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流感(Influenza)在中文中稱為“流行性感冒”,由於其中帶有“感冒”兩個字,所以很多人以為它是普通感冒(CommonCold)在流行,對流感掉以輕心,但其實,得了流感有可能引起嚴重後果,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據WHO估計,流感在全球每年可導致300萬~500萬的重症和29萬~65萬呼吸道疾病相關死亡。一項全球的研究數據估算了1999—2015年33個國家的死亡率,估計每年流感相關死亡率平均值如下:

肺炎
流感最常見的併發症
臨床上把小於5歲、大於等於65歲(也有指南界限在大於50歲)、孕婦、產後2周內和有慢性基礎疾病的人群列為併發症高危人群。健康的中青年人群流感出現併發症風險低,但也不能因此忽視風險。

肺炎是流感最常見的併發症,典型表現是咳嗽伴呼吸困難、呼吸急速(>24次/分)、缺氧和發熱(>3天)。肺炎類型包括:
這些流感併發症也要注意
除了肺炎,流感還有這些併發症也要當心:
心臟併發症: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約佔成人流感的12%,但流感性心肌炎和心包炎罕見。
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癲癇發作多見於兒童和癲癇患者,流感相關性腦病更常見於兒童,流感導致成人腦炎、腦血管意外、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和吉蘭-巴雷綜合征,總體上不常見。
肌肉骨骼併發症:重度肌炎和橫紋肌溶解(極度肌痛、無力、尿色加深)更常見於兒童。雖然肌痛是流感的突出特徵,但真正的肌炎並不常見。
中毒性休克:在最近幾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暴發期間,既往健康的兒童和成人中出現了中毒性休克樣綜合征,多與繼發感染有關。
合併感染:包括肺炎(其他病毒、細菌、真菌)、菌血症、腦膜炎和麴黴菌病。對於發熱超過3~5日、退熱後再次發熱,或病程3~5天後癥狀仍持續加重的流感患者,需要警惕。
流感是什麼?
和普通感冒有什麼區別?
普通感冒癥狀
典型的普通感冒通常表現為鼻涕、鼻塞明顯,其他常見癥狀包括咽干、癢或痛,咳嗽和不適感,成人感冒很少發熱或低熱。咳嗽較常見,往往出現在鼻塞、鼻涕癥狀之後;鼻分泌物可能清稀,也可能呈膿性(不一定是細菌感染)。
流感癥狀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最大的差異在於其嚴重性。不同人感染流感後的癥狀輕重不一。輕者癥狀跟感冒類似,重者則會有上文提到的併發症。
對流感掉以輕心,可能導致高危人群忽視疫苗接種或抗病毒藥物的及時使用,進而引發嚴重的、不可逆轉的後果。例如,因忽略疫苗接種,使流感引發嚴重綜合性疾病,導致兒童死亡;對於老年人來說,這個問題可能更為隱匿,但在臨床,不少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場看似普通的感冒可能導致老年人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甚至無力回天。
從癥狀上分辨流感和感冒,有時不會很準確。最快速、最精確的方法是病原檢測,在臨床,如果非要鑒別是由何種病毒造成的感冒,方法可以有病毒培養、抗原檢測和PCR。但是,如果沒有辦法及時進行檢測,隨着疾病的發展,兩者的癥狀上還是可能出現一些差異:

在全球範圍內,流感每年導致大量住院和死亡,屬於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即使是健康成年人,流感感染後可能出現劇烈的疼痛,由此造成和引發的暫時性勞動力喪失或生活質量下降,也更強烈一些。
得了流感後怎麼辦?
A自我判斷
對於平素身體健康的年輕人(15~65歲),在流感季節,自己的小區、學校、辦公場所等有流感病例,突然出現發熱、咳嗽、肌痛或無力癥狀時,臨床可以疑診流感。
此時不需要流感檢測來確診。自購抗原家庭檢測也是一種選擇,但受採樣技術影響,陽性的準確率可能達不到預期的50%~70%,有需要明確診斷時,在1~2天內多次採樣有助於提高陽性的準確率。

B疑診或確診流感時,符合以下任一情況,需要積極抗病毒治療:
C不屬於以上三種情況,用藥前先權衡利弊:病程在48小時內,可以根據自身生活、工作或學習等需要,跟醫生溝通後決定是否給予抗病毒治療,因為輕症流感可以自愈,藥物可以縮短病程,但同時有增加耐葯風險。
如果病程已經超過48小時,又不符合上面三點需要用藥的情況,不建議抗病毒治療。
劃重點
流感危害可以很大,易引發嚴重併發症,對高危人群尤為致命,因此,一定要重視流感疫苗接種!
每年的9月和10月通常是接種流感疫苗的好時機,但即便在10月底前沒有打上疫苗,在整個流感季都是可以接種的。而且,由於流感病毒易發生變異,每年流感流行株可能發生變化,因此,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接種!
(央視新聞綜合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