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2025年07月02日17:32:14 健康 1930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

這幾天,不少城市熱得像“燒烤攤”,彷彿站在陽光底下多待幾分鐘,整個人就要熟了。

就在前幾天,一位年僅30多歲的女子在高溫天堅持戶外鍛煉,結果突發熱射病,送醫搶救無效,不幸離世。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醫生看着她被推進急診室那一刻,滿頭大汗、呼吸微弱、體溫高達41.3℃,心裡其實已經隱隱知道,這場“高溫劫”怕是凶多吉少。儘管團隊拼盡全力,但還是沒能把她拉回來。

高溫,真不是鬧着玩的。每年夏天,類似的悲劇都在重複上演,只是大多數人直到身邊有人倒下,才猛然意識到:原來,熱也能“要命”。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說實話,在氣溫動不動就衝上35℃、38℃,甚至40℃的這些天里,寧願在家啃雪糕、追劇、吹空調,也別干這4件事,否則很可能會把自己送進醫院,甚至付出生命代價。

別不當回事,下面這4件“高溫中最危險的動作”,你可能也正在做。

第一件事:高溫時段堅持鍛煉

說到鍛煉,很多人都覺得是“好習慣”,但啥時候鍛煉也得看時候。在正午11點到下午4點這個時間段,太陽像火爐,地面溫度能達到60℃以上,你在室外跑步,等於在“烤箱”里蒸桑拿。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熱射病,就是這麼來的。

它不是簡單的中暑,而是中樞體溫調控系統徹底崩潰,體溫快速飆升,汗液排不出來,大腦、肝腎、心臟等器官開始“罷工”。一旦體溫超過40.5℃,而又無法及時降溫,死亡率可以達到70%以上

運動不是不可以,但別在烈日下硬撐。真正懂得養生的人,早起或傍晚涼快時段鍛煉,才是聰明之舉。

第二件事:不開空調硬扛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很多長輩總覺得“吹空調容易得病”,於是家裡熱得像蒸籠,也寧願扇着蒲扇堅持,這其實是個很大的誤區。

人體的核心溫度一旦超過37.5℃,身體就會啟動“散熱機制”。但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汗液蒸發變慢,身體的降溫效率大打折扣。

尤其是老人、孕婦、慢性病患者,他們本身調節能力就差,一旦“硬抗”,就像是讓身體一直處在高溫煎熬狀態,極容易誘發熱衰竭、熱射病、心腦血管意外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更別提有些人白天不開空調,晚上也捨不得開,結果一晚上翻來覆去睡不好,第二天頭暈乏力、心跳加快,這種“熱疲勞”很快就能把人拖垮。

室內溫度控制在26℃左右,既舒適又節能,千萬別再拿身體去挑戰極限了。

第三件事:喝冰水猛灌冷飲降溫

熱了就喝冰的,這是很多人下意識的選擇,冰可樂、冰啤酒、冰西瓜,吃得那叫一個爽。但喝完一時爽,過後反而更熱?

道理很簡單:冰冷刺激會讓血管迅速收縮,抑制身體排汗,反而阻礙散熱。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胃腸道突然被冰冷刺激,還可能引發胃痙攣、拉肚子,對於本身體質偏寒或者腸胃功能弱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

正確的做法是少量多次飲水,水溫最好接近常溫或微溫。綠豆湯、淡鹽水、菊花茶這些傳統“消暑飲品”,其實更靠譜,還能補充電解質,防止脫水。

第四件事:長時間暴露在密閉悶熱的環境

很多人坐在車裡等人、午休、打個盹,車窗緊閉不開空調,想着“也就十幾分鐘”,殊不知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車內溫度上升極快,在太陽底下停放10分鐘,車內溫度可以飆升到60℃以上,人坐在裡面就像在烤箱里煮。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曾有案例,一個年輕人中午在車裡睡覺,不開窗不開空調,結果因體溫過高加上氧氣不足,在昏迷中永遠沒有醒來。

在密閉不通風的空間,身體散熱困難、氧氣下降,加上高溫作用,熱射病可能悄無聲息地找上門。

千萬別在密閉空間久留,尤其是高溫天氣,哪怕是幾分鐘也可能出問題。

說到這,很多人可能會問: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出現中暑前兆了?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其實身體會給你“打信號”:

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頭昏、乏力、出汗多,接下來就是噁心、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如果還不理它,體溫開始升高、皮膚乾熱、意識模糊,那就是熱射病的前奏

尤其是當你發現自己汗突然不出了,反而幹了,那可不是好事,是身體已經“放棄掙扎”了。

此時必須立刻採取措施降溫:

1. 把人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2. 用濕毛巾擦拭身體、扇風、冷敷腋下和大腿根部這些大血管區域。

3. 千萬不要灌水,尤其是意識不清楚的人,防止嗆咳。

4. 立刻撥打120送醫,別指望自己“扛一扛就過去了”。

這裡順便說一下一個常見誤區:很多人覺得,熱射病是“老年人”的專屬,其實不然。年輕人、運動員、外賣員、工地工人,都是高風險人群。

年輕人不代表身體好到不怕熱,反而因為耐受力強,往往一開始沒感覺,等到出事就已經是“最嚴重”的時候了。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醫生在急診里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有的年輕小伙在工地幹活,一直沒休息,後來突然倒地,送來時體溫42℃,肝腎功能已衰竭;還有的外賣員在中午高溫時段騎車送餐,途中摔倒,才發現已經意識模糊。

