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萬降至5萬,人工耳蝸集采首日患者享新政紅利

2025年03月03日20:00:42 健康 9283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朱平 通訊員 王蕊 江晨

從20萬降至5萬,人工耳蝸集采首日患者享新政紅利 - 天天要聞

張志利醫生(右)在給饒大伯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受訪者提供

3月3日全國愛耳日當天,浙江省迎來人工耳蝸集采新政落地首日。上午10時30分,來自安徽黃山的饒大伯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順利完成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成為全省首批享受集采紅利的患者。

據了解,此次集采覆蓋人工耳蝸植入體、言語處理器等核心耗材,單套價格從平均20餘萬元“斷崖式”降至5萬元左右,降幅達75%,再疊加醫保報銷部分,患者自付成本大幅降低。這一政策恰逢全國愛耳日落地,為聽障群體送上了一份特殊的"聽力禮物"。

“以前和老爸講話都要貼着他耳朵喊,裝上人工耳蝸後,醫生說可以恢復到健康人聽力的65%。”饒大伯的兒子回憶,父親因中耳炎導致右耳重度失聰三十餘年,前幾年連左耳也出現了問題,生活極度不便,此前因為高昂費用,遲遲未植入人工耳蝸。

去年,饒大伯一家經病友介紹,找到浙大一院耳鼻喉科專家張志利主任醫師,進行了兩次乳突根治手術,今年2月,聽張醫生介紹,人工耳蝸將納入集采,價格大幅下降,他們便毫不猶豫地預約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這段時間來諮詢和預約人工耳蝸手術的患者非常多。”張志利透露,作為省內人工耳蝸手術量領先的醫院,近兩年浙大一院平均每年做七八十例,“像我做過的患者中,最小的才7個月,最大的有89歲。”目前,人工耳蝸是解決重度、極重度聽力損失的有效手段,此次費用門檻破除後,更多患者能夠“做得起”。

“聽力損失不可逆,但可防可治。”張志利強調,出現聽力損失,及時干預非常重要。哪怕只是聽力下降了一點點,也要儘早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像嚴重聽力障礙的患者,如果人工耳蝸做得早,語言功能恢復效果也會越好。人工耳蝸植入後雖然不能完全還原自然聽覺,但多數可實現日常交流,效果顯著優於助聽器。

面對眼下年輕群體日益普遍的聽力隱患,張志利也特別提醒,戴耳機不是個好習慣,對聽力的損害不亞於頻繁掏耳、熬夜睡眠不足等,尤其是地鐵上聽嵌入式耳機,相當於“聽力透支”。如果平時一定要戴耳機,儘可能使用頭戴式耳機,每次佩戴時間盡量不要太長,一天不要超過一小時。

“轉載請註明出處”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研究發現:多吃含類黃酮的食物,或能保護大腦,遠離老年痴呆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多吃含類黃酮的食物,或能保護大腦,遠離老年痴呆

在歲月的長河中,大腦如同一台精密的機器,隨着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而老年痴呆,無疑是其中最令人揪心的一種。它悄無聲息地侵蝕着患者的記憶與認知,給無數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幸運的是,科學家們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為我
女子在家搞衛生後高燒40°C,肺都“發霉”了!這細節千萬警惕 - 天天要聞

女子在家搞衛生後高燒40°C,肺都“發霉”了!這細節千萬警惕

天氣漸漸轉熱,不少人趁着天空放晴,開始整理衣櫃,將衣物進行“大換季”。近日,來自杭州的沈大姐趁着前兩天天氣晴好,她休息在家,便開始了“換季工程”。豈料,整理完衣櫃後,她病倒了,體溫最高到了40℃。正當大家以為是累得病倒的時候,卻查出是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