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快報】
新快報訊 近日,38歲的張先生(化姓)因為左眼眼球突出,到國內多家大型三甲醫院看診,均判定為眼眶腫瘤。但由於“腫瘤”位置特殊,手術難度大、風險高,未能實施手術治療。當他抱着最後的希望來到四川眼科醫院希望摘除這個“腫瘤”時,卻發現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詢問張先生病史的過程中,四川眼科醫院院長孫豐源教授發現一個不易察覺的細節:患者自述,左眼突出的同時還時不時發生疼痛、間斷性發炎紅腫,用藥後甚至可以自然緩解。有着40多年的眼眶病診療經驗的孫豐源馬上意識到一種可能:患者左眼“反覆疼痛、時好時壞”與腫瘤的癥狀並不相符,作何解釋?

孫豐源教授在查看患者CT影像。
“發病以來有沒有其他癥狀,或者有沒有受過外傷?”孫豐源追問。“沒有其他不適……只是3個月前,路過竹林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左眼被旁邊的竹子戳一下,除了擦破點皮,血都沒有怎麼流,照了個片子醫生說沒有大礙,也就沒有過多在意。”接着他拿出了3個月前眼部受傷時拍的CT。
孫豐源對比兩次CT影像結果,心裡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這個“腫瘤”一定和這次外傷有關,大概率是外傷導致較小的異物進入眼眶,引起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形成了影像里的腫瘤“偽裝者”。孫豐源立即為患者安排了核磁共振(MRI)檢查。果不其然,MRI結果顯示腫塊並非腫瘤,而是異物引起炎症反應,纖維組織包繞團塊。
孫豐源解釋,正是因為3個月前,外傷造成植物性異物進入眼眶,CT顯影不佳,未及時發現。異物的存在使患者幾個月來反覆受到炎症刺激,最終導致大量纖維組織包繞異物,形成腫塊,進而被認為是“腫瘤”。至此,終於真相大白:眼眶內不是腫瘤,而是有異物存在!
雖然找到了異物存在的真相,但如何實施手術又是一大難題。
眼眶內神經交叉、血管網布,後端通過視神經孔及眶上裂與顱腦相通。作為眼科手術中最高等級的Ⅳ級手術,該手術難度大、風險極高。
經過充分術前準備,在手術室護理團隊、麻醉科的協作下,由孫豐源領銜,副院長吳桐、主任王麗娜、黃曉明博士組成的“全博士”眼眶病團隊,在全麻下為其開展眶內異物取出術。2片竹塊,終於被成功找到!術後,患者恢復良好,未發生感染情況,也沒有影響視力。去除了“腫瘤”的心病,患者非常滿意,對專家及醫護團隊感激不盡。

孫豐源表示,眼外傷是眼科常見的病症之一,植物性異物早期在CT表現為低密度,不易顯示,由於眼眶異物的帶菌量和個體差異,部分患者早期還可能無明顯臨床癥狀,容易漏診,後期多數出現感染,甚至出現真菌感染,使得病情愈加嚴重。他特別提醒,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加強眼外傷的防範,眼部受傷時應至正規眼科醫院就診、及時治療。
采寫:新快報記者 梁瑜 通訊員 文波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