高溫天,真的不是拼體力的時候。不是你能堅持多久,而是身體什麼時候“熬不住”。

除了避免這4件事,還有一些實用小技巧,能幫助我們更安全度過這個火爐般的夏天:

· 出門戴遮陽帽、墨鏡、防晒衣,減少陽光直射;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 每天飲水不少於2000毫升,但別一口猛灌;

· 如果必須在戶外工作,每工作50分鐘就休息10分鐘,找陰涼處補水;

· 室內可以在地面洒水或者用加濕器,幫助降溫;

· 夏天吃飯少油重鹽,清淡飲食有助於身體“輕裝上陣”。

醫生常說一句話:熱射病是最容易預防,卻最容易致命的病。

女子因熱射病不幸走了!醫生:高溫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這4事 - 天天要聞

它不會給你太多準備時間,一旦發生,就是爭分奪秒。

所以請記住:熱天不是逞強的季節,別和太陽較勁。寧願在家啃雪糕,也別干這4件傻事。命只有一條,涼快點,才活得久。

希望每一個在高溫中奔波的人,都能多一點自我保護意識。不要等到進了醫院,才後悔“那天我本可以不這樣做”。

高溫不等人,命也不等人。願你我都能在這個酷暑難耐的夏天,平安清涼地活着。

參考文獻:

1. 《熱射病的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中華急診醫學雜誌,2020.

2. 國家衛健委發布《高溫中暑健康教育核心信息》.2022年.

3. 張洪春等.《熱射病的發病機制與救治進展》.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21.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內鏡下開“隧道” 精準摘除消化道腫瘤 - 天天要聞

內鏡下開“隧道” 精準摘除消化道腫瘤

【來源:紅網】為患者實施手術。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鄢婷 肖會玲 婁底報道近日,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團隊成功運用隧道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TD)為一名乙狀結腸早癌患者實施微創治療。此項技術的開展,填補了婁底市該領域的空白,為提升內鏡微
血常規上的“箭頭”代表什麼?這4個指標很關鍵→ - 天天要聞

血常規上的“箭頭”代表什麼?這4個指標很關鍵→

拿到血常規報告單時許多人不知道該看哪個指標看到箭頭多先別慌抓住這幾個關鍵指標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紅細胞就能快速抓住重點↓↓↓血常規優先關注這4個核心指標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GB)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
科學與健康丨第一時間掌握!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來了 - 天天要聞

科學與健康丨第一時間掌握!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來了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題:第一時間掌握!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來了新華社記者顧天成7月2日,國家疾控局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為何發布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如何分級?與普通天氣預報有哪些不同?怎樣築牢高溫下的“健康防線”?——預警分5個等級,按照與高溫相關疾病風險分...
一動就出汗的人,是身體虛?可能得排查一下這4種病! - 天天要聞

一動就出汗的人,是身體虛?可能得排查一下這4種病!

悶熱的天氣出汗多,這不難理解。但同樣的環境下,有人輕汗微微,有人則汗流浹背,甚至吃個飯,稍微走一走,整個後背都濕了……愛出汗的人,是身體虛嗎?需要警惕哪些疾病風險?01比別人出汗多,或是天生的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重要手段。
榮耀手錶5 Ultra發布:首發防猝篩查研究與心腦血管風險評估 - 天天要聞

榮耀手錶5 Ultra發布:首發防猝篩查研究與心腦血管風險評估

在 7 月 2 日的榮耀 Magic V5 暨 AI 終端生態發布會上,榮耀正式推出了全新的旗艦智能手錶 —— 榮耀手錶 5 Ultra,並行業首發“防猝篩查研究”與“China-PAR 國人專屬心腦血管風險評估”兩大創新健康能力,以“AI 健康專家”的身份,為用戶帶來全方位的心臟健康守護與個性化健康管理體驗。據介紹,榮耀手錶 5 Ultra 行業首...
張家港首家“小哥體檢中心”啟用 - 天天要聞

張家港首家“小哥體檢中心”啟用

昨天(7月1日)下午,張家港市健康護航·“新”有所醫關愛新就業群體健康項目啟動,張家港市首家“小哥體檢中心”正式揭牌。外賣小哥在“小哥體檢中心”體檢。通訊員 袁藝/攝新就業群體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
脾虛濕重別只知道參苓白朮丸!這味中成藥才是“全能選手”! - 天天要聞

脾虛濕重別只知道參苓白朮丸!這味中成藥才是“全能選手”!

一說到脾虛濕重,十個人里八個都知道參苓白朮丸。但你有沒有發現:吃了一陣子,舌苔還是厚得像白漆,肚子依舊脹得像氣球?其實啊,調理脾虛濕重就像修下水道——光往堵了的管道里倒“補藥營養液”可不行,得一邊排水、一邊修管道,雙管齊下才有效! 為什麼參
脾虛調理誤區:別瞎補!中醫說關鍵要讓脾胃“動起來” - 天天要聞

脾虛調理誤區:別瞎補!中醫說關鍵要讓脾胃“動起來”

很多人一聽說脾虛,第一反應就是買人蔘、山藥、黃精猛補,結果越吃越胃脹、口乾,甚至便秘——其實這是踩了調理的大雷!中醫里“脾虛”的核心不是“缺營養”,而是脾胃的“運化功能”罷工了。就像廚房下水道堵了,你還拚命倒雞湯,只會讓管道更堵一樣,補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