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雪節氣後,雖然南方無雪,但氣溫也將逐漸“入冬”。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道補冬美食。
佛山市中醫院內分泌科勞美鈴副主任中醫師表示,大雪時節,本應多寒多濕,但嶺南地區普遍仍是一派溫暖乾燥的天氣。此種異常氣候變化,人體容易出現上有燥火、內有鬱熱、下有濕注、氣機不暢的表現。
比如有的人會感覺唇乾、口乾、頭汗多、皮膚乾燥、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咽干作痛、頭暈頭脹,此為上燥夾鬱熱之象;而有些人則會表現出腰膝酸軟、精力不足、足底涼而汗多、濕疹頻發,此為下焦肝腎不足兼濕熱下注之象。

當下養生,應注重潤燥、宣郁、健脾、滲濕,同時宜怡情養性,順應氣機的升降出入。
早睡晚起:可以繼續按照冬季起居作息建議,早睡晚起,調養生息,平靜心情。
控制飲食:適量運動,忌食辛辣煙酒,謹慎進補,減少應酬,避免多食損傷脾胃,更加重脾胃積熱。
適當進補:中醫食療上,不建議馬上選擇羊肉、牛肉等溫熱性肉類,以免助長鬱熱、遏滯氣機,可選用性味平和的肉類,如鯽魚、鱸魚、泥鰍、草魚、鵪鶉等。
鯽魚具有利水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清熱解毒的功效;鱸魚具有健脾養胃、安胎補中、補腦健腦的功效;泥鰍具有暖中益氣、清利小便、解毒收痔的功效。

現給大家推薦一款大雪時節養生湯品:鯽魚白蘿蔔豆腐湯。
鯽魚白蘿蔔豆腐湯
食材準備:
斤余重的鯽魚一條、白蘿蔔半個、豆腐一塊、生薑3片、香菜香蔥適量、枸杞子20粒。
處理食材:
食材清洗乾淨,蔥去根切段,姜去皮切片,蘿蔔去皮切小塊,豆腐切塊。
做法步驟:
1、熱鍋涼油,油熱後放入洗凈的鯽魚,煎至兩面金黃,注意煎魚時不要急於翻動,以免魚皮破裂;
2、大火燒開後,放入白蘿蔔和豆腐,繼續燉煮;
3、大火燒開後轉中火燉煮約20分鐘,直至湯色濃白、蘿蔔和豆腐熟透,關火前加入蔥花、香菜、枸杞子20粒、少許鹽調味。
養生功效:
健脾和胃、益氣養血、下氣消食、清熱潤肺、增強抵抗力。適用於脾胃虛弱者,貧血、乏力者,免疫力低下者。

鯽魚性味甘平,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開胃、養陰益氣、補虛、利水、除濕等功效。
明代繆希雍編著《本草經疏》:“鯽魚入胃,治胃弱不下食;入大腸,治赤白久痢、腸癰。脾胃主肌肉,甘溫能益脾生肌,故主諸瘡久不瘥也。”“鯽魚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白蘿蔔性涼味甘辛,具有清熱生津、下氣寬中、開胃健脾的功效。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就很推崇蘿蔔,還主張每餐都吃,說蘿蔔能“大下氣,消谷和中,袪邪熱氣”(《本草綱目》)。
《隨息居飲食譜》記載蘿蔔:生者辛甘涼,潤肺化痰,祛風滌熱。治咽喉諸病,咳嗽失音,二便不通,解酒毒、消豆腐積,殺魚腥氣。熟者甘溫,下氣和中,補脾運食,生津液,御風寒,肥健人,已帶濁,澤胎養血,百病皆宜,為蔬中聖品也。
中醫認為,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下氣消痰、養顏防衰、催乳等功效,可用於熱病後口渴飲水、煩熱、小便黃赤、赤眼、消渴等症的輔助食療。
《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主治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清熱散血”,並附有相關醫方,如白豆腐醋煎服用,能治痢疾,豆腐切片外敷,能治杖瘡,諸如此類。
《隨息居飲食譜》中說“豆腐甘涼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冬月凍透者味尤美……煮熟未點者為腐漿,清肺養胃,潤燥化痰。漿面凝結之衣,揭起晾乾為腐皮,充饑入饌,最宜老人”。
注意:
如果買不到鯽魚,也可以選擇鱸魚、草魚或泥鰍。高血壓患者、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適量吃魚肉、喝湯少量,高尿酸血症、痛風的患者,也可適當吃肉。
冬天養生茶飲推薦
肉桂玫瑰紅茶
【材料】肉桂3克,玫瑰花3-5朵,大棗2-3顆,紅茶2-3克,一同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即可。
【功效】溫經通絡,改善手腳冰涼。
【適用】冬天容易出現手腳冰涼,情緒波動大、壓力大,消化功能差,貧血或皮膚暗黃等相關人群。
【注意】過敏體質、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有胃潰瘍、胃炎等胃部疾病的患者、高血壓患者及失眠患者等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謹慎飲用。
佛手普洱茶
【材料】佛手片5克,熟普洱2克,一同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即可。
【功效】理氣和胃。
【適用】情緒波動、壓力大,經常熬夜,肥胖,免疫力弱,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相關人群。
【注意】雖然佛手普洱茶對多種人群有益,但孕婦、哺乳期婦女等人群應避免飲用。■
【來源:佛山市中醫院(醫學指導:內分泌科 勞美鈴副主任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