燕麥粥配白煮蛋,午晚飯以青菜、豆腐為主,豬油、肥腸早已不見蹤影。他每天固定清晨快走四十分鐘,晚上不熬夜、不飲酒,藥物按時服,連社區醫生都誇他“轉變得比年輕人還徹底”。三個月後複查,血脂指標明顯下降,LDL從5.9 mmol/L降至2.6 mmol/L,甘油三酯恢復至正常範圍。醫生看着報告點頭:“繼續堅持,這就是你現在最好的‘葯’。”
然而,就在劉茂林以為自己終於穩住健康、可以安心養老的時候,一場比高血脂更兇險的變故,還是悄悄在他身體里埋下了伏筆,他怎麼也沒想到,危險並沒有走遠,它只是換了副面孔,又找上了門。
2019年11月14號,這天劉茂林正坐在陽台上曬太陽,他剛喝完一杯溫水準備起身進屋的時候,忽然感覺自己的胸口像是被什麼給輕輕壓住了一樣,不重但是卻悶的發脹。下意識的他就放下杯子揉了揉胸口,然而手掌一碰上她就感覺那股悶脹感加重了,就像是有塊不透氣的厚毛巾壓了上去一樣。頓時劉茂林便感覺自己連呼吸都有些不順暢了,摸着胸口他感覺自己的心臟好像在砰砰砰的亂撞,不僅沒規律還來的又快又猛。他的心臟好像被什麼揪住了似的,開始完全不受控制起來。感受到這,劉茂林就想快點進屋坐到沙發上去休息。
然而腳下剛一動,他便感覺原本那股像毛巾一樣的壓迫,突然間就變成了一塊沉重的鐵板,並且死死的嵌進了他的胸骨裡面。頓時一陣劇烈的撕痛感猛的從他的胸腔中央就爆發了出來,那感覺就像是有個鋼爪從內到外的勾住他的心臟並且一下就掀開來。下意識的劉茂林整個身體都蜷縮了一下,他的手還來不及支撐整個人都像是段了線的風箏一樣,雙腳一軟就跪跌在了地上,接觸地面的瞬間他便感覺自己腦袋一邊空白,隨後像斷了電一樣,能感受到妻子在叫自己,但是怎麼也做不出回應了。
妻子正在廚房洗碗,隱約聽到院子里傳來異樣的響動,趕緊跑出來,便看見劉茂林倒在地上,臉色蒼白,嘴唇發紫,雙手死死捂着胸口,眼神渙散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她慌忙蹲下身去呼喚,劉茂林卻只是張了張嘴,卻連一個音節都沒能吐出。她的手一下子開始發抖,連忙掏出手機撥打120,聲音顫抖着幾乎要哭出來:“醫生快來!我老公……他突然倒地,說不出話,好像喘不過氣來了!”
救護車抵達時,劉茂林已陷入深度昏迷,面色青灰、四肢冰冷,雙手依舊緊捂着胸口,心電監護顯示嚴重心律不齊。急救醫生立即為他建立靜脈通道,吸氧、使用硝酸甘油、腎上腺素搶救,並在車上同步做了12導聯心電圖檢查,圖像顯示:Ⅱ、Ⅲ、aVF導聯ST段明顯抬高,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EMI),合併心源性休克趨勢。
抵達急診後,醫院啟動“胸痛中心”綠色通道,迅速抽取心肌酶譜與血常規。化驗結果很快回報:肌鈣蛋白I(cTnI)升高至8.7 ng/mL(正常<0.04),CK-MB達192 U/L(正常<24),白細胞13.4×10⁹/L,乳酸升高至5.1 mmol/L,提示心肌嚴重壞死、組織缺氧。床旁超聲發現心臟左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左心射血分數(LVEF)下降至28%,極度心功能不全。
心內科團隊緊急準備行冠脈介入術,但就在推進導管室途中,劉茂林突發室顫,呼吸驟停,搶救團隊立即實施心肺復蘇,連續除顫3次,靜推胺碘酮、腎上腺素搶救近40分鐘,仍無自主心律恢復。最終,主治醫生沉痛宣布:搶救無效,宣告臨床死亡。
聽見“搶救無效”的那一刻,劉茂林的妻子整個人像被雷劈中一般僵在原地,雙眼死死盯着醫生,卻怎麼也反應不過來。她的嘴巴張了張,卻連一個字都發不出來,彷彿嗓子里被塞滿了棉絮。眼神空洞,手裡的手機“啪”地一聲掉在地上都毫無察覺。她只是怔怔地站在那裡,腦海一片空白,只反覆回蕩着一句話:“怎麼會……他不是已經好了的嗎?”這一刻,整個人就像被抽空了魂魄,只剩下胸口一陣陣撕裂般的疼。
幾分鐘後,妻子終於回過神來,整個人情緒瞬間崩潰。她衝上前一把抓住醫生的胳膊,聲音顫抖卻壓不住悲憤:“醫生,我們家老劉做得哪一點不好?複查不是說血脂降下來了嗎?他每天吃得那麼清淡,按時吃藥、每天快走、酒也不喝了,攤子都收了,就在家安心養身體……可為什麼,還是出了事?而且來得這麼突然?”她的聲音越來越高,淚水終於奪眶而出,“你們不是說,只要他堅持,就能控制住了嗎?那他到底是哪裡沒做到?”她哭着,像是在控訴命運,也像是在抓住最後一點希望,想從醫生嘴裡得到一個解釋。
醫生最初也以為劉茂林的心梗是因為擅自停葯、飲食反彈或運動過量所致。但越聽妻子的講述,心裡卻越發疑惑——所有生活方式的建議劉都一一照做,甚至做得比許多年輕人還自律。他皺着眉,回到辦公室,關上門,開始反覆翻閱劉茂林住院期間的完整資料:入院血脂、出院時的肝腎功能、藥物記錄、門診隨訪、複查心電圖、B超、心肌酶譜……
