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每天多走一萬步,骨質疏鬆和類風濕風險會增加?真的嗎

2025年02月21日18:33:03 健康 1120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每天走一萬步,活得更長,身體更健康”,這是大家常聽到的健康口號,似乎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的“標配”。

醫學研究:每天多走一萬步,骨質疏鬆和類風濕風險會增加?真的嗎 - 天天要聞

朋友圈裡,大家也常常曬着自己步行的步數,彷彿走得越多,健康就離自己越近。

但是,最近的一些醫學研究卻讓人有點兒摸不着頭腦——居然有人提出,每天走一萬步,可能會讓骨質疏鬆和類風濕的風險增加?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天天“走路大法”不再是健康法寶了?

讓我們拋開那些健康的口號,認真看看這個問題,分析一下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大家都推崇“走一萬步”?

先說說“走一萬步”這個數字從哪兒來的。

其實,早在1960年代,剛剛被現代步行運動學界接受時,這個數字就是一個標誌性的目標。

醫學研究:每天多走一萬步,骨質疏鬆和類風濕風險會增加?真的嗎 - 天天要聞

日本的一個企業為了推廣計步器,推出來的“每日至少走一萬步”的概念,當時其實並沒有考慮到走路對骨骼、關節等的長期影響。

結果,隨着各種“健康”廣告、健身APP的出現,這個“一萬步”變得幾乎成了全民健康的標準。

然而,問題來了。大家都知道走路是有益的——它不僅能提高心肺功能,幫助減肥,還能改善代謝,緩解壓力。

走路的好處多得數不清,可真的是越多越好嗎?這就進入了一個“量”與“質”的問題。

“走路多,骨質疏鬆的風險真的會增加?”

既然“走路”有這麼多的好處,那它怎麼可能對骨骼有害呢?

醫學研究:每天多走一萬步,骨質疏鬆和類風濕風險會增加?真的嗎 - 天天要聞

事實上,走路本身是低衝擊、高效益的運動,適量的走路能增強骨密度,減少骨質疏鬆的發生。

這是因為,走路屬於負重運動,能夠激活骨細胞的生長,促進鈣質的吸收。

不過,研究指出,過度走路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

比如,長期劇烈的走路,尤其是走路的步伐過快、頻率過高,甚至步態不正確,可能導致關節的過度磨損。

而骨質疏鬆和關節的磨損恰恰與負重運動的過度累積有關。

醫學研究:每天多走一萬步,骨質疏鬆和類風濕風險會增加?真的嗎 - 天天要聞

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步伐較快、每天連續走一萬步以上的人群,長期下來的確會增加骨質疏鬆的發生率。

尤其是對於中老年人和原本就骨密度較低的人來說,壓力過大、過度的負重會加速骨質流失。

那麼,到底走多少步最為合適呢?

醫學界建議,對於健康人群,適度的步行非常有益,特別是在膝蓋和髖關節健康的人群中,每天走個6000到8000步其實已經夠了。

適當的步數不僅能夠促進骨骼健康,還不會給骨骼和關節造成過度負擔。

類風濕的風險?

如果你是個“走路達人”,並且每天都堅持步行超過一萬步,突然看到“走路多,類風濕風險增加”的話,可能有點兒疑惑。

類風濕是什麼?它是一種影響關節的慢性疾病,會讓關節逐漸失去活動能力,最終導致嚴重的疼痛和變形。

醫學研究:每天多走一萬步,骨質疏鬆和類風濕風險會增加?真的嗎 - 天天要聞

研究表明,過度的身體負荷,特別是反覆、大強度的運動,可能會刺激體內的免疫系統引發某些免疫疾病,類風濕就是其中之一。

大量的運動本身,尤其是在關節不健康、沒有得到充分修復的情況下,可能加速軟骨磨損,從而誘發類風濕的發生。

對比常見的運動方式,走路算是比較溫和的運動之一,但一旦超出了正常範圍,過量運動就可能成為關節的殺手。

醫學數據顯示,對於一些早期有類風濕遺傳傾向的人,過度運動可能觸發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加重病情。

有研究發現,每天步數超過一萬步,尤其是步伐較快、連續走的時間過長時,關節可能受到持續性壓力。

尤其是膝關節和踝關節,這些關節承受了大量的運動負擔,可能引發炎症反應。

炎症一旦出現,類風濕的風險便有了增加的可能。

走得多、走得快,真的有必要嗎?

