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歡在飯前喝上兩口,覺得這樣能刺激食慾,讓吃飯更香。特別是一些老年人,飯量本來就小,喝點酒能讓胃口大開,吃得更多。有的人還說,飯前喝點小酒能促進血液循環,對身體有好處,甚至覺得這是長壽的秘訣。可醫生們發現,長期在飯前喝酒的人,身體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遠比想象的要嚴重。
胃部問題:酒精的直接“攻擊”
有些人長期在飯前喝酒,時間久了,胃的毛病就找上門來了。酒精本身就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特別是烈酒,空腹喝下去,直接接觸胃壁,就像一層保護膜被強行撕開一樣,讓胃變得更加脆弱。胃液的分泌本來是有節奏的,酒精一進來,這個節奏就被打亂了,導致胃酸分泌過多,時間一長,就容易出現胃炎、胃潰瘍。
研究發現,長期空腹喝酒的人,患慢性胃炎的概率比不喝酒的人高出近三倍,而胃潰瘍的發病率更是高出五倍。醫生們經常遇到這樣的病人,一開始只是覺得飯前喝酒胃裡熱乎乎的,沒什麼大問題,可過了一兩年,開始經常胃痛,吃點辣的、喝點涼的就不舒服,甚至有時候晚上睡覺都會被胃痛折騰醒。更嚴重的,有些人喝酒太猛,酒精直接損傷了胃黏膜,導致胃出血,黑便、嘔血,送到醫院時已經貧血得站不穩了。
肝臟負擔:解毒工廠的“超負荷運轉”
很多人可能覺得,胃的問題再怎麼嚴重,也就是吃點葯,慢慢養一養就能好,沒什麼大不了的。可醫生們發現,長期飯前喝酒的人,除了胃,肝臟的負擔也非常大,而且這個問題往往被忽略得更久。
肝臟是人體的“解毒工廠”,酒精進入身體後,90%都要靠肝臟來代謝。空腹喝酒意味着肝臟必須迅速處理大量酒精,否則血液中的酒精濃度會迅速升高,對身體造成更大的損害。研究發現,長期飯前喝酒的人,脂肪肝的發生率比一般人高出四倍,而酒精性肝炎的風險也增加了近兩倍。這些人一開始可能只是肝功能指標有點異常,沒什麼癥狀,但時間久了,肝臟的細胞不斷受損,最終可能發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醫生們遇到過不少這樣的病人,平時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等到查出來肝硬化,才開始害怕,可那個時候,肝臟的損傷已經不可逆了。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不光飯前喝酒,酒量還不小,到了中年後,肝臟的負擔越來越重,最後變成肝癌高危人群,等到真正發病,連手術機會都沒有了。
血管隱患:酒精的“雙刃劍”效應
除了胃和肝,醫生們還發現,長期飯前喝酒的人,血管也容易出問題。很多人以為,喝酒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對心血管有好處。實際上,酒精對血管的影響是“雙刃劍”,短時間內,血管確實會擴張,血流加快,但一旦酒精代謝掉,血管又會收縮,甚至比之前更緊。這種不斷擴張-收縮的循環,對血管壁是一種傷害,長期下來,血管彈性變差,更容易出現動脈硬化。
研究數據顯示,經常飯前喝酒的人,高血壓的發生率比普通人高出兩倍,而腦卒中的風險也增加了50%。醫生們見過太多這樣的病例,病人平時覺得自己身體不錯,酒量也很好,可突然有一天,頭一暈,手一抖,話都說不清楚了,送到醫院一查,已經是腦梗或者腦出血。更危險的是,有些人喝完酒後,血壓會突然飆升,導致血管破裂,甚至連急救的機會都沒有。
個體差異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說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有些人飯前喝酒很多年,也沒見出什麼毛病?是不是個人體質不同,影響就不同?醫生們研究後發現,確實有些人天生對酒精的代謝能力比較強,肝臟的耐受力更高,血管的適應能力也更好,但這只是少數情況。
更重要的因素是,平時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如果一個人飯前喝酒,但飲食清淡,作息規律,運動量充足,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強,確實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出明顯的問題。但如果這個人本身就有三高問題,或者作息不規律,壓力大,運動少,那酒精對身體的影響會被放大,出問題的概率也更高。研究顯示,在健康飲食、作息良好的基礎上,適量飲酒對部分人群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如果飲食高鹽高脂,長期熬夜,缺乏鍛煉,那麼酒精的危害會成倍增加,特別是飯前飲酒,更容易加速胃肝血管的損傷。
如何降低飯前喝酒的危害?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能讓飯前喝酒的危害降到最低?醫生們發現,如果實在想喝,飯前先吃點東西,特別是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比如牛奶、雞蛋、堅果,可以在胃壁形成一層保護膜,減緩酒精的吸收速度,減少對胃的直接刺激。同時,喝酒的量要控制,盡量選擇酒精度數低的酒,避免烈酒對胃的強烈刺激。更重要的是,不要把喝酒當成每天的習慣,偶爾喝一兩次,對身體的影響可能不大,但長期飯前喝酒,身體遲早要出問題。
醫生的忠告:少喝為妙!
醫生們經常提醒,不管喝酒的方式如何調整,最好的辦法還是盡量減少酒精攝入,畢竟,任何酒精對身體都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不是非喝不可的東西。如果你真的想保持健康,不妨從減少飯前飲酒開始,讓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能得到更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