報告一頁頁翻過,數據平穩、藥物連續、複查合格,沒有哪一項能解釋這次突如其來的猝死。他不放心,又把最後一次複查前後的數據與入院時逐項對比,仍然找不到漏洞。第二天一早,他特意再次約見了劉茂林的妻子,詳細詢問生活細節——飯吃什麼、葯誰提醒、有沒有感冒發燒、最近是否勞累、有沒有胸悶徵兆……可回答依舊毫無破綻。一切看起來,真的“做到了面面俱到”,但心梗,卻偏偏還是發生了,而且來得如此致命。醫生的手指停在病例封頁上,眼神一沉——他意識到,問題恐怕不在表面。
反覆思索無果,醫生坐在辦公室的燈下久久未動,心中像壓着一塊沉石。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已走到了盡頭。為了對劉茂林負責,也為了不讓這場猝死成為一個含糊的“意外”,他最終下定決心,將整理好的全部病例資料發給了自己曾經的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心血管藥理學泰斗楊寶峰教授。這位被譽為“最懂中國人血管的人”,曾主導制定國家《心梗防治指南》,是國內心血管猝死機制研究的開拓者之一。醫生在發送按鈕前停頓片刻,終於咬牙按下——他知道,如果連楊院士都查不出原因,那這件事,可能真的無解了。
楊寶峰院士坐在辦公桌前,手中那份病例資料整整齊齊地攤開在他面前。他已經翻閱了三遍,依舊沒有找到任何確鑿的漏洞。良久,他摘下眼鏡,輕輕嘆了一口氣。就連他這樣研究心血管三十餘年、經歷過無數複雜病例的老專家,一時間也被眼前的“完美數據”堵住了思路。
“問題不該出在這裡。”他自語了一句,眼神漸漸凝重起來。“或許……從一開始,我們的方向就錯了。”他緩緩道,“面對這種發作極快、結果極重的情況,我們往往第一反應會去查藥物依從性、血管病史、生活方式突變這些‘大因’,但往往正是這種生活中‘樣樣做到’的患者,反而更容易讓我們忽略某個極小的細節。”
他沉思片刻,隨即拿起電話,吩咐助手安排一趟面談。“我要親自見見劉茂林的妻子,”他說道,語氣堅定而緩慢,“或許,真正的答案,不在報告里,而在她說過的某一句話、某一個生活習慣里……被我們遺漏了。”
兩天後,楊寶峰院士如約在醫院的會客室見到了劉茂林的妻子。他沒有一上來就問診斷,而是像個老朋友般坐下,語氣溫和、話題自然,從日常吃飯聊到劉茂林平時喜歡的電視劇。妻子的防備一點點放下,眼圈還紅着,卻認真地回答着每一個問題。
院士把醫生問過的所有細節又重新過了一遍:飯吃什麼、葯誰管、早晚幾點、有沒有忘記過、有沒有犯懶、有沒有哪天特別勞累……但院士的追問更細、更碎——葯是整瓶服的還是每天分裝、服藥前有沒有喝茶、藥片是咬碎還是整吞、服藥用的是什麼水、葯放在家裡的哪個位置……
她一一作答,沒有遲疑,幾乎完美到不像一個普通家庭會做到的程度。時間過去近一小時,屋內一片安靜,楊寶峰揉了揉眉心,知道再問也問不出什麼了,便起身說:“你先去休息一下吧。”
可就在她起身、順手拿起手機的那一瞬間,屏幕亮了。屏保是一張三口之家的合照,溫馨而樸素。可就是這一眼,楊寶峰院士的目光牢牢定在了這張屏保照片上,像是盯住了某個極為細微卻至關重要的破綻。他緩緩靠近,眯起眼睛,將照片放大,院士眉頭陡然皺緊,隨後他沉默着坐回椅子,從隨身的文件袋中抽出一頁劉茂林的用藥記錄,隨後他又取出手機快速調出相關藥物資料和研究論文。一邊查閱,一邊用筆在病例邊角寫下關鍵詞。
楊寶峰院士神情凝重,緩緩開口:“我知道劉茂林病情迅速惡化的原因了,問題確實出在他服用的瑞舒伐他汀上。但既不在時間,也不在劑量,更不是與其他藥物同服的原因。他在所有該做的地方都做到了,唯獨在吃藥的那一刻——忽略了一個極其隱蔽、卻足以致命的細節。如果不是我親眼看到那張照片,絕不可能意識到這一點。長期這樣下去,不僅會導致患者橫紋肌溶解、肝功能崩潰,還會迅速誘發心肌細胞壞死、急性冠脈閉塞,直接發展成暴發性心梗,連搶救窗口都不會留下。你看到的是他突然倒下那一瞬間,但真正的致命點,其實早已埋在他每天吃藥的那個動作里。”
劉茂林的突然離世,一開始讓所有人都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他按時服藥,血脂控制良好,生活方式幾近完美,沒有吸煙飲酒、沒有飲食反彈,甚至連每日的快走鍛煉都記錄在案。更令人疑惑的是,他所服用的瑞舒伐他汀鈣片——作為國際指南高度推薦的一線他汀類降脂藥物,療效明確、副作用可控,長期用於心血管二級預防,是成千上萬人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保命葯”。那麼,為什麼一切都做對了,結果卻如此突然?直到楊寶峰院士在照片中看到那個細節——劉茂林服藥時使用的,是一隻正在冒着熱氣的保溫杯。這個看似毫無問題的畫面,才是整個事件的“引爆點”。