有時候,過度“追求數量”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像一萬步這種目標,雖然看起來是健康生活的代名詞,但如果沒有合理規劃,反而容易給身體帶來負擔。

醫學研究:每天多走一萬步,骨質疏鬆和類風濕風險會增加?真的嗎 - 天天要聞

現在有些人,明知道自己膝蓋、髖部或者腳踝關節有些不舒服,還是拚命去走上幾萬步,最終導致健康問題的發生。

其實,運動的質量遠比數量重要。走路的步伐要保持自然,避免快步走對關節的過度衝擊。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慢跑、游泳等運動,既能鍛煉心肺功能,又不會給關節帶來過多負擔。

很多醫學專家都提到,運動是為了保持健康,而不是為了追求一個“目標步數”,適度而為才是最科學的。

每天走多少步才合適?

如果非要給出一個答案,那就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步數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大多數健康的年輕人來說,保持每天至少6000步,既能保證身體活動,又不會給關節和骨骼帶來過大的壓力。

醫學研究:每天多走一萬步,骨質疏鬆和類風濕風險會增加?真的嗎 - 天天要聞

而對於年紀大了,骨質疏鬆、關節有點問題的人來說,適當減少步數,或者選擇低衝擊的運動,如游泳、騎車、瑜伽等,可能會更好。

當然,如果沒有任何健康問題,走一萬步也並不會帶來嚴重的傷害,只要注意走路的姿勢正確,給身體足夠的休息時間,就能享受到運動帶來的健康好處。

如何避免過度走路帶來的傷害?

那麼,如何避免“走多了”帶來的傷害呢?

如果你想要保持健康、增強骨骼和關節的耐力,又不想增加類風濕的風險,應該採取怎樣的運動方式呢?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張莉萍.基於“腎主骨,肝主筋”理論探討補益肝腎法在類風濕關節炎合併骨質疏鬆中的應用,醫學理論與實踐,2025-02-10

醫學研究:每天多走一萬步,骨質疏鬆和類風濕風險會增加?真的嗎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研究發現:多吃含類黃酮的食物,或能保護大腦,遠離老年痴呆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多吃含類黃酮的食物,或能保護大腦,遠離老年痴呆

在歲月的長河中,大腦如同一台精密的機器,隨着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而老年痴呆,無疑是其中最令人揪心的一種。它悄無聲息地侵蝕着患者的記憶與認知,給無數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幸運的是,科學家們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為我
女子在家搞衛生後高燒40°C,肺都“發霉”了!這細節千萬警惕 - 天天要聞

女子在家搞衛生後高燒40°C,肺都“發霉”了!這細節千萬警惕

天氣漸漸轉熱,不少人趁着天空放晴,開始整理衣櫃,將衣物進行“大換季”。近日,來自杭州的沈大姐趁着前兩天天氣晴好,她休息在家,便開始了“換季工程”。豈料,整理完衣櫃後,她病倒了,體溫最高到了40℃。正當大家以為是累得病倒的時候,卻查出是肺“發
突破!這項技術為血透患者生命線“保駕護航” - 天天要聞

突破!這項技術為血透患者生命線“保駕護航”

你知道嗎?在我國,每10個人中就約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其中不少患者最終會發展為終末期腎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尿毒症。對於這些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成為了維持生命的關鍵手段。而在血透過程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生命通道”,它就是血管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