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武星如)今年清明節當天,武漢市東湖醫院(武漢市老年病醫院)中醫科與臨終關懷科護士長趙娟和自己的兒子一起走在細雨蒙蒙的武漢街頭。趙娟問兒子,為什麼清明時節總會下雨,兒子回答:“那是天上的親人在思念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生命教育,理解生命的含義。孩子需要,老人需要,正值壯年的我們也需要。我們還會一直做下去。”趙娟說。
清明節前夕,武漢市東湖醫院中醫科病房內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生命教育課。這堂課的“學生”平均年齡近90歲,他們都是醫院裡的住院患者。
課堂以一場觀影活動開始,老人們聚在一起,一邊品嘗科室準備的桂圓紅棗茶和水果,一邊觀看科室特意挑選的電影《阿甘正傳》。通過主人公阿甘的視角,老人們在陪伴中感受生命的美好與奇蹟,感受到愛的力量與溫暖,看完後紛紛主動分享了觀影感受和對生命的感悟。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給老人們開展生命教育課了。”趙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近幾年,每逢清明、重陽這樣特殊的日子,他們都會策劃這樣的“課堂”。
4月1日,武漢市東湖醫院的生命教育課上,住院的老人們一起觀看電影。受訪者供圖
2022年,趙娟通過學習成為了一名安寧療護專科護士,從那時起,趙娟就萌生了要給老人們開生命教育課的想法。“住在我們醫院的患者,都是高齡老人,有一些還是腫瘤終末期患者,他們面對生命的末尾,心裡有迷茫、有恐懼、有不舍,給心靈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我想幫他們樹立正確的心態,讓他們能夠過好自己的餘生,少留遺憾。”趙娟說。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死亡”是人們盡量避免談及的話題。而清明恰恰是“將生死並置”的日子。趙娟就將第一次生命教育課選在了清明。回憶起第一次辦生命教育課的經歷,趙娟由衷感嘆“壓力很大”。“第一次嘗試時,我們選擇使用安寧療護中常用到的安心卡,每張卡都描述了一個生命末期的議題,讓參與活動的老人們按照卡片上的議題去描述自己對生命的理解。”然而,面對卡片上直面生死的尖銳問題,一些老人很難接受,情緒產生了巨大波動,不得已離開了活動現場。這讓趙娟對活動的形式有了更謹慎的思考。
今年的生命教育課,趙娟選擇了更輕鬆的觀影形式,用更委婉柔和的方式引導大家應對分離和死亡帶來的心理情緒。“人真正的離開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趙娟選擇了《阿甘正傳》這部電影,主人公阿甘是一個先天有智力殘疾的人,一生卻創造了無數奇蹟。電影里有句很有深度的話:“死亡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這能讓老人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86歲的住院患者胡女士在活動後說:“我們雖然老了,沒有了‘詩和遠方’,但有愛有陪伴也有溫暖。當下的每一天都值得珍惜,值得好好度過,以後都要開心快樂!”
“病房裡的老人們對於生命的感悟超乎我的想象。”除了開展生命教育課,趙娟和她的同事們還將生命觀的傳遞融入到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有時,趙娟會和老人們聊起生命的話題,一位老人說:“我的人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現在面對生死還有什麼好懼怕的?如果哪天我要離開了,你們不要給我插管,我唯一的請求就是麻煩你們幫我擦洗的乾乾淨淨,幫我把我最喜歡的衣服穿上,讓我體面的離開。”
老人的話深深地觸動了趙娟。“這讓我看到了生命教育的價值。我們在生命教育上的嘗試雖然經歷了很大的壓力,但結果是成功的。現在我們辦這樣的活動時,一些其他病房的老人也會來參加。醫院裡的同事們也很願意一起接受生命教育,因為只有更好的理解生命,才會敬畏生命,醫護人員才會更好的服務患者!”