這一點,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劉茂林在服用瑞舒伐他汀時,長期使用高溫水送服。這一行為在很多人眼中只是“怕葯太苦”或“幫助吞咽”,卻忽視了現代藥物在溫度敏感性上的設計機制。以瑞舒伐他汀鈣片為例,它屬於B型弱酸藥物,水溶性低,其製劑工藝中通過包衣與特定緩釋結構來控制藥物釋放速度,確保其在腸道而非胃中起效,避免胃部溶解造成刺激與葯代動力學變化。
而在超過40℃的熱水中,尤其是60℃以上,藥片表面的包衣極易提前崩解甚至變性,原本用於延緩釋放的機制被破壞,導致藥物在胃內過早釋放,葯峰濃度異常升高,體內吸收過程紊亂。更為關鍵的是,瑞舒伐他汀屬於肝臟首過代謝率較高的藥物,高峰濃度的驟升會在短時間內加重肝臟代謝負荷,極端情況下可誘發隱性肝損傷,累及肌細胞代謝,最終導致極為危險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征。
長期如此,後果不止一種:1. 急性肝損傷甚至肝衰竭長期以熱水送服會造成藥物在胃部提前釋放,使活性成分在未經控制的狀態下被迅速吸收。瑞舒伐他汀主要由肝臟代謝,當短時間內大量藥物集中進入肝臟,會造成肝酶升高、肝細胞壞死,甚至誘發急性藥物性肝炎和肝功能衰竭。2.橫紋肌溶解綜合征他汀類藥物的已知副作用之一就是肌肉損傷,尤其在劑量升高或藥物濃度波動異常時更易觸發。高溫破壞緩釋結構,相當於“瞬時服下大劑量”,極易導致肌肉細胞膜破裂、肌紅蛋白釋放,最終導致急性腎衰竭,臨床表現為全身肌痛、肌無力、尿色醬紅
- 冠脈斑塊不穩定→急性心肌梗死他汀本身具備穩定動脈粥樣斑塊的功能,而當其血葯濃度波動劇烈時,反而會誘發炎症因子釋放與血管張力改變,導致原本“穩定”的冠狀動脈內斑塊表面破裂,引發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從而導致急性完全性冠脈閉塞——即心肌梗死,死亡率極高。
這一習慣,為什麼極易被忽視?因為它看起來“沒問題”,甚至很多人認為是“更舒服、更科學”的服藥方式。老年人怕葯苦,常用熱水送服;冬季或早晨服藥,為防寒冷刺激,習慣用剛倒的開水;保溫杯日常常溫水不多,熱水是主流;很少醫生會專門提醒“送服水溫”這個細節。而這一切,恰恰成為瑞舒伐他汀的“隱形殺手”——它不像錯葯、漏葯那樣明顯,卻能在長期積累中造成災難性後果。
劉茂林的病例提醒所有臨床醫生與患者——在處理慢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藥物代謝負荷大的藥物時,不僅要關注劑量、頻率與聯葯禁忌,更應細緻到每一個服藥動作、每一個生活場景的還原。很多時候,危險不是來自藥物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藥物“操作習慣”的掉以輕心。在醫學裡,“標準服藥”不止是吃了,而是吃對了、吃准了。
資料來源:
[1]龔武清,彭書生,杜海林.基於TNF-α/PI3K-Akt/NF-κB信號通路研究瑞舒伐他汀介導MCP-1對深靜脈血栓大鼠模型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及纖溶指標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誌,2025,45(13):3272-3276.
[2]王曙光,李秀,馬文濤.瑞舒伐他汀聯合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對老年穩定型心絞痛合併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心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誌,2025,34(03):317-322.
[3]王效葉.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中的應用效果及對血脂水平的影響[J].婚育與健康,2025,31(11):112-114.
(《58歲河南男子因瑞舒伐他汀入院走了,楊院士:忽略了1處用藥細節》一文情節稍有潤色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均為網圖,人名均為化名,配合敘